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57)
- 2023(8792)
- 2022(7993)
- 2021(7641)
- 2020(6460)
- 2019(14949)
- 2018(15052)
- 2017(28828)
- 2016(16028)
- 2015(18051)
- 2014(18062)
- 2013(17826)
- 2012(16209)
- 2011(14476)
- 2010(14141)
- 2009(12726)
- 2008(12145)
- 2007(10248)
- 2006(8749)
- 2005(7350)
- 学科
- 济(58121)
- 经济(58056)
- 管理(43588)
- 业(41282)
- 企(34923)
- 企业(34923)
- 方法(29525)
- 数学(25518)
- 数学方法(25237)
- 学(15492)
- 农(15147)
- 中国(13992)
- 财(13842)
- 业经(12949)
- 地方(12035)
- 理论(10435)
- 和(10193)
- 农业(10169)
- 贸(10076)
- 贸易(10071)
- 易(9766)
- 技术(9662)
- 环境(9517)
- 务(9260)
- 财务(9201)
- 财务管理(9187)
- 制(9088)
- 企业财务(8706)
- 教育(8635)
- 划(8393)
- 机构
- 大学(223317)
- 学院(221340)
- 管理(89520)
- 济(79298)
- 理学(78778)
- 理学院(77859)
- 经济(77378)
- 管理学(76449)
- 管理学院(76082)
- 研究(73778)
- 科学(51303)
- 中国(51005)
- 京(47649)
- 农(42434)
- 业大(39015)
- 所(38302)
- 研究所(35664)
- 财(34315)
- 农业(34012)
- 中心(32858)
- 江(30531)
- 北京(29520)
- 范(28963)
- 师范(28583)
- 财经(28512)
- 院(26497)
- 经(25991)
- 技术(25665)
- 州(25258)
- 师范大学(23129)
- 基金
- 项目(162321)
- 科学(126231)
- 基金(117221)
- 研究(114381)
- 家(103682)
- 国家(102831)
- 科学基金(87524)
- 社会(68412)
- 省(65155)
- 社会科(64679)
- 社会科学(64661)
- 基金项目(63613)
- 自然(60485)
- 自然科(59063)
- 自然科学(59044)
- 自然科学基金(57947)
- 划(54997)
- 教育(52016)
- 资助(47722)
- 编号(46591)
- 成果(37177)
- 重点(36123)
- 部(34590)
- 创(34165)
- 发(34068)
- 课题(31949)
- 计划(31871)
- 科研(31856)
- 创新(31813)
- 大学(29809)
共检索到302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云月 付永平 王丕武 王鹏 李勃 马建 曲静
【目的】将具有广谱抗病性的hrpZpsta基因导入大豆,为培育抗灰斑病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以大豆子叶节为受体,将具有广谱抗性的hrpZpsta基因转入大豆品种"吉林30"中,以耐盐基因badh作为筛选标记性基因,经过抗性筛选,对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Sou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分析。【结果】确定的NaCl筛选浓度为200mmol/L。对T1、T2和T3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T1代阳性植株30株,T2代45株,T3代284株,说明外源hrpZpsta基因在转基因后代中能够遗传。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目的基因hrpZpsta已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春燕 杨永庆 王大刚 李华伟 郑桂杰 王涛 智海剑
【目的】明确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方式以及不同抗源所携带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关系,并对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SC10基因进行标记定位。【方法】利用抗中国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0的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徐豆1号、邳县茶豆、Kwanggyo、跃进4号配制部分抗抗杂交组合并与感病品种南农1138-2和8101配制抗感组合,在接种SC10的条件下,调查各组合后代的抗感反应;并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2群体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及SSR标记对抗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结果】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和徐豆1号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 基因定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滕卫丽 李文滨 韩英鹏
本研究在大豆SMV1株系抗性的遗传分析基础上,筛选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并探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大豆花叶病毒病抗病育种中的应用价值.利用合丰25×东农93-046的F1、F2和F2:3群体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F1植株在接种后表现抗病,经χ2测验,F2群体分离比例为3(抗):1(感);对F2代衍生的F2:3家系接种鉴定,纯合抗病家系、抗感分离家系和纯合感病家系的比率符合1:2:1,表明东农93-046对SMV1株系的成株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并利用东农93-046×Conrad的正反交组合F2代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正反交后代均表现为31的分离比例,无细胞质效应,进一步证明了东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大刚 李凯 智海剑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严重危害世界大豆(Glycine max(L.)Merr.)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豆对SMV抗病基因的遗传标记定位、候选抗病基因的分析及大豆抗SMV的调控网络等研究取得许多新进展。大豆对SMV的抗性遗传主要分为数量抗性和质量抗性,其中数量抗性的遗传主要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对不同SMV株系的质量抗性遗传分别由1对不同的显性基因控制。标记定位研究发现,大豆对SMV数量抗性位点主要分布在大豆的第6、10和13等染色体上。22个对SMV具有单显性质量抗性的基因位点已被标记定位在大豆的第2、6、13和14染色体上,且定位的多数抗病基因位点两侧标记间的物理距离都在1 Mb以内。其中第13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数最多,有Rsv1、Rsv5、RSC3Q、RSC11和RSC12等10个,定位在第2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有8个,如Rsv4、RSC5、RSC6、RSC7和RSC8等,第6和14染色体上各有2个基因位点,分别为RSC15、RSC18和Rsv3、RSC4。参考大豆全基因组序列(http://www.phytozome.net/soybean),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表达谱分析及克隆测序技术等进一步缩小了大豆抗SMV候选基因的筛选范围。目前,在大豆第2染色体上确定的抗SMV候选基因主要有8个:Glyma.02G121400、Glyma.02G121500、Glyma.02G121600、Glyma.02G121800、Glyma.02G121900、Glyma.02G122000、Glyma.02G122100和Glyma.02G122200,在第6染色体上的是Glyma.06G182600,在第13和14染色体上的抗SMV候选基因分别有9个和6个:Glyma.13G184800、Glyma.13G184900、Glyma.13G187900、Glyma.13G190000、Glyma.13G190300、Glyma.13G190400、Glyma.13G190800、Glyma.13G194700、Glyma.13G195100和Glyma.14G204500、Glyma.14G204600、Glyma.14G204700、Glyma.14G205000、Glyma.14G205200、Glyma.14G205300。基于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和转基因操作等技术,研究发现抗SMV相关基因Gm HSP40、Gm PP2C3a、Gm AKT2、Gm Cnx1、Gm SN1、Glyma.14G204500、Glyma.14G204600、Glyma.14G204700等参与大豆对SMV的抗性,属于正调控因子;而Gm EF1A和Gme IF5A等则增加大豆对SMV的易感性,为负调控因子。在综合SMV抗病基因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基于Rsv1和Rsv3介导对SMV极端抗性的调控网络模型。Rsv1介导的大豆对SMV极端抗性调控模型的建立为大豆抗SMV信号网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Rsv3介导的大豆对SMV极端抗性的主要机制是通过ABA信号的传导,从而使胞间连丝处的胼胝质沉积以抑制病毒从最初侵染的细胞向健康细胞的转移。本文系统综述了SMV抗病基因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抗SMV分子设计育种和抗病基因的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羽 Fran■ois Belzile
找到大豆与抗菌核病强关联的候选位点或候选基因,为抗病基因克隆和抗病分子标记开发提供借鉴,服务大豆抗菌核病育种。对126个加拿大大豆品种的基因组DNA用ApekⅠ酶消化后Illumina Hiseq2000平台测序进行基因分型,供试的126个材料用棉垫接种核盘菌菌丝体进行表型鉴定。采用Structure 2.3.4、SPSS 20.0、TASSEL 5.0和PLINKv 1.07软件分别模拟群体遗传结构、二元主成分分析、邻接法聚类,进行SNP-phenotype和Haplotype-phenotype的关联分析(只考虑加性效应)。最小等位基因频率0.01过滤,得到30 125个SNPs。主成分及群体结构聚类结果中度一致,将126个供试材料划分为2个组群,Kappa聚类一致度检验K=0.44。邻接法(The neighbor-joining algorithm,NJ)聚为3个组群。α≤0.05时,在单个SNP-phenotype的关联研究中,最强关联在3号染色体物理位置34387780、34387823和34387841处(P值都为8.669E-7),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7.80%,其次在20,1,4,17号染色体上。Haplotype-phenotype的关联分析中,最强关联在17号染色体物理位置5575883/5647814/5648648/5734897处(P值为1.038E-6),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7.56%。200 kb范围内,3号染色体上的候选基因有Glma.03g129100、Glma.03g129200、Glma.03g129300、Glma.03g129500、Glma.03g129800、Glma.03g129900。17号染色体上为Glma.17g071300、Glma.17g072200、Glma.17g0733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战宇航 王杰 李永光 韩英鹏
<正>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大豆抗病性和品质是制约其产量和商品性的关键因素。提高大豆抗病性可有效提高产量,优异品质则直接关系到大豆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在大豆已知的200多种病虫害中,有35种病虫害具有较大的危害性~([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这些病虫害最经济、安全和绿色有效的措施之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时焦 韩锦峰 徐宜民 Cooper J I 刘华山
采用荧光定量法对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T2植株的几丁质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株系的几丁质酶活性明显高于未转基因烟草,同时发现,pH对转基因烟草中的几丁质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对转基因烟草接种烟草炭疽病菌进行抗病性鉴定。
关键词:
烟草 几丁质酶基因 酶活性 抗病性鉴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庆华 崔林开 李德龙 戴婷婷 阴伟晓 董莎萌 邢邯 郑小波 王源超
【目的】建立一套大豆抗疫霉菌根腐病基因鉴别菌系,并用于分析大豆品种(系)是否含有抗病基因Rps1a、Rps1c和Rps1k。【方法】采用下胚轴接种法测定了125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的毒性组成,筛选了不同毒力公式的6个大豆疫霉菌并建立了该菌系,测定了黄淮地区55个主栽大豆品种(系)对该菌系的抗性并通过基因推导方法进行抗病基因分析。【结果】55个大豆品种(系)共产生18种反应型。抗病基因的推导结果表明,有2个品种可能含有Rps1c,没有鉴定到可能携带有Rps1a或Rps1k的大豆品种(系)。【结论】黄淮地区携带抗病基因Rps1a、Rps1c和Rps1k的大豆品种(系)并不多,且易感疫霉菌,因此需要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秦建国 杜义英 东方阳 张玉
大豆花叶病毒病(SMV)和大豆孢囊线虫病(SCN)是危害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本试验以冀豆系列14个品种为材料,利用RAPD和SCAR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了大豆花叶病毒病和孢囊线虫病的抗病基因型分析,以寻找可供在大豆生产和育种中利用的抗源。所用引物为重复性较好的OPL_07,OPAO_19和SCW_05。通过分析,我们初步推断冀豆4号和五星一号同时具有大豆花叶病毒SC和Sa两种株系的抗性基因,其中五星一号既具有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基因同时还具有大豆孢囊线虫病抗性基因,可推荐作为大豆生产和育种中优先选用的抗源材料。
关键词:
大豆 抗病 基因型 分子标记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继辰 王媛媛 朱晓峰 刘晓宇 陈立杰 段玉玺
大豆根部土传病害是大豆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大豆胞囊线虫病和大豆根腐病是两种最重要的病害。从诱导抗性角度,以大豆胞囊线虫和大豆根腐病菌为靶标,通过真菌发酵液处理大豆种子后经大田初步筛选,次年大田复筛后进行室内筛选,筛选出具有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病和根腐病,促进大豆生长的真菌发酵液。结果表明:从2250个真菌发酵液中筛选出2个真菌发酵液Snef805和Snef1650可显著地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抑制率达97%以上,并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达到20%以上,且能够显著促进大豆生长,促进大豆增产达1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培玲 Malgorzata Jedryczka 郝丽芬 皇甫海燕 李子钦 包玉英
为掌握中国油菜品种的黑胫病抗性水平,为抗病育种及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采用子叶穿刺接种法,对35个油菜品种开展了黑胫病的抗性评价及抗病基因推导研究。供试品种中没有发现对病原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和Leptosphaeria biglobosa表现高抗或免疫的品种,只有3个品种可以兼抗Leptosphaeria maculans和Leptosphaeria biglobosa,但均表现低抗。供试的35个品种对12个菌株共产生了17种反应型,其中12个品种的反应型与鉴别寄主的完全相同,18个品种的反应型与鉴别寄主的非常相近,5个品种的反应型不同于任何鉴别寄主。抗病...
关键词:
油菜 黑胫病 抗性评价 抗病基因推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晓玲 朱振东 王晓鸣 肖炎农 武小菲
【目的】推导大豆品种(系)的抗疫霉根腐病基因,为病害防治筛选有效抗病品种(系)。【方法】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鉴定124个品种(系)对12个大豆疫霉菌菌株的反应型,通过基因推导方法分析品种(系)的抗病基因。【结果】124个品种(系)对12个菌株共产生51个反应型,13个品种(系)产生的反应型分别与几个含有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的反应型相同,33个品种(系)产生的反应型符合一些两个已知抗病基因组合的反应型,这些品种(系)可能含有已知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52个品种(系)共产生37个既不同于任何含有单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的反应型也不同于两个已知抗病基因组合的反应型,它们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季军 杨四海 田大成
【目的】了解正选择压力和基因转换对水稻全基因组中NBS-LRR抗病基因家族进化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水稻全基因组中的NBS-LRR基因进行鉴别与分类,利用PAML和GENECONV程序分别进行正选择替代和基因转换分析。【结果】在19个组(包含89个NBS-LRR基因)中检测出了显著的正选择替换位点,且约有60%正选择位点位于LRR区域;56个基因至少参与了1次基因转换事件。同时,基因转换、正选择以及基因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84%的参与基因转换的基因中都能检测出正选择位点,且至少有84%的发生基因转换或正选择的基因都位于基因簇中。【结论】水稻基因组中的NBS-LRR基因之间...
关键词:
水稻 NBS-LRR 正选择 基因转换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欧阳乐军 刘媛 黄真池 曾富华
以尾叶桉U6无性系无菌种子苗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对不同生长调节剂的优化组合,建立尾叶桉高效再生体系。应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尾叶桉遗传转化体系。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TSRF1基因已整合到尾叶桉基因组中;转基因植株灌根接种青枯菌后,转基因植株表现出发病延迟,抗性提高,抗性相关酶活性显著增强。转化植株离体叶片对疫霉菌抗性明显增强。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接种致病菌后TSRF1基因表达量得到提高。研究结果表明,转TSRF1基因尾叶桉表现出一定的广谱抗病能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智渊 吴汉章 薛宝娣 陈永萱
以土壤农杆菌为介导,用叶盘法转化获得的转CMV-CP基因(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番茄工程植株,通过连续选择和自交,得到R1、R2、R3、R4和R5代的转化番茄植株。1993~1994年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两种方式鉴定转化植株对CMV病毒的田间抗性。结果表明,转基因番茄植株对CMV侵染有高度抗性。人工接种R1、R2、R3、R4代转化植株的防病效果达50%~73%。有50%以上的转基因植株始终未被CMV病毒侵染,表现为免疫抗性。自然条件下,R2~R5代转化植株的防病效果达57%~79%。转化植株的产量比对照人工接种的高10~60倍,比自然发病的增加5倍以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