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8)
- 2023(2075)
- 2022(1736)
- 2021(1615)
- 2020(1354)
- 2019(3040)
- 2018(2990)
- 2017(4480)
- 2016(3173)
- 2015(3685)
- 2014(3693)
- 2013(3358)
- 2012(3135)
- 2011(2802)
- 2010(2969)
- 2009(2510)
- 2008(2474)
- 2007(2449)
- 2006(2146)
- 2005(1866)
- 学科
- 济(6316)
- 经济(6312)
- 管理(6259)
- 业(6107)
- 企(4863)
- 企业(4863)
- 教学(4775)
- 教育(4540)
- 理论(4356)
- 中国(3557)
- 学法(3474)
- 教学法(3474)
- 学理(3152)
- 学理论(3152)
- 农(3136)
- 技术(2590)
- 研究(2364)
- 学(2146)
- 业经(2079)
- 农业(2034)
- 体(1930)
- 方法(1817)
- 制(1786)
- 财(1669)
- 地方(1657)
- 生(1530)
- 人事(1521)
- 人事管理(1521)
- 数学(1394)
- 策(1381)
- 机构
- 学院(39768)
- 大学(37898)
- 研究(15389)
- 济(11154)
- 经济(10694)
- 管理(10447)
- 科学(10261)
- 农(10139)
- 中国(9768)
- 京(8597)
- 所(8580)
- 技术(8410)
- 理学(8270)
- 农业(8155)
- 理学院(8141)
- 管理学(7905)
- 管理学院(7841)
- 研究所(7811)
- 江(7663)
- 业大(7535)
- 职业(7084)
- 范(6742)
- 师范(6627)
- 教育(6488)
- 中心(6447)
- 省(6379)
- 州(5921)
- 院(5812)
- 财(5752)
- 北京(5561)
共检索到67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晓玲 庄西真
"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属于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教育范畴,与从业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中国的制造业要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最终升级为"中国质造",迫切需要"工匠精神"助力转变。职业教育应从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开发项目化课程和开展专业化实训3个维度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和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工匠精神 高技能人才 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彩霞 檀祝平
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之"高"的精神要核和重要内容。工匠精神历经"古今中外"内涵之演变,"宁静致远"匠魂之追求,欲达到"由技至道"理想之境界,却不断遭遇现实"荆棘丛生"之桎梏。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载体。"里应外合"的综合境域、"育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圆融中和"的指导思想、"曲径通幽"的培养路径是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四大要义"。
关键词:
工匠精神 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 四大要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邬杨 季馨怿 欧阳忠明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知识生产与培育赋能。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之一,突破原有仅“由人”的知识生产,可更为便捷地以人机协同的方式生成职业知识,并改变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样态。原有的职业知识的生产模式进一步向知识生产模式2乃至机器生产模式转型。职业知识生产与人才培育的场域指向人机协同的“、物理世界+虚拟世界”的场域。由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知识与培育的逻辑指向“人的智慧提升——人对职业知识的运用——人的自我完善与人之为人”三个递进维度。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促进高技能人才学习方式及人的角色的转型、推进职业知识生产及技术创新发展。由此,从“生成式人工智能软硬件建设、构建基于职业知识的智能情境化教材、建立专家审核与机器知识生产的自动过滤机制、促进与智能机器知识生产同步发展的人的生成”四个维度探索新路径,指向人机协同中高技能人才的“转识成智、由技入道”的生命实践。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曹燕
高技能人才培育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制度在高技能人才培育中发挥着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通过对42位高技能人才的访谈发现,我国高技能人才培育制度在资源供给、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成才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如下特征:贯通职前职后培养全过程,深化评价激励机制改革,日益重视成长环境的制度化建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配套制度有待健全,可操作性不强;多元主体参与缺位,制度系统设计不足;培养模式单一固化,课程资源建设滞后;制度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为此,我国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提升多元主体协同效能,构建联动的工作机制;丰富学习资源供给,创新培养模式;优化技能生态环境,营造技能成才氛围,以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自主培养与自身成长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人才培育 制度环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继广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稳健发展的根本所在,构成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无形资产。论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于全球化视角研究国有企业高技能人才成长问题,开展企业问卷调查及实证分析,探索国企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及路径,构建国企高技能人才素质模型,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 高技能人才 成长规律 培育路径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海运
高技能人才短缺是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严重瓶颈,上海重型机器厂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做法为企业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玲
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人才分类中的两个不同类型,高技能人才属于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一个层次,主要包括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中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而技术技能型人才则属于介于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应用人才,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标准,其包括技师和高级技师两个等级。培养高技能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要依靠正在逐步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教育层次和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应该获取的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以满足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巨大社会需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管平 胡家秀
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实质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构建了由"创新教育课程平台"、"学生技能竞赛与创新实践平台"、"创新素质师资平台"和"社团活动平台"构成的"四平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培养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三个途径加以实施。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创新教育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胜明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和摇篮,高职院校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师资培养,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在高职院校形成学习技能的良好氛围。从六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的好处进行了认真分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技能竞赛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郝天聪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与中、低级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具有不同的内涵结构、成长规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设计中的主要失误在于,长期以来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压在职前阶段的高职院校身上,对于职后阶段企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存在教育体系与劳动体系严重分离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视角出发,重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核心框架为,清晰界定不同阶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高技能人才不同培养主体的责任分工,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企深度合作,构建高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成长规律 制度设计 误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许志军 郭云生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利用教育资源,双向参与,紧密合作,共同实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根本的途径。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高职教育实施校企合作有着不同的模式选择。校企一体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层次,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为培养高技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范卫华
对制造型企业来说,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员工队伍,必须活用精益管理理念,进一步优化员工培训管理流程,确保员工技能动态保持适应岗位需要。笔者就多年管理实践,提出三步创新焊接技能人才JIT培育新模式。第一步:变革现场培训模式1.将技能培训室搬到现场—找准定位为了保证员工能够便捷参加培训,将技能培训室设在生产流水线前端。以往的培训会占用生产时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小娟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规律性,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从专业设置、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人才评价等方面深化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理论基础较好、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高技能人才 培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司徒渝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四川德阳,是国家在50年前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多年来,学校与装备制造业唇齿相依。目前,学校占地1200亩,在校学生1.2万余人,教师799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8757万元,开设有48个专业,拥有数控、焊接等一批国家、省级精品专业。50年来,学校为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