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45)
2023(6794)
2022(5621)
2021(4744)
2020(3759)
2019(8292)
2018(8000)
2017(14842)
2016(8374)
2015(8812)
2014(8517)
2013(8494)
2012(7774)
2011(6960)
2010(6506)
2009(5647)
2008(5235)
2007(4447)
2006(3772)
2005(3088)
作者
(27579)
(23351)
(22898)
(21570)
(14722)
(11633)
(9960)
(9278)
(8943)
(8116)
(8064)
(7743)
(7501)
(7361)
(7259)
(7210)
(7014)
(6949)
(6863)
(6684)
(6188)
(5749)
(5478)
(5356)
(5294)
(5086)
(5074)
(5026)
(4883)
(4756)
学科
(30428)
经济(30396)
管理(25577)
(22120)
(16926)
企业(16926)
方法(14570)
数学(13384)
数学方法(13279)
环境(11152)
(9844)
(9603)
(8258)
中国(7281)
(7121)
贸易(7117)
(6966)
业经(6658)
农业(6577)
(6512)
资源(6311)
(5359)
(5276)
财务(5263)
财务管理(5258)
技术(5245)
企业财务(5039)
(4862)
(4783)
银行(4741)
机构
大学(117742)
学院(117645)
(46260)
经济(45528)
管理(44046)
研究(43760)
理学(39427)
理学院(38955)
管理学(38160)
管理学院(37993)
(35063)
中国(31852)
科学(31660)
农业(28573)
业大(27813)
(24658)
(24099)
研究所(22873)
中心(20129)
农业大学(19413)
(18495)
(16627)
(15702)
财经(15679)
(15501)
(15165)
科学院(15150)
(14903)
北京(14524)
(14515)
基金
项目(92675)
科学(71689)
基金(69283)
(65984)
国家(65534)
研究(56271)
科学基金(54080)
自然(39031)
自然科(38139)
自然科学(38123)
基金项目(37799)
自然科学基金(37469)
社会(36983)
(36383)
社会科(35175)
社会科学(35164)
(31973)
资助(26742)
教育(24398)
重点(21702)
计划(21626)
(19760)
(19606)
科技(19602)
(19589)
科研(19213)
编号(19063)
创新(18537)
(18032)
(16549)
期刊
(42057)
经济(42057)
学报(32195)
(30815)
研究(25885)
科学(25603)
大学(22577)
学学(22208)
农业(21558)
中国(20346)
管理(13444)
(13117)
(12077)
业大(10631)
(9187)
金融(9187)
农业大学(9155)
(8257)
经济研究(7658)
业经(7625)
资源(7393)
科技(7293)
财经(7134)
技术(7082)
林业(6770)
中国农业(6444)
自然(6143)
(6069)
问题(5834)
商业(5476)
共检索到156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国峰  徐尚起  张海林  陈阜  肖小平  
【目的】针对南方稻田连续免耕存在的有机碳表层富集现象,进行土壤轮耕效应的初步研究。【方法】试验选择双季稻区连续免耕7年稻田,研究了轮耕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对等质量法计算的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结果】长期免耕后,翻耕、旋耕降低了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下层5—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降低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层化率;而翻耕、旋耕后免耕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于翻耕、旋耕分别呈相反的趋势。2006—2009年表层600Mg·hm-2土壤有机碳储量均以长期免耕最高。长期免耕后,翻耕、旋耕秸秆还田会提高下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层2550Mg·hm-2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而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国峰  陈阜  李琳  伍芬琳  肖小平  张海林  
针对南方稻田长期免耕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选择湖南省双季稻区连续7年免耕稻田,进行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土壤碳库影响的研究,以期为建立合理的轮耕周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0~20 cm平均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旋耕>连续免耕>翻耕。与连续免耕相比,旋耕有利于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比连续免耕提高了5.08%),翻耕则会促进土壤活性有机碳分解(比连续免耕降低了2.73%)。晚稻收获时0~20 cm平均碳库管理指数也表现为旋耕>连续免耕>翻耕,其中翻耕使碳库管理指数整体上显著降低(比连续免耕降低了21.7%);旋耕略有提高(比连续免耕提高了3.9%),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欢瑶  周萍  朱捍华  吴金水  邹冬生  
为研究区域景观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利用野外实地采样中1264个土壤样点有机碳含量的调查,采用遥感和GIS手段,分析红壤丘陵景观1933-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稻田与林地、茶园呈双向演替机制,以林地转变为稻田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式,集中在高程50m-150 m内。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4.3 g/kg,显著大于林地(13.0 g/kg)和茶园(9.5 g/kg)(p<0.01);且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变异系数仅为26.0%,明显低于林地(55.5%)和茶园(50.9%)。1933-2005年间,由稻田转变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尚起  张明园  孙国峰  汤文光  陈阜  张海林  
【目的】采用耕作指数(TI)定量评价了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选择合理的土壤耕作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试验始于2005年,在湖南省宁乡县设免耕(NT)、旋耕(RT)和翻耕(CT)3个处理,测定了2007、2008年水稻收获期0—20 cm土层有机质(SOM)、土壤容重(BD)、全氮(TN)及pH等理化性状指标,利用目的线性回归模型计算TI。【结果】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重对双季稻田土壤质量影响显著,水稻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R2=0.45),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R2=0.67);可通过测定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重计算得到TI,TI=0.40 SOM'+0.60 BD',且与...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亮  沈健林  邹冬生  刘杰云  王聪  李宝珍  李勇  吴金水  
以湖南省长沙典型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不施氮(CK)、常规氮肥减半(50%N)、常规全量氮肥(100%N)、猪粪替代50%氮肥(50%N+PM)四个氮肥处理,研究猪粪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双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2012年结果表明,在早稻整个生长期和晚稻孕穗期以前,50%N+PM与100%N处理相比,其对土壤NH4+-N含量无明显影响,而在晚稻完熟期,50%N+PM处理土壤NH4+-N含量增加了65%。50%N+PM处理在早稻移栽期、晚稻孕穗期、早稻晚稻乳熟期和完熟期较100%N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增幅在50%-102%之间。在整个...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薇  李军  岳志芳  陈宁宁  王淑兰  
【目的】研究由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秸秆还田翻耕组成的不同保护性轮耕模式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2007—2014年在陕西合阳实施夏闲期免耕/深松轮耕(NT/ST)、深松/翻耕轮耕(ST/CT)、翻耕/免耕轮耕(CT/NT)、连续免耕(NT/NT)和连续翻耕(CT/CT)5种不同耕作模式定位试验,测定并分析2011—2014年小麦收获后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变化规律及产量差异。【结果】与连续翻耕相比,连续免耕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积累,而免耕、深松和翻耕组成的3种轮耕处理更有利于提高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其中随着耕作年限延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姜利红  谢桂先  刘强  荣湘民  向秀媛  李波  
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施肥(WF)、不施氮肥(WN)、单施化肥(CF)、猪粪替代20%氮肥(ZF)、猪粪堆肥替代20%氮肥(DF)、沼渣沼液替代20%氮肥(ZYF)6种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土壤的酶活性、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有机质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双季稻田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总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含量以及碳库活度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但处理间存在差异,以DF效果最好;连续耕作4年后,DF处理的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SMBC、SMBN含量分别比CF的提高了67.94%、50.30%、55.51%、17.96%和50.17%;DF的土壤磷酸酶、脲酶、转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比CF的提高了18.19%、7.85%、73.47%和105.00%;总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CF的提高了15.17%、58.40%、71.98%。综合分析,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稻田土壤中磷酸酶、脲酶、转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和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SMBC和SMBN的含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尤其是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是扩大土壤碳库、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慈恩  朱洁  彭娟  符卓旺  高明  谢德体  
【目的】阐明垄作免耕对稻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和δ13C的影响,为揭示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累积、转化的特殊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依托稻田免耕长期定位试验,对比分析常规平作(中稻)、垄作免耕(中稻)、水旱轮作(中稻-油菜,稻油)和垄作免耕轮作(中稻-油菜,稻油)等4种耕作处理对不同深度(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中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δ13C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垄作免耕轮作(稻油)中,20—40 cm土层的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各深度土层中颗粒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均高于其它耕作处理,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曾希柏  孙楠  高菊生  王伯仁  李莲芳  
【目的】探讨红壤地区双季稻田改制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为灌溉条件较差稻田种植制度改革提供有效模式。【方法】利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双季稻田改种牧草、水旱轮作及旱作等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按各处理生产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折算,稻田改制可增加产值、提高产投比。各处理比较,以水旱轮作产值最高,分别比对照、牧草和旱作处理增加34.7%、21.4%和2.2%,且牧草和旱作处理也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1.0%和31.8%;牧草、水旱轮作和旱作处理产投比值分别比对照高0.9、0.6和0.3。种植牧草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及速效磷含量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金平  何园球  柯建国  黄国勤  
对为期 2年的双季稻田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试验的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数量及 3种土壤酶 (脲酶 ,过氧化氢酶 ,转化酶 )活性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试验 2年后 ,土壤密度减小 ,孔隙度增加 ,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钾含量增加。与常规翻耕相比 ,厢沟免耕 0~ 5cm土层养分富集不明显 ,细菌、真菌数量增多 ,土壤酶活性增强 ;15~ 2 5cm土层土壤密度显著降低 ,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分别比对照增加 5 5 2 3%、4 4 73%和 4 3 4 8%。因此 ,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能够提高土壤肥力 ,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凤仁  逄蕾  沈健林  李言言  李宗明  王娟  吴金水  
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对作物养分供应有重要影响,长期秸秆还田如何影响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仅施化肥(CK)、低量秸秆还田+化肥(LS)和高量秸秆还田+化肥(HS)三个处理,于秸秆还田后的第9~10年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磷含量,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平均重量直径及元素生态化学计量比,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下双季稻田土壤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对碳氮磷养分的贡献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的9~10年,与CK相比,HS和LS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R_(0.25))的占比和平均重量直径(MWD);HS处理显著提高了>2 mm、0.25~1 mm、0.053~0.25 mm和2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对于土壤TC、TN和TP的贡献率,有助于改善水稻的氮磷吸收。与CK相比,HS处理提高了各主要粒径水稳性团聚体(>2 mm、1~2 mm、0.053~0.25 mm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成小琳  周玲红  徐华勤  魏甲彬  张浪  唐剑武  
以中嘉早17号为早稻材料,以湘晚籼12号为晚稻材料,设置稻田冬季养鸡、施用生物炭、养鸡配施生物炭3种处理,以冬季休闲为对照,研究各处理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处理各生育期早稻的分蘖数降低,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生育期晚稻分蘖数显著提高;在双季稻生长的大部分时期,养鸡和养鸡配施生物炭处理双季稻的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水稻产量构成均高于对照,双季稻的实际产量显著提高,产量增幅达8.3%19.1%;养鸡配施生物炭处理双季稻田土壤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提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薇  赵志忠  王军广  赵泽阳  吴雯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在0~30 cm土层中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方法】选择了海南省定安县4种不同耕作制度下的稻田(一熟制、二熟制、三熟制、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在不同季节0~30 cm土层中的垂直分布差异。【结果】研究区二熟制和三熟制稻田在不同季节各个土层中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都高于一熟制和撂荒地。一熟制稻田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各个季节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在垂直方向上差异显著。旱季有利于表层易氧化有机碳的累积,雨季有机碳分解速率高,不利于有机碳固存。【结论】一年内不同季度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这与土壤自身的理化性质和耕作制度的选择存在一定相关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鲜妮  岳西杰  葛玺祖  王旭东  
在关中平原塿土(土垫旱耕人为土)上施用化肥的条件下,进行不同用量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低秸9 375 kg.hm-2,中秸18 750 kg.hm-2,高秸37 500 kg.hm-2)、间接还田(厩肥,37 500 kg.hm-2)的长期定位试验21 a,观测和分析了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及氧化稳定性等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单施化肥相比,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2%(低秸)、24%(中秸)、41%(高秸)和39%(厩肥)。施用秸秆和厩肥21 a,土壤有机碳累积系数平均分别为5.6%和7.2%。秸秆直接还田和厩肥均使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降低,胡敏酸...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肖小平  罗尊长  汪柯  张帆  杨光立  
研究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对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为指导不同地域的水稻优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6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种不同土壤类型中,各处理优质晚稻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无明显差异。垩白大小与穗干重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水稻产量以红黄泥田最高,达7570.46 kg/hm2,大小顺序为红黄泥田>河沙泥>灰泥田>麻沙泥>紫泥田>黄泥田。红黄泥田和紫泥田有利于提高优质晚稻的出糙率、精米率;灰泥田和河沙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黄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胶稠度、蛋白质,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直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