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1)
2023(1734)
2022(1364)
2021(1217)
2020(1036)
2019(2201)
2018(2106)
2017(3608)
2016(1811)
2015(2179)
2014(2278)
2013(2306)
2012(2227)
2011(1978)
2010(2055)
2009(1785)
2008(1658)
2007(1595)
2006(1449)
2005(1411)
作者
(6553)
(5547)
(5503)
(5170)
(3474)
(2538)
(2380)
(2173)
(2012)
(1929)
(1922)
(1879)
(1817)
(1761)
(1736)
(1694)
(1670)
(1617)
(1610)
(1588)
(1460)
(1393)
(1393)
(1271)
(1230)
(1230)
(1192)
(1178)
(1159)
(1105)
学科
(11455)
技术(10802)
(9879)
企业(9879)
管理(9559)
(8844)
经济(8840)
技术管理(5688)
方法(4057)
数学(3440)
数学方法(3418)
新技术(3176)
高新(3171)
高新技术(3171)
中国(2750)
(2209)
(2104)
农业(1884)
业经(1838)
理论(1685)
(1592)
贸易(1591)
(1577)
(1528)
教学(1516)
产业(1452)
环境(1442)
信息(1368)
(1337)
(1335)
机构
大学(31350)
学院(31082)
(13662)
经济(13393)
管理(13226)
研究(11588)
理学(11271)
理学院(11166)
管理学(11025)
管理学院(10965)
科学(7920)
中国(7872)
(7092)
(6014)
技术(5664)
研究所(5514)
中心(5282)
(5196)
业大(5128)
(5056)
北京(4505)
(4440)
(4100)
农业(4096)
师范(4056)
(4050)
经济学(3969)
科技(3820)
(3805)
经济管理(3652)
基金
项目(21876)
科学(17773)
研究(16523)
基金(15452)
(13867)
国家(13782)
科学基金(11763)
社会(10519)
社会科(10126)
社会科学(10124)
(8968)
基金项目(8235)
教育(7538)
(7404)
自然(7154)
自然科(7021)
自然科学(7021)
自然科学基金(6900)
编号(6481)
(5866)
资助(5780)
创新(5590)
技术(5206)
重点(5171)
(5121)
(4959)
成果(4876)
国家社会(4717)
课题(4402)
(4382)
期刊
(14114)
经济(14114)
研究(9258)
中国(9114)
技术(6650)
科学(5833)
管理(5736)
教育(5371)
学报(4827)
(4437)
科技(4236)
技术经济(4021)
大学(3684)
(3420)
农业(3402)
学学(3366)
(3199)
论坛(3199)
(2257)
图书(2255)
经济研究(2221)
软科学(2025)
职业(2021)
情报(2016)
财经(1858)
业经(1724)
技术教育(1711)
职业技术(1711)
职业技术教育(1711)
(1709)
共检索到49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钱学森  
软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它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解决组织、管理和决策这几方面的问题,为领导提出咨询意见。所以,软科学不只是科学,还包含许多技术性工作,实际上是软科学技术。软科学又是社会科学的应用,所以也可以称为社会技术。这就是软科学的性质。同时,发展软科学也是一项技术革命,是软的技术革命,不是现在提得很多的硬的技术革命。软科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加斌  
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软科学王加斌国家科委政策体改司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软科学事业在我国兴起,至1986年万里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重要讲话,已进入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它既是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广大软科学工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岩  
为了奖励那些在各级、各类决策和各层次管理的软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獻的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广大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原科技管理奖扩充为软科学奖,成立软科学评审组。软科学奖励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门熙新  黄擎明  
一、软科学和软技术的由来和发展软科学和软技术既是一门新学科、新技术,又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科学和技术。在科学史上,软科学和软技术是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的诸侯上卿们,都广招“食客”并待为上宾,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囊团”和“思想库”。这个时期最伟大的软科学和软技术成果,要数《孙子兵法》。尚存在十三篇传至今日仍为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和企业家们所崇读。
[期刊]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眭珺钦  常显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安全领域不断得到拓展。现代国家安全已经成为在军事安全基础上,包括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等的综合安全。空间以其在各个领域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既是军事上的"制高点",又是国家安全的"高边疆"。太空军事化和武器化日趋明显,空间战成为新的作战样式,空间力量成为维护空间安全的核心力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志伟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了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更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有必要从基本理论上对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问题予以探讨。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符合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其发现,而技术则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从经济角度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曾说:“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技术”,又说:“科学技术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器官的延长和人类能力的加强”。这里,马克思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在现代,科技的作用更为广泛:(1)科学技术扩大了作为劳动对象的可利用的资源范围,如深层石油与矿藏、深海资源、资源再生等;(2)它开阔了以往无法实现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K·H·纳耶斯,晓韦  
中国和欧洲都是世界上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都是经过无数个世纪的努力,通过有时是革命性的手段不断创新而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传统并没有使创造性受到抑制,反使之具有更丰富的内容。中国与欧洲世世代代进行着各种思想、知识、方法以及货物的交流,这对双方都带来了益处。中国最早的生物技术产品如丝绸,材料科学产品如漆器,曾经把欧洲文艺复兴前最富有创业精神的商人吸引到了中国。活版印刷术,古代滴水计时器,以及指南针等,均代表了中国的技术发明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1965年中国科学家合成胰岛素,1981年又合成一种核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英,黄欣荣  
科学学和技术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历史,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并与科学技术学有直接的理论渊源关系。继承它们的既有成果,克服它们的缺点,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是我们当前建构科学技术学研究纲领,走向科学技术学的必经途径之一。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正>2023年7月24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的6项研究生教学成果荣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成果简介(一)成果名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打造量子科技交叉人才培养体系完成人:潘建伟郭光灿张永德杜江峰陈宇翱周正威韩正甫张永生韩永建陈凯周祥发苏吉虎徐飞虎易为邹旭波完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该成果立足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量子科技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景安  
科学技术是名牌的基石张景安中国的名牌(或叫驰名商标)源远流长,勤劳善良的中国各族人民很早就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光辉灿烂的贡献。新中国的成立为名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五六十年代就曾有飞鸽、凤凰、永久自行车,牡丹、熊猫收音机,海鸥照像机,金星笔,中华烟,茅...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家良  
从整个科学技术发展史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愈来愈快,新技术新成果迅速增长。据国外有人统计,六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仅在宇宙空间技术领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姚昆仑  
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中国科协普及部姚昆仑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渗透在社会生产力中,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恩惠,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因而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限,李建珊  
人类活动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既是人类为自身创造幸福、改善生活的手段,也是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等全球性问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导致后面这种负面结果的科学技术决定论加以深入反思。为了防止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滥用,人类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必须努力探索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定位问题,在操作理念层次则要确立科学技术绿色化的理想。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巩雪   蔡萌   杨茗   孟啸  
[目的/意义]在新兴科学技术传播过程中,社交机器人已成为舆情引导不可忽视的行为主体。通过分析微博平台上“ChatGPT议题”相关发帖信息,了解社交机器人对网民负面情绪的传染机制,为新兴科学技术舆情治理提供建议参考。[方法/过程]首先使用XGBoost模型识别微博社交机器人,然后利用Text2emotion进行细粒度情绪分析,最后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考察不同负面情绪中社交机器人、意见领袖、公众间情绪传染的方向和强度随时间的演变。[结果/结论]社交机器人显著增加了新兴科学技术传播舆情的不确定性,对于公众不同类型的负面情绪具有差异化的引导作用。在悲伤情绪中,二者存在双向情绪传染现象且强度无显著差异。在愤怒情绪中,二者存在双向情绪传染现象但强度随时间动态演变;在最优滞后期前,社交机器人情绪传染的强度较高,随着时间推移,社交机器人影响式微,公众处于主导地位。社交机器人具有双重身份,是情绪极化的操纵者抑或是民情放大器。在新兴科学技术传播的早期阶段,应预防社交机器人对公众和意见领袖愤怒情绪的引导,或将触发人类用户极化的情绪反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