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05)
2023(6120)
2022(5299)
2021(5289)
2020(4570)
2019(10773)
2018(10925)
2017(20753)
2016(11559)
2015(13321)
2014(13415)
2013(12690)
2012(11859)
2011(10651)
2010(11211)
2009(10394)
2008(10559)
2007(9584)
2006(8514)
2005(7608)
作者
(35239)
(29516)
(29211)
(27827)
(18889)
(14266)
(13357)
(11527)
(11193)
(10723)
(10218)
(10069)
(9513)
(9411)
(9147)
(9069)
(8780)
(8692)
(8627)
(8522)
(7458)
(7363)
(7287)
(6830)
(6646)
(6623)
(6547)
(6538)
(6097)
(5987)
学科
(45713)
经济(45662)
管理(32038)
(29076)
(25377)
企业(25377)
方法(23885)
数学(20635)
数学方法(20018)
(11795)
中国(11359)
理论(10846)
(10756)
业经(9563)
(8722)
(8566)
贸易(8559)
(8322)
(7821)
教学(7486)
地方(7454)
(7384)
技术(7036)
农业(6826)
(6348)
银行(6327)
(6184)
(6150)
(5990)
(5942)
机构
大学(169672)
学院(168271)
管理(63473)
(59533)
经济(58011)
研究(55976)
理学(54847)
理学院(54094)
管理学(52353)
管理学院(52048)
中国(41357)
科学(38611)
(37380)
(29842)
(29808)
研究所(27428)
业大(26946)
(26792)
(26136)
中心(25845)
(24096)
师范(23818)
农业(23710)
北京(23576)
财经(21488)
(21124)
技术(20639)
(19867)
(19391)
师范大学(19070)
基金
项目(112297)
科学(87854)
基金(80780)
研究(77591)
(72177)
国家(71654)
科学基金(61049)
社会(46516)
(44655)
社会科(43928)
社会科学(43911)
自然(42658)
基金项目(42096)
自然科(41819)
自然科学(41805)
自然科学基金(41029)
(38236)
教育(37949)
资助(34906)
编号(31765)
成果(26495)
重点(25763)
(23910)
(23164)
(22824)
课题(22524)
计划(22041)
科研(21653)
创新(21573)
大学(20817)
期刊
(65760)
经济(65760)
研究(44719)
中国(34798)
学报(30879)
科学(28124)
(27010)
管理(24696)
教育(23624)
大学(22913)
学学(21327)
(20530)
农业(18620)
技术(17436)
(12253)
金融(12253)
图书(10803)
统计(10495)
(10419)
财经(10363)
业经(10311)
经济研究(9977)
(9506)
(9354)
(8926)
技术经济(8742)
业大(8559)
决策(8463)
科技(8304)
问题(8028)
共检索到248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旗韬  张虹鸥  陈凤桂  叶玉瑶  
轴辐网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到美国的航空网络。由于轴辐网络结构简单,能有效减小网络输送成本,对货物的集中处理和分类实现了规模经济等优点使得这种网络形式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运输系统中。国外学者对轴辐网络的研究已有近30年历史,对轴辐网络的概念、理论机制,规模效益,数学模型及其应用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目前的研究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相对而言,国内的研究则相对落后。本文系统介绍了轴辐网络的原理、概念、分类和研究视角,并对轴辐网络标准数学模型进行了描述,总结了国外轴辐网络的应用领域,对国内外轴辐网络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最后指出运用轴辐网络模拟国内航空网络,货运网络等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轴辐网络在国内的实际运用是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之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姣娥  陈娱  戴特奇  杜方叶  郭建科  黄洁  焦敬娟  李涛  刘承良  马亮  王磊  宗会明  
交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经过60多年的建设,我国交通地理学已经形成一门体系相对较为完善的学科,21世纪以来,在学科理论建设、新方法与新技术探索、交通发展模式与规律总结、交通系统与区域发展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国家发展需求带动学科发展是交通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为加强与国际前沿接轨,学科发展的计量化、国际化和"以人为本"导向增强,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及交通规划、网络科学、环境科学、旅游科学等学科交叉性得到强化,新数据、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取得突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未来我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将重点包括:(1)面向全球的跨境互联互通地理研究;(2)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研究;(3)面向新发展格局的物流与供应链地理研究;(4)面向人民满意的城乡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5)面向学科前沿的交通地理学理论创新研究;(6)面向人工智能的交通与信息技术交叉集成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常恩予  张敏  
随着现代社会空间和个人流动性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流动模式的日益复杂化,社会科学与空间科学领域对流动性的关注也持续升温。“流动转向”以来,西方流动性研究和交通地理学研究经历了激烈的碰撞,逐步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对话,推进了双方的互动发展和研究创新。而现有国内交通地理学对流动性的研究相对滞后,且跨学科的互利对话尚未有效开展。因而论文重点关注西方新流动性研究与交通地理学的对话交流与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二者在流动性实践和意义、流动性不平等、信息通信技术与流动性3个共同议题下的探索,总结对国内交通地理学流动性研究的启示,并结合中国地理学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社会发展与技术革新带来的流动性加剧状况,提出面向日常流动性的研究展望。中国流动性研究应进一步拓展流动性的多元内涵,丰富研究主体和尺度,辩证思考流动性价值,嵌入社会技术情境,并探索多元研究方法创新。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李婷婷  张永波  
不完全轴辐网络的枢纽被毁坏将导致网络运输成本大量增加,研究可靠的不完全轴辐网络设计模型有利于减少枢纽毁坏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不完全轴辐网络设计模型基础上,针对枢纽毁坏后需求分配的两种模式(single backup/multiple backup,SB/MB),构建可靠的不完全轴辐网络设计问题(reliable incomplete hub-and-spoke network design problem,RIHNDP)模型并线性化,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需求最多的节点总被选为枢纽。不同模式下的后补枢纽、分配方案可能不同:从管理者角度,为了降低管理难度,可采用SB模式;从出行者角度,为了更低的运输成本,宜采用MB模式。因为正常情况下可靠的不完全网络运输成本比不考虑枢纽毁坏的不完全网络高(不超过5%,网络越密相差越小),有必要考虑枢纽毁坏设计可靠的网络,但当枢纽毁坏发生后RIHNDP能避免枢纽毁坏后网络不连通的情况,其运输成本比不考虑枢纽毁坏的不完全网络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晓男  
耦合度模型在区域经济、城市科学、环境政策、科技政策等地理学相关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但对该模型表达形式和性质的讨论却鲜有涉及,且模型应用存在较多错误。文章从耦合度的物理意义出发,给出其两种一般化表达式C_1和C_2,并详细分解其计算过程。研究发现并证明耦合度具有零阶齐次性,且满足C_1,C_2∈[0,1]。当系统个数为2时,C_1和C_2具有相同的表达式,当系统个数大于2个时,C_1≤C_2。鉴于耦合度模型被大量误用且目前这一状况仍无改观,作者结合近年有关文献,对一般化表达错误、不同耦合度模型混淆、耦合度取值范围错误及耦合阶段划分错误等问题给予阐释与纠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金凤君  张文尝  王姣娥  王成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走过了70年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地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地理资源研究所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每个学科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就交通地理学科而言,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步,经过曲折而艰辛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学界最为稳定的交通地理研究基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交通地理学科形成了"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学科研究主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完成各项重大任务,并在工作中进行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逐渐与国际研究接轨。本文对地理资源所交通地理学科的建立与成长历程,研究领域、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等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展望了未来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祝新  范雅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重构的引力模型对2014年广西区域主要地级市的物流数据进行研究,选取20个代表性的指标来评价城市物流综合能力,将广西14个城市分为三个等级,并确定了轴心城市和辐射范围,最终构建以南宁物流圈、柳州物流圈、桂林物流圈和玉林物流圈为核心的广西区域的轴辐式物流网络,为广西区域物流系统优化提供了思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祝新  范雅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重构的引力模型对2014年广西区域主要地级市的物流数据进行研究,选取20个代表性的指标来评价城市物流综合能力,将广西14个城市分为三个等级,并确定了轴心城市和辐射范围,最终构建以南宁物流圈、柳州物流圈、桂林物流圈和玉林物流圈为核心的广西区域的轴辐式物流网络,为广西区域物流系统优化提供了思路。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李婷婷  
为识别轴辐网络的关键枢纽,考虑枢纽能力限制构建双层规划模型,基于下层模型的对偶问题将双层规划模型转化为单层规划并线性化,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能力限制下,模型的约束和变量数增多、求解时间变长、关键枢纽识别结果有差异;随着折扣系数或关键枢纽数量减小或惩罚成本增大,计算时间增加;惩罚成本影响关键枢纽识别结果;通过比较不同参数下的关键枢纽,可识别相对固定的关键枢纽并加强设防。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亚军  张娥  
新经济地理学为研究经济集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建模方法,标志着空间经济学的最新进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文章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模型、主要结论以及重要的理论扩展,这些扩展表明新经济地理学能够以严格的建模方法对不同领域的诸多空间经济问题做出合乎事实的解释。简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根据对国际经济地理学的文献分析和作者的研究体会 ,提出企业网络研究在经济地理学新近出现的研究方向中占重要地位。中国特殊的国情 ,形成了中国特殊的企业网络 ,为经济地理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入进行相关研究 ,有希望推出创新成果 ,提高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国际地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晓华,陆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安国  杨开忠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亮  
设计了一套可行的可扩展轴辐式网络模型,分析其实际应用情况,并评价模型所提供解决方案的有效性,该模型充分考虑到物流设施配备、成本消耗等因素,使其更符合实际航空物流特征,为我国航空物流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小梅  
网络社群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广泛应用于成人学习教育中,从技术接受的角度研究成人教育网络社群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成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为例,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视角出发,开展技术接受模型在成人网络社群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并综合分析其在成人网络社群学习中的应用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