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20)
2023(7799)
2022(6725)
2021(5989)
2020(4707)
2019(10856)
2018(10688)
2017(20283)
2016(10990)
2015(12514)
2014(12717)
2013(12581)
2012(12168)
2011(11189)
2010(11656)
2009(10835)
2008(11082)
2007(10227)
2006(9630)
2005(9304)
作者
(33001)
(27356)
(27157)
(25640)
(17523)
(13171)
(12291)
(10507)
(10460)
(10120)
(9395)
(9085)
(8923)
(8901)
(8668)
(8370)
(8184)
(7891)
(7887)
(7813)
(7162)
(6813)
(6725)
(6360)
(6317)
(6238)
(6177)
(6100)
(5606)
(5446)
学科
(53773)
经济(53717)
(33311)
管理(32711)
(25914)
企业(25914)
地方(19930)
中国(19423)
(16892)
业经(14375)
方法(13052)
农业(11579)
地方经济(11207)
(11072)
(10898)
银行(10890)
(10752)
(10623)
数学(10386)
(10300)
金融(10300)
(10288)
(10278)
贸易(10275)
数学方法(10184)
(9873)
环境(9112)
技术(8823)
(8539)
(8505)
机构
学院(162946)
大学(158954)
(69221)
经济(67576)
研究(61533)
管理(59598)
中国(49091)
理学(48663)
理学院(48056)
管理学(47328)
管理学院(46995)
(35495)
科学(35345)
(32604)
(32017)
研究所(28064)
(27964)
中心(27488)
(25289)
(24342)
师范(24157)
财经(24096)
北京(23757)
(23271)
(22119)
(21427)
(20566)
业大(19988)
经济学(19765)
师范大学(19020)
基金
项目(94802)
科学(74585)
研究(74409)
基金(65316)
(55468)
国家(54924)
科学基金(46748)
社会(46673)
社会科(44220)
社会科学(44209)
(39103)
教育(33693)
基金项目(33451)
(32206)
编号(31614)
(27404)
自然(27389)
成果(27130)
资助(26878)
自然科(26725)
自然科学(26723)
自然科学基金(26209)
课题(23783)
发展(22694)
(22274)
重点(21804)
(20137)
(19957)
(19477)
(18764)
期刊
(94037)
经济(94037)
研究(56942)
中国(42423)
管理(26439)
(26287)
(24116)
教育(24000)
(21202)
金融(21202)
科学(20868)
学报(19831)
农业(17692)
业经(17625)
技术(15955)
大学(15491)
学学(14115)
经济研究(13953)
问题(12355)
财经(11920)
(10391)
(10205)
国际(9507)
图书(9041)
(8991)
论坛(8991)
(8916)
世界(8652)
技术经济(8524)
商业(8511)
共检索到282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霍伟东  邓国营  
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加工贸易向西部转移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转移论”论者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论进行评析,结合运输成本理念,提出了西部可持续发展加工贸易的建议,指出在重视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廉价劳动力等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更应将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高等要素的培养和科技创新放到战略的高度,并由此得出结论:建立在梯度发展战略和传统比较优势战略基础上的加工贸易由东向西的战略转移绝不是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良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正确处理东西部关系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和全局稳定,以及现代化事业成败和政权巩固的重大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奔小康,但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西部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下一个世纪中叶的第三步奋斗目标将难于实现。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原因,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俊生  
以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产业转移无论对于转出地还是转入地,都具有功能放大的效应,但效应的范围及程度取决于转入地特定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吸收能力及其结构,并进而决定着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范围。因此,基于能力结构的产业转移不仅是东西部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前提,更是产业转移效应发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文章通过分析东西部特定发展阶段下产业转移与能力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能力结构的产业转移路径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魏后凯  
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央政府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政策问题,认为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既需要依靠各级地方政府的努力,更需要中央政府在财政、信贷、投资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针对国家在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中央区域政策调整的着力点:1.科学确定国家经济开发区域;2.建立国家区域共同发展基金;3.实行企业投资补贴制度;4.设立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5.制定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依广  史嵘  孙林  
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分析了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在政策、自然资源、产业互补性、区位等方面的潜力及突出优势、进而论述了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流域东西部地区间流通通道不畅、经济整体性差,内部联系松散、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现阶段流域东西协作应把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联合开发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手开拓市场,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建立人才资源培训交流机制等作为协作的重点领域。同时,提出了经济协作过程中应注意的诸如协调机制的建立、流域经济协作主体的确定、政策制定及其引导、流域经济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培源   孙明松  
中国西南内陆直通印度洋的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合拢、西南地区“向海开放”的重大工程。构建三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模型,在传统东部出海贸易通道、新通道开辟、新通道高水平联通3种情景以及辅之于向西转移的产业补贴政策和促进西部与东部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两种情形下,模拟分析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空间经济效应,结果发现:(1)传统东部出海贸易通道下,中国深化开放政策有利于工业生产向拥有大市场的东部地区转移,但这将进一步扩大东西部差距;(2)西南陆海新通道开辟后,中国西部内陆直接从印度洋出海,贸易成本下降、贸易和市场规模扩大,本地市场效应促进工业生产向西部地区集聚,将缩小东西部差距;(3)新通道高水平联通下,四地区间产业资本布局竞争更激烈,中国西部地区与印度洋周边地区的通道效应最直接,可以很大程度上扭转其区位劣势;(4)与辅之于向西转移的产业补贴政策相比,促进西部与东部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具有内生的产业转移效应,或可助力破解“胡焕庸难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培源  程钦良  
"一带一路"向西开放是中国经济"西进"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向西开放的经济地理意涵,构建一个初始禀赋不对称的两国三地区LS模型,从贸易和产业经济地理的视角研究向西开放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向西开放通过西部地区与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联通,降低运输成本、扩大贸易规模,改变贸易和产业经济地理,从而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但其效果取决于东、西部的生产资本分布,因此向西开放必须配合以向西转移的产业政策,以及西部比东部更大力度的贸易开放政策;向西开放过程中西部地区自身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也降低了国内区际商品和要素流动成本,改变投资格局,影响东西部经济差距;现阶段,这两种作用均表现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且贸易规模和生产资本分布作为经济地理重塑的机理变量的预期得到证实。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钢  曹羽茂  
文章认为,经过1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使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导致这一差距扩大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还是两大地区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开放力度以及资金投入上的差异。缩小这一差距,进而实现与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一靠国家的政策倾斜,特别是产业政策和资金政策的倾斜;二靠西部自身的努力,尤其是在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扩大开放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调整经济结构方面狠下功夫。
[期刊] 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蒋琪  
本文阐述了我国和我省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的差距及其扩大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只有加快东西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根本途径。文章还论述了我国和我省多年来开展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绩及我市与国内、省内中西部地区合作的5个特点:分布面大、涉及行业广、骨干大项目多、合作形式多种多样、经济效益好。还总结了3方面主要成绩:大大拓宽了我市企业发展空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流动、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后提出了加快我市与中西部地区合作的6项对策建议:加强舆论宣传、深入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积极树立样板和典型、注意突出重点与合理布局、摘好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单晓娅  潘康  李旻峰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点发展区域拥有众多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且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但是依然存在工业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难以调和的矛盾。本文探讨了西部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所存在的生态环境资源、工业污染、区域污染转移等问题,并从思想认识、制度建设、工业化程度、生产技术水平、法律法规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旱日实现西部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单晓娅  潘康  李旻峰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点发展区域拥有众多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且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但是依然存在工业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难以调和的矛盾。本文探讨了西部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所存在的生态环境资源、工业污染、区域污染转移等问题,并从思想认识、制度建设、工业化程度、生产技术水平、法律法规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旱日实现西部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保平  
由于西部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 ,形成了以乡镇企业为核心的农村工业和城市现代工业同时并存的二元工业化格局。为了消除西部二元工业化引起的一系列负效应 ,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推动城乡工业结构调整。建设小城镇 ,推动西部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进行制度创新 ,最终实现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