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89)
- 2023(7092)
- 2022(5870)
- 2021(5215)
- 2020(4303)
- 2019(9503)
- 2018(9100)
- 2017(16580)
- 2016(9341)
- 2015(10106)
- 2014(9574)
- 2013(9332)
- 2012(8637)
- 2011(7865)
- 2010(7579)
- 2009(6939)
- 2008(6717)
- 2007(5834)
- 2006(5141)
- 2005(4463)
- 学科
- 济(33903)
- 经济(33856)
- 管理(24736)
- 业(24395)
- 企(18620)
- 企业(18620)
- 方法(16247)
- 数学(14632)
- 数学方法(14490)
- 学(10770)
- 农(10693)
- 财(9252)
- 中国(8792)
- 贸(8329)
- 贸易(8327)
- 易(8143)
- 业经(7748)
- 农业(7456)
- 制(6097)
- 环境(6055)
- 技术(5931)
- 务(5510)
- 财务(5503)
- 财务管理(5489)
- 地方(5312)
- 企业财务(5241)
- 银(4978)
- 银行(4927)
- 融(4877)
- 金融(4877)
- 机构
- 大学(136470)
- 学院(134809)
- 研究(53377)
- 济(51683)
- 经济(50751)
- 管理(47526)
- 理学(42041)
- 理学院(41462)
- 农(40974)
- 管理学(40473)
- 管理学院(40283)
- 科学(38896)
- 中国(38064)
- 农业(33292)
- 业大(31161)
- 所(30117)
- 京(29938)
- 研究所(28295)
- 中心(23200)
- 农业大学(21970)
- 财(21304)
- 江(19679)
- 院(19347)
- 省(18941)
- 北京(18440)
- 科学院(18373)
- 室(18363)
- 业(17979)
- 财经(17474)
- 实验(17055)
- 基金
- 项目(102013)
- 科学(78625)
- 基金(75519)
- 家(72681)
- 国家(72144)
- 研究(61614)
- 科学基金(58792)
- 自然(43027)
- 自然科(42038)
- 自然科学(42019)
- 自然科学基金(41325)
- 基金项目(40327)
- 省(39624)
- 社会(39241)
- 社会科(37193)
- 社会科学(37181)
- 划(35559)
- 资助(30164)
- 教育(27339)
- 重点(24181)
- 计划(24081)
- 科技(22081)
- 发(21667)
- 创(21570)
- 部(21556)
- 编号(21127)
- 科研(21076)
- 创新(20325)
- 业(20081)
- 农(18781)
共检索到1893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薇 李军 岳志芳 陈宁宁 王淑兰
【目的】研究由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秸秆还田翻耕组成的不同保护性轮耕模式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2007—2014年在陕西合阳实施夏闲期免耕/深松轮耕(NT/ST)、深松/翻耕轮耕(ST/CT)、翻耕/免耕轮耕(CT/NT)、连续免耕(NT/NT)和连续翻耕(CT/CT)5种不同耕作模式定位试验,测定并分析2011—2014年小麦收获后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变化规律及产量差异。【结果】与连续翻耕相比,连续免耕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积累,而免耕、深松和翻耕组成的3种轮耕处理更有利于提高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其中随着耕作年限延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崔帅 刘烁然 王寅 夏晨真 焉莉 冯国忠 高强
【目的】明确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状况及其分布差异,为区域作物合理施硫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吉林省不同生态区 8 种主要土壤类型的 232 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有效硫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不同类型土壤有效硫含量差异,并建立土壤有效硫和有机质、全氮的相关关系。【结果】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为 5.8—40.7 mg·kg~(-1),均值为 18.1 mg·kg~(-1),所有样本中缺硫和潜在缺硫的比例分别为 27.2%和 20.7%。空间分布上,土壤有效硫含量总体呈自东向西逐渐下降趋势,相应的缺硫发生率自东向西逐渐上升。东、中、西三大生态区的土壤有效硫含量均值(缺硫或潜在缺硫发生率)分别为 22.3 mg·kg~(-1)(24.2%)、18.1 mg·kg~(-1)(40.0%)和 14.3 mg·kg~(-1)(75.6%)。主要分布于东部湿润山区的白浆土、暗棕壤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 22.1 和 22.0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样本分别占 15.2%和 28.3%;中部半湿润平原区的黑土、冲积土和草甸土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 18.8、17.1 和 16.2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样本占比分别为 37.9%、63.5%和 55.5%;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的黑钙土、风沙土和盐碱土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 11.9、14.0 和 13.9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风险较高,分别占比 73.6%、73.3%和 75.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均呈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随着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增加,土壤有效硫含量也随之提升。【结论】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在不同区域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硫素缺乏现象也较为普遍,47.9%的土壤样本存在缺硫或潜在缺硫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风沙土、盐碱土和黑钙土缺硫风险较高,在土壤培肥和作物管理中应注重硫素的补充。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玉娇 李军 郭正 岳志芳
【目的】渭北旱塬是中国北方典型雨养旱作农区,干旱缺水是当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降水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生长及发育,导致其产量低而不稳。研究旨在探索长周期下渭北旱塬连作冬小麦区在不同轮耕措施下麦田的土壤蓄水保墒和作物增产效应。【方法】在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Win EPIC模型长周期定量模拟研究了1980—2009年渭北旱塬连作麦田连续翻耕、免耕/深松轮耕、翻耕/深松轮耕、免耕/免耕/深松轮耕和免耕/翻耕/深松轮耕不同保护性轮耕方式下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效应。【结果】在30年模拟研究期间,随着降水量的逐年趋势性减少,不同轮耕方式下渭北旱塬冬小麦产量、年度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硕桐 夏鑫 丁元君 冯潇 刘晓雨 Marios Drosos 李恋卿 潘根兴
【目的】基于田间试验,探讨不同形态秸秆还于稻田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分子组成的动态变化,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和稻田土壤固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苏省常熟市某村的乌栅土稻田,选用新鲜未处理(CS)、过腹处理(CM)和炭化处理(CB)的玉米秸秆,于2015年6月以等碳量(10 t C·hm-2)一次性还田,并以未还田处理作为对照(CK),分别于2015、2017和2019年水稻收获时采集耕层(0—15 cm)土样测定有机碳含量,并采用13C同位素丰度和生物标志物提取-GC/MS鉴定探析有机质组成变化。【结果】与CK相比,还田当年和2年后所有还田处理都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8%—36%),但还田4年后,仅CB处理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24%),且增加的碳来源于施入的生物质炭。还田2年后,CS和CM处理土壤有机质中木质素酚丰度达到峰值,分别比CK增加了115%和66%;还田4年后,所有还田处理的植物源脂类的丰度均显著提高,相应地,植物源与微生物源脂类的丰度比(PL/ML)和生物标志物组分的多样性指数(H’)也显著提升。【结论】分子组成的变化可以用来判明不同形式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质质量的变化;秸秆炭化还田比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有利于稻田土壤固碳,且增强了植物源有机组分在土壤中的持留,提升了土壤有机质的分子多样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壑 陈瀚阅 邢世和 张黎明 董新宇
为了探究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卫星影像光谱间的关系,确定土壤有机质的光谱特征,构建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模型.利用Hyperion高光谱卫星影像和福建省三明市80个土壤调查样点分析数据,对土壤有机质与光谱指数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提取特征光谱指数的基础上,分别基于敏感波段和特征指数建立线性模型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Hyperion高光谱782.95813.48 nm波段具有良好的响应能力;反射率的一阶导数所建立的模型拟合效果最优,其R2为0.777,RMSE为5.31,验证模型有机质实测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贺军亮 蒋建军 周生路 徐军 蔡海良 张春耀
目的应用高光谱技术阐释土壤有机质光谱规律及对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为土壤肥力测定和评价提供指导。方法利用ASD FieldSpec Pro地物光谱仪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样本进行光谱测量。通过对获取的土壤样品高光谱反射率进行倒数、导数、对数和标准化比值变换,运用统计单相关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511 nm波长为诊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敏感波段,采用450~750 nm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均值对507~516 nm敏感范围反射率均值进行标准化比值处理后获得的有机质诊断指数(OII)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估算精度较高,它们存在着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结论土壤有机质诊断指数(OII)...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文锡梅 兰安军 易兴松 张吟 李洋 秦志佳
【目的】利用高光谱数据定量反演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喀斯特地区快速、大范围、实时地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方法】利用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和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分别获取土壤光谱数据,基于原始光谱反射率和不同光谱变换数据,分析其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以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预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果】2种数据源都可以用于土壤有机质含量预测,其中,基于ASD光谱一阶微分变换建立的模型预测精度较高,验证集决定系数(Rv~2)为0.910,相对分析误差(RPD)为2.68;基于GS光谱二阶微分变换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较好,验证集Rv~2为0.772,RPD为1.49。【结论】ASD光谱与GS光谱建模预测精度相差较大,ASD光谱客观条件影响较小、光谱波段更宽、光谱分辨率更高,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低空无人机获取的GS光谱也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关键词:
高光谱 土壤有机质 喀斯特 偏最小二乘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南锋 朱洪芬 毕如田
【目的】针对黄土高原丘陵地多、地形复杂、有机质含量低、采样困难以及因采煤活动引起大面积土地损毁等问题,在土地复垦与综合整治过程中,为快速定量监测与评估复垦农田土壤质量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以山西省襄垣县复垦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由北向南土地损毁中间条带状区域采集样品152个,进行室内土壤农化分析、光谱测定,运用Par Les 3.1软件对光谱曲线进行多元散射校正(muLtiPication scatter correction,msc)、基线偏移(baseLine offset correction,boc)和savitzky-GoLay fiLter平滑去噪预处理。对土壤原始光谱反射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卢艳丽 白由路 杨俐苹 王红娟
【目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特征,利用高光谱技术对有机质(OM)含量进行定量化反演为土壤信息化管理和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方法】利用ASD2500高光谱仪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风干土壤样品的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了不同区域范围土壤光谱反射率曲线形状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特点,并针对东北地区以黑土为主的土样光谱反射率不同变换形式与有机质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黑土的光谱曲线与其它土壤类型的光谱曲线在形状上有很大差异,即在600~900nm附近,以黑龙江土样为代表的东北黑土表现为直缓上升,而河南和山东的潮土则表现为曲陡上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
关键词:
光谱 有机质 模型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郑国华 李丽 陈洁 胡飞飞
结合新疆不同区域和不同土壤类型,首次在本科生的教学实验环节中引入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颗粒度以及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分析实验的综合设计,有助于学生建立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壤的思想意识,同时学会和掌握利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简易比重计法表征土壤颗粒、用乙酸铵缓冲法测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方法和原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国峰 徐尚起 张海林 陈阜 肖小平
【目的】针对南方稻田连续免耕存在的有机碳表层富集现象,进行土壤轮耕效应的初步研究。【方法】试验选择双季稻区连续免耕7年稻田,研究了轮耕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对等质量法计算的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结果】长期免耕后,翻耕、旋耕降低了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下层5—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降低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层化率;而翻耕、旋耕后免耕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于翻耕、旋耕分别呈相反的趋势。2006—2009年表层600Mg·hm-2土壤有机碳储量均以长期免耕最高。长期免耕后,翻耕、旋耕秸秆还田会提高下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层2550Mg·hm-2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而翻...
关键词:
免耕 轮耕 有机碳 等质量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雪梅 章海亮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和不同建模方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机质和速效P含量。【方法】分别采集江西不同地区的土样240个,采集土壤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以对光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前6个主成分(PCs)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模得到的6个潜在变量(LVs),分别作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和偏最小支持向量机(LS-SVM)的输入变量,共建立6个模型,分别为主成分回归(PCR)、PLSR、BPNN-PCs、BPNN-LVs、LS-SVM-PCs和LS-SVM-LVs,并对这些建模方法预测土壤有机质和速效P含量的结果进行评价,从中筛选出最佳模型。【结果】在预测土壤有机质和速效P含量时,LS-...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克林 余艳 张凤荣 王茹
目的揭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肥力评价和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收集和实测北京南郊—大兴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资料,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3个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64、12.76和12.89g·kg-1,它们的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80.5、59.2和49.0km,呈递减趋势。大兴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之势。从1980年到2000年,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由低向高逐级累积的规律,具体变化为有机质含量一级和二级的土地面积从无增加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0%和14.3%,含量三级的土地面积从23.0%增加到37...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肖怡 李珊 李启权 王昌全 李斌 余亮志
根据泸州烟区199个土壤采样点数据,采用地统计学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植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范围分别为5.00~81.50和0.45~3.61 g·kg~(-1),变异系数分别为43.31%和31.98%,均属于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半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块金系数分别为0.402和0.385,说明两个指标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影响。空间插值结果得出,研究区南部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总体高于北部。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海拔和熟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