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92)
2023(10715)
2022(9509)
2021(9052)
2020(7560)
2019(17508)
2018(17571)
2017(33809)
2016(18662)
2015(20697)
2014(20750)
2013(20447)
2012(18710)
2011(16748)
2010(16384)
2009(14790)
2008(14215)
2007(12170)
2006(10325)
2005(8832)
作者
(55463)
(46064)
(45512)
(43457)
(29184)
(22155)
(20713)
(18187)
(17293)
(16394)
(15660)
(15303)
(14539)
(14324)
(14309)
(14127)
(14120)
(13675)
(12963)
(12944)
(11610)
(11098)
(11079)
(10353)
(10345)
(10323)
(10145)
(10033)
(9424)
(9287)
学科
(67586)
经济(67508)
管理(51781)
(49155)
(41060)
企业(41060)
方法(33946)
数学(29388)
数学方法(29052)
(18121)
(17865)
(17142)
中国(16589)
业经(14944)
地方(13383)
理论(12104)
(12095)
贸易(12090)
农业(12085)
(11754)
(11633)
(11574)
技术(11520)
财务(11513)
财务管理(11495)
(11433)
企业财务(10968)
环境(10681)
(10092)
银行(10045)
机构
大学(260314)
学院(258053)
管理(102844)
(94942)
经济(92760)
理学(90263)
理学院(89196)
管理学(87537)
研究(87241)
管理学院(87090)
中国(61564)
科学(59336)
(55431)
(49341)
(45017)
业大(44365)
(42277)
研究所(41837)
农业(39492)
中心(39118)
(35724)
财经(34952)
北京(34343)
(33764)
师范(33343)
(31969)
(31390)
(29472)
技术(28857)
经济学(27440)
基金
项目(187616)
科学(146695)
基金(136702)
研究(131973)
(121482)
国家(120519)
科学基金(102427)
社会(80432)
社会科(76148)
社会科学(76127)
(74140)
基金项目(73626)
自然(70289)
自然科(68670)
自然科学(68653)
自然科学基金(67400)
(63149)
教育(59992)
资助(55737)
编号(52908)
成果(42401)
重点(42034)
(40517)
(39291)
(39230)
科研(36803)
创新(36646)
计划(36527)
课题(36328)
大学(34531)
期刊
(97863)
经济(97863)
研究(70525)
学报(49298)
中国(45038)
(44915)
科学(43017)
管理(36180)
大学(35143)
学学(33358)
农业(31339)
(30569)
教育(27098)
技术(20775)
(18577)
金融(18577)
(16435)
业经(16316)
财经(16225)
经济研究(15391)
图书(13951)
科技(13925)
(13628)
业大(13237)
(13100)
理论(13046)
问题(12789)
实践(12236)
(12236)
技术经济(11665)
共检索到356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奚亚军  马晓妮  刘曙东  朱建楚  胡建宏  伦玮  路明  
 对转PSAG12 IPT基因小麦植株根际土壤及其周边小麦、大麦、燕麦进行了基因漂移检测,并对食用转PSAG12 IPT基因小麦混合饲料的小白鼠进行了毒理性试验,初步研究了转PSAG12 IPT基因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PSAG12 IPT基因并未通过根系分泌物漂移到土壤中;除西农1376在距离T2代西农1376小麦3和6m处各发现1株PCR阳性植株外,在小麦郑9023及大麦和燕麦中均未发现PSAG12 IPT基因存在;食用含有转基因小麦混合饲料的小白鼠和对照小白鼠的肝脏和肾脏的结构解剖图未见明显差异,可以初步认为应用转PSAG12 IPT基因小麦是较安全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明  黄昕  郑华坤  苏永昌  郑祥正  程祖锌  郑金贵  
以转PASG12-IPT基因水稻东南201自交高世代(T8)株系为材料,对始穗期和蜡熟期剑叶的衰老相关指标测定表明,蜡熟期高世代转PSAG12-IPT基因水稻株系的细胞分裂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值、CAT活性、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受体品种,部分株系达到极显著水平,而转化株系的MDA含量则明显低于受体品种,POD活性呈无规律变化.由上可见,抑制衰老嵌合基因PSAG12-IPT对水稻叶片的衰老有一定的延缓效应,并能在高世代中稳定表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阮小蕾  侯燕  李华平  
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转基因番木瓜进行实质等同性分析。将复制酶基因与多个数据库中的花生、大豆、坚果、牛奶、鸡蛋、鱼类、贝类和小麦等8类过敏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未发现连续8个相同的氨基酸,据此可初步认为转入的复制酶蛋白不是已知的致敏源。将复制酶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并纯化复性表达蛋白,再通过模拟胃肠液消化试验,结果发现纯化的变性蛋白与复性蛋白均能在15 s内降解,表明复制酶蛋白能在人的消化系统内降解,使人体发生过敏的可能性不大。通过液相萃取法,提取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番木瓜中的一种内源毒物苄基异硫氰酯(benzyl isothiocyanate,BITC),将浓缩后的样品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B...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金元  刘大钧  陈佩度  齐莉莉  程顺和  高德荣  吴荣林  
以当地育成的小麦抗白粉病材料,对国外筛选到的与白粉病抗性基因Pm2及Pm4a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RFLP标记即使在遗传背景不同的情况下仍可用于对Pm2及Pm4a基因的检测及鉴定。研究还表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不仅可行,而且还可对育成的抗病品系所携具体抗性基因进行精确鉴定,并可大量减少分菌系或小种接种鉴定时的冗繁程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开健  章怀云  张学文  肖调义  陈立祥  苏建民  汪冬庚  
为研究转人 -α-干扰素基因草鱼的食用安全性 ,以转人 -α干扰素基因草鱼肉糜饲喂大鼠 ,在 30 d内对试验鼠进行了临床观察 .试验结束时 ,对试验鼠进行了血液学检测、解剖学观察和组织学检查 .结果表明 ,饲喂转人 -α干扰素基因草鱼肉糜的大鼠临床表现正常 ,血液学指标、解剖学形态和重要器官组织学图像与对照组动物没有显著差别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蒋春志  张艳敏  郭北海  温之雨  李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惠贤  郭蔼光  范三红  郑雪  
 用CTAB法提取小麦材料基因组DNA,根据基因库中公布的已知LMW-GS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染色体位点特异的PCR引物1~7;探索出优化的PCR反应体系,即20μL反应体积中,Mg2+浓度为2.5mmol/L,dNTP浓度为200μmol/L,模板DNA30~60ng,每种引物50ng,Taq酶0.5U。利用特殊小麦材料——六倍体普通小麦(染色体组为AABBDD)、四倍体小麦(AABB)及二倍体一粒小麦(AA)和节节麦(DD)等的基因组DNA为模版,在优化的PCR反应体系下进行特异性扩增和引物验证。结果表明,引物3和引物4为小麦谷蛋白Glu-D3位点LMW-GS基因的特异引物,用其进行扩增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孟桃   谷承文   王惠   许锦程   杨德坤   王慧   毕亚玲  
[目的]本文旨在丰富三氯吡氧乙酸在麦田的应用技术,为麦田优势杂草防控提供解决方案。[方法]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三氯吡氧乙酸与异丙隆的联合作用类型及其对小麦的安全性,测定复配制剂在小麦与杂草间的选择性并在田间验证。[结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三氯吡氧乙酸与异丙隆复配对阿拉伯婆婆纳、猪殃殃、宝盖草、日本看麦娘、菵草表现为加成或增效作用,二者适宜的配比范围为(1~2)∶(2.9~5.8);与异丙隆按照质量比1∶2.9复配后,除草活性显著提高,其在小麦‘烟农999’与供试杂草间的选择性指数为2.72~21.22。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药后150 d,三氯吡氧乙酸与异丙隆复配对猪殃殃、鹅肠菜、日本看麦娘的总株防效为86.2%~95.5%,总鲜重防效为88.8%~96.1%。[结论]三氯吡氧乙酸与异丙隆复配可扩大杀草谱,且对小麦安全,可用于小麦田防除一年生杂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瑾   尹绍静   李茹   董立尧   冯致科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对常用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敏感性,筛选出对藜麦安全且能有效防除藜麦田杂草的除草剂,为藜麦田杂草防除提供参考依据和有效途径。[方法]采用室内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常用茎叶处理除草剂对藜麦的安全性,测定了‘苏藜一号’‘W77’两种藜麦对16种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并测定了高效氟吡甲禾灵和精喹禾灵对禾本科杂草的除草活性。[结果]两种藜麦均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喹禾灵敏感性较低;高效氟吡甲禾灵对藜麦和杂草的选择性指数均小于2,表现为对藜麦不安全;精喹禾灵对‘苏藜一号’‘W77’与稗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9.28和9.63,精喹禾灵对‘苏藜一号’‘W77’和马唐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4.56和4.73,均表现为对藜麦安全,可以同时有效防除稗和马唐。[结论]本研究表明:精喹禾灵可以应用于藜麦田化学除草,可高效、安全地防除藜麦田部分禾本科杂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勇  牛永春  
小麦抗条锈基因Yr6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应用很少,寻找该基因的分子标记将有助于促进该基因的合理利用。将Yr6与其他有效的抗条锈基因相结合可以拓宽品种的抗病谱,延长育成品种的使用年限。本研究中,共用653条RAPD引物和小麦7B染色体上的36对SSR引物对Yr6的近等基因系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对PCR产物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进一步检测了Yr6基因的2个载体品种。结果共有93条RAPD引物(占总数的14.2%)和5对SSR引物(占总数的13.9%)在抗病近等基因系Yr6/6×Avocet S和感病材料Avocet S间稳定扩增出了差异条带,其中SSR标记Xwmc76和Xwmc276在Yr6基因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碧光  庄丽君  
通过调查蓝粒小麦L和03初36与若干非蓝粒小麦组合的自交、测交后代籽粒胚乳颜色,判断蓝粒基因通过雌雄配子传递的差异.各杂交组合F1均为浅蓝粒或中蓝粒,表现胚乳直感,蓝粒是显性性状;F2发生蓝粒和非蓝粒的分离,而且蓝粒有深中浅之分.F2胚乳非蓝粒与蓝粒数目相当,符合11∶9,不符合3∶1.测交结果表明,蓝粒基因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100%和20%.该传递率能较好解释各组合F2代胚乳蓝粒与非蓝粒比例符合11∶9的原因.蓝粒小麦结实正常,说明雌配子基本上正常传递,与测交结果相吻合.本文还对控制蓝粒基因的数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于经川  刘兆晔  姜鸿明  刘维正  赵倩  丁晓义  邱化蛟  
利用 11个不同的小麦基因型 ,对茎质系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茎质系数在小麦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与单茎草重、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穗数、经济系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重穗型品种的茎质系数极显著地高于多穗型品种 ,但其经济系数、子粒产量 /草产量 (库源比 )极显著地低于多穗型品种 ,选育中间型品种可以实现高产与抗倒的有机结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亮  黄庆华  孟丽辉  邢焕  姚斌  杨晓光  张宏福  
通过引入外源基因的途径对农作物进行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已经在作物的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抗旱等方面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比1996年首次种植面积增长了100多倍,达到1.75亿hm2,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品大部分则用于动物饲料原料,因此,转基因饲料中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在畜禽体内消解和转移规律以及转基因成分对畜禽营养、生长、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提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特别指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与食用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讨论和分析转基因作物评价所应该遵循的科学原则;概述抗虫作物、抗草甘膦作物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魏伟  钱迎倩  马克平  裴克全  桑卫国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倍受关注 ,国内外尤其国外已经开展和正在开展许多的研究工作。实质等同性原则在转基因安全性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已经进行了转基因马铃薯、大豆、番茄、棉花、西葫芦、水稻、烟草以及芦笋的食用安全性评价 ,积累了一些研究经验和方法 ,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文中将从评价的方法、原则和结果等几个方面报道和讨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并且指出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作了一个相对全面而客观的报道 ,并且总结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宏军  倪汉文  周志强  江树人  
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一般可以承受 2 .0 kg.hm-2 有效量以下的剂量 ,而只要 1.0 kg.hm-2 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杂草防效。其抗性的稳定性受到环境因子、载体构建和抗性基因导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抗性基因可以通过花粉漂移 ;抗性作物与原受体在没有草铵膦作用下有一定的差异。虽然大量文献报道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对周围的生态群落没有影响 ,但也发现草铵膦可以致毛虫死亡。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在应用抗除草剂作物时 ,应特别注意其抗性稳定性 ,将之纳入杂草综合治理体系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