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58)
- 2023(12009)
- 2022(10103)
- 2021(9436)
- 2020(8155)
- 2019(18875)
- 2018(19031)
- 2017(36077)
- 2016(19951)
- 2015(23050)
- 2014(23511)
- 2013(23112)
- 2012(21417)
- 2011(19359)
- 2010(19970)
- 2009(18566)
- 2008(18924)
- 2007(17395)
- 2006(15103)
- 2005(13972)
- 学科
- 济(75229)
- 经济(75110)
- 管理(63075)
- 业(56945)
- 企(47947)
- 企业(47947)
- 方法(33224)
- 数学(28436)
- 数学方法(28053)
- 财(24977)
- 制(22808)
- 农(21610)
- 中国(20685)
- 业经(18016)
- 学(16482)
- 银(16153)
- 银行(16119)
- 务(15689)
- 财务(15640)
- 财务管理(15580)
- 行(15302)
- 贸(15016)
- 贸易(15008)
- 体(14897)
- 企业财务(14635)
- 易(14595)
- 融(14381)
- 金融(14377)
- 理论(14149)
- 地方(14075)
- 机构
- 学院(288748)
- 大学(288489)
- 济(112697)
- 经济(109897)
- 管理(106725)
- 研究(95149)
- 理学(89966)
- 理学院(88912)
- 管理学(87268)
- 管理学院(86711)
- 中国(75538)
- 京(61417)
- 财(58602)
- 科学(58139)
- 所(49737)
- 农(48189)
- 江(47291)
- 中心(44984)
- 财经(44820)
- 研究所(44285)
- 业大(41899)
- 经(40248)
- 北京(39148)
- 范(38051)
- 农业(37775)
- 师范(37622)
- 州(37411)
- 经济学(34571)
- 院(34418)
- 财经大学(32833)
- 基金
- 项目(181690)
- 科学(140082)
- 研究(134873)
- 基金(127940)
- 家(111333)
- 国家(110368)
- 科学基金(92990)
- 社会(82335)
- 社会科(77767)
- 社会科学(77741)
- 省(72283)
- 基金项目(67617)
- 教育(63714)
- 划(60383)
- 自然(59257)
- 自然科(57796)
- 自然科学(57779)
- 编号(56860)
- 自然科学基金(56742)
- 资助(52730)
- 成果(48028)
- 重点(41352)
- 部(40187)
- 课题(40128)
- 发(38309)
- 创(37826)
- 制(36981)
- 创新(35437)
- 性(35080)
- 科研(34930)
- 期刊
- 济(131360)
- 经济(131360)
- 研究(86520)
- 中国(63528)
- 财(50134)
- 学报(45531)
- 农(43886)
- 科学(40280)
- 管理(40025)
- 教育(36407)
- 大学(34645)
- 学学(32281)
- 融(30652)
- 金融(30652)
- 农业(28743)
- 技术(26986)
- 财经(22837)
- 业经(21531)
- 经济研究(19919)
- 经(19523)
- 问题(17043)
- 业(16224)
- 图书(14897)
- 版(14838)
- 财会(14477)
- 理论(14322)
- 贸(13981)
- 技术经济(13788)
- 商业(13242)
- 现代(13101)
共检索到447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刘湘丽 肖红军
在人工智能伦理监管中,平衡技术发展与监管的关系十分重要。这需要根据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采取不同于传统监管模式的做法。日本的思路是政府设定目标、企业自主规范、多元主体参与,并依此构建了软法范式的监管制度。该制度强调技术发展优先,注重不增加企业制度成本和不损伤技术研发积极性,通过软法性质的原则、指针来引导企业预防伦理事故,达到既维护社会价值又促进技术发展的目的。日本的监管模式体现了“敏捷监管”的观点,也彰显了日本特有的行为方式。日本经验显示,对变化快、复杂且应用前景不确定的新兴技术,软法范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监管。但同时也需要构建激励企业的机制,完善高伦理风险领域的法律法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吕桐弢
现代证券市场的交易已经逐渐被机器和算法渗透。人工智能时代,证券市场中程序化交易的交易机制与潜在风险均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通过对当前监管现状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中国的程序化交易监管依然存在较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相关监管规定体系化程度不足,缺乏对不同交易策略的差异化监管,以及市场自律管理难以及时反馈程序化交易监管需求等方面。面对不断智能化的证券交易,传统的规制方式愈发显得力有不逮。为完善当前的程序化交易监管制度,需要更迭程序化交易监管的指导思想,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程序化交易;将监管方式体系化、规范化,形成合理且具有稳定性的监管治理模式;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维度,打造立体化的程序化交易风控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正清
1人工智能政策与规范之间的差异性201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并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这是我国政府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人工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治理 新技术 伦理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王慧 刘爱东
本文分析了制度伦理视角下研究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意义,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制度伦理 独立审计信用 监管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汪琛 孙启贵 徐飞
伦理价值已经成为医疗人工智能持续发展必要的衡量要素,既往研究详细梳理和分析了不同应用场景下医疗人工智能可能存在的伦理与道德问题,并尝试提出针对不同医疗情景的治理建议,但面对智能化医疗转型中系统性的伦理价值缺失,鲜有整体性的综合研判。本文运用社会-技术转型理论,立足宏观地景与微观利基双重层面,洞悉目前医疗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存在的不及之处,以未来智能医疗社会-技术体制的塑成路径为切入,认为社会网络对话机制、制度革新与社会实验是伦理价值嵌入医疗人工智能设计的可行路径,强调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协商、多维制度规范间的协同共进以及社会-技术实验的实践反馈是医疗人工智能“科技向善”的必要保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娜 陈君
负责任创新(RRI)旨在科学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社会行动者和创新者彼此负责,同时会考虑创新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及创新产品的可接受性、可持续性和社会需求。其内涵分为行政定义和学术定义。在预期、反思、协商、反应、可持续性、关怀这6种负责任创新框架的基础上引入无私利性,基于负责任创新这7种框架理念解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安全、隐私、结果等三方面主要伦理问题,探讨嵌入RRI框架来解决人工智能(AI)在产生、应用和发展等过程中滋生的伦理问题的路径,使AI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沈苑 汪琼
随着人工智能教育产品日渐普及,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伦理挑战不容忽视。欧盟于2019年4月出台的《可信赖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阐释了可信赖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及建议的实现路径。基于此文件提出的伦理框架维度,结合AI教育应用已出现的伦理争议案例及相关研究发现,本文从"人的能动性与监督""技术稳健性与安全性""隐私与数据管理""社会与环境福祉""多样性、非歧视性与公平性""透明性"和"问责制度"这七方面分析了面对AI教育应用伦理困境时可采用的防范对策,如伦理嵌入设计、包容性测试等技术手段和建立多层责任分配制度、完善认证系统等非技术手段,为智能教育产品从开发、部署到使用全过程做到"可信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伦理 智能教育产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万岩 李明慧 吴霏 彭紫晴
聚焦人工智能监视技术的伦理监管困境,采用文本分析挖掘公众对AI监视的伦理关注,并进行整体和分场景比较,结合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对伦理属性进行情感分析。研究发现:公众关注的19个伦理问题贯穿AI监视技术的“动机-过程-结果”生命周期,关注程度在工作、教育和生活场景下存在差异;公众对AI监视整体持负面态度,对其动机合理性、过程正当性及监管有效性存在质疑;通过重要性-情感联合分析可以确定治理优先级,重要性等级高-情感值低的伦理问题需高度重视;最后,结合道义论与目的论,构建了AI监视的伦理审查框架。对AI传统治理予以重新审视,为分层分级治理与负责任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佑镁 王旦 柳晨晨
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科技向善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研究,多以现象剖析和愿景构建为主,系统的政策分析十分缺乏。鉴于此,本研究以分析国际组织或各国政府公布的十三份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政策文本为起点,通过挖掘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相关内容,结合人工智能伦理从缘起到教育应用的顺序,探索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解决路径,构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十二条核心原则,包括:公平、以人为本、隐私安全、透明和可解释性、问责、评估形式、管理与工作量、知情参与和合作、自治和预警、福祉、伦理设计和实现教育目标,强调应用原则需要从科技向善转向人的向善。本研究还从设计开发者、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等角度阐释原则的应用要求。十二条核心原则对编制教育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的基本指南具有重要意义,可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教育的理性应用,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
教育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伦理 伦理原则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希梁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在给反垄断监管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促进其对反垄断监管的正向赋能。人工智能赋能反垄断监管的出现既有源自反垄断内部制度的局限,也有来自外部技术发展的推动。尽管人工智能赋能反垄断监管存在数据偏见、算法歧视和责任不清等风险,但可以通过明晰人工智能的辅助性定位、限制应用场域和语料获取等举措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可探索在线索收集阶段建立垄断风险筛选预警系统,在调查评估阶段运用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精准界定相关市场,运用穿透式识别方法评估平台经济领域的市场力量,运用数字孪生场景式模拟技术评估竞争效果,在法律责任阶段建立行政处罚智能裁量系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岚 魏庆义 严弋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需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基于学术伦理视角,采用“情形-策略-价值原则”三层分析框架,对17所世界著名高校发布的19份指导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使用情形可以分为知识传授领域辅助人类智能、知识生产领域辅助人类智能以及知识传授领域替代人类智能三类。指导文本使用多种类型的政策工具,分别体现支持性、限制性和禁止性使用策略。指导文本制定所依据的学术伦理原则主要包括原创性原则、透明度原则以及教育性原则。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应切实肩负起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的责任,分类规制人工智能不同的使用情形,重塑学术伦理的标尺,成为人工智能道德规则制定的风向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素莲 柯大钢
一、财务与伦理耦合的学理层面考察(一)财务与伦理同构的价值基础:利益。财务与伦理作为一种价值系统,利益是两者同构的价值基础。现代企业财务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置于首要地位,追求物质利益成为财务活动的基础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标志。企业的活力,正是源于企业动力机制所激发的人们追求利益的行为。而“长期不能赚得利润的企业将不复存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强华
制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伴随制度的产生就有了制度伦理的存在。中国传统的制度伦理在先秦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脉络与特质。荀子由性恶论出发最终落脚于社会的政治控制及制度安排上,荀子性恶论是其制度运行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石。"义"作为荀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其礼、法制度设计与运行的伦理价值导向。荀子隆礼重法的制度运行机制化约为礼的社会组织功能、法的人群整治效用、礼法的双重控制目标等三个问题。荀子设计了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石、以贵义为价值诉求、以隆礼重法为最高准则的制度运行机制,彰显了对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双重价值诉求。作为儒家的荀子对德性伦理的过分强调使得荀子最终以义统礼法,表征了德性伦理相对于制度伦理...
关键词:
荀子 制度运行机制 礼 法 制度伦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务农
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对教学主体的阐释囿于现代主体哲学所揭示的理性主体与非理性主体之争,无法有效说明技术在教学主体发展中的作用,也无法为人工智能对教学主体的扰动进行合法性辩护。通过对现象学技术哲学及主体哲学发展的考察,发现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身体分析和后人类主义的超人假设,能够进一步发展教学主体理论。身体既是非理性主体反对理性主体的关键,也是非理性主体证明自身的依据,还是技术主体出场的必要过渡。超人假设则突破了人的局限,建构了新的人性论。由此,人与“技术人”之争成为教学主体理论研究面对的新矛盾。规避教学主体的技术性建构带来的伦理风险,需通过人的认识自由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存;通过认知工具协同实现人类认知与机器认知的融合;通过人的理性、非理性与技术的协调发展实现教学价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艺能
在人工智能领域,道德风险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从技术风险维度来看,产生道德风险的因素主要是算法黑箱、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张力、人类风险认知和反应能力的局限性。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发现它存在着伦理关系失调、道德规范失控、道德价值失调、道德行为异化等危险形态。在道德风险产生的基础上,建立协同治理环境,健全合作机制,实现合作治理,这是控制人工智能技术道德风险的现实途径,可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更好为人类服务,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此,本文就数字经济时代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及其治理应对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数字经济时代 人工智能 伦理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