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1)
- 2023(973)
- 2022(836)
- 2021(768)
- 2020(744)
- 2019(1483)
- 2018(1513)
- 2017(2179)
- 2016(1640)
- 2015(1897)
- 2014(1851)
- 2013(1744)
- 2012(1671)
- 2011(1526)
- 2010(1468)
- 2009(1295)
- 2008(1329)
- 2007(1131)
- 2006(907)
- 2005(813)
- 学科
- 学(3313)
- 业(2058)
- 麦(1891)
- 水产(1767)
- 济(1709)
- 经济(1704)
- 小麦(1635)
- 动物(1580)
- 害(1492)
- 虫(1446)
- 动物学(1422)
- 管理(1378)
- 农(1359)
- 虫害(1221)
- 企(1161)
- 企业(1161)
- 病虫(1066)
- 病虫害(1066)
- 农业(1036)
- 物(1031)
- 工程(963)
- 植(892)
- 生物(889)
- 中国(880)
- 植物(879)
- 及其(868)
- 防(854)
- 基因(830)
- 防治(814)
- 治(810)
- 机构
- 大学(23722)
- 学院(23470)
- 农(16755)
- 农业(14062)
- 研究(12994)
- 科学(12932)
- 业大(10059)
- 所(9372)
- 研究所(8992)
- 农业大学(8842)
- 室(8595)
- 实验(8428)
- 业(8403)
- 实验室(8232)
- 重点(7775)
- 中国(7397)
- 省(6790)
- 科学院(6238)
- 技术(5810)
- 京(5550)
- 中心(5322)
- 生物(5296)
- 部(4742)
- 农业科学(4172)
- 家(4086)
- 江(3968)
- 科技(3782)
- 林(3712)
- 院(3696)
- 国家(3684)
共检索到333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宁 许铭 王建锋 王浩庭 韩德俊 康振生 韩青梅
以小麦生产品种小偃22、科农199和西农1376为受体品种,植物抗菌蛋白基因LTP作为目的基因,构建pAHC25-LTP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法转化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获得转LTP基因T0代小麦1247株。经草铵膦(Phosphinothricin,PPT)抗性筛选及PCR分子检测,获得阳性再生植株209株,转化率1.87%。阳性再生植株接种条锈菌CYR29、CYR31和CYR32混合小种后进行抗条锈病鉴定,获得抗性植株74株,其中抗性显著提高的抗病植株11株。本研究初步证明抗菌蛋白基因LTP在小麦抗条锈病菌的侵染中有一定作用,为获得转抗菌蛋白基因的抗条锈病小麦品种奠定基础,以期获得育种中可应用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鹏 池青 吕金洋 刘香利 赵惠贤
【目的】获得转KN2基因的小麦植株,为研究KN2基因对提高转基因小麦抗寒性的作用,以及为利用基因工程提高小麦抗逆性奠定基础。【方法】以弱冬性小麦品种小偃22为供试材料,通过基因枪法,用含有KN2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和筛选标记基因bar共转化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经过除草剂(Phosphinothricin,草丁膦)筛选和愈伤组织分化获得再生植株,并对得到的再生小麦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采用基因枪法共轰击小偃22的幼胚愈伤组织1 680个,共获得再生植株17株,移栽到花盆中成活15株;根据目标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对成活的小麦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获得含有bar基因和KN2基因的转基因阳性...
关键词:
小麦 基因枪法 共转化法 KN2基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海凤 韩冉 张东武 刘振华 赵惠贤
【目的】获得转玉米ZmalⅠ基因的安全转基因小麦植株,为研究玉米ZmalⅠ基因在增加小麦籽粒大小和粒质量方面的作用,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提高小麦产量奠定基础。【方法】以陕农138为供试材料,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为安全标记基因,利用基因枪法,将由谷蛋白胚乳特异表达启动子启动的ZmalⅠ+GFP融合蛋白基因的过表达载体pGlu-exbessa::ZmalⅠ导入小麦中,并对转基因小麦进行PCR检测。【结果】采用基因枪法共轰击3 000个幼胚,获得再生植株59株,移栽至培养钵后成活52株,成活率为88.1%;利用载体上安全标记基因GFP的特异引物对成活的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获得含有GFP基因的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长有 王耀勇 张改生 王秋英 吉万全
【目的】选育小麦新种质N95175和新品种远丰175,并检测其是否含有来源于小麦-簇毛麦易位系92R149的抗白粉病基因或抗条锈病基因。【方法】利用92R149/咸87(30)//小偃6号杂交组合选育N95175和远丰175,并以N95175、远丰175及其亲本92R149、咸87(30)和小偃6号为材料,利用与抗白粉病基因Pm21共分离的SCAR标记及与抗条锈病基因Yr26紧密连锁的SSR标记Xgwm11和Xgwm18,对N95175和远丰175所携带的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结果】从N95175中扩增出与92R149相同的SCAR标记特异条带,而在2个感病亲本咸87(30)、小偃6...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白粉病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池青 周鹏 刘香利 程绘绘 赵惠贤
【目的】通过基因枪介导共转化,获得转拟南芥抗旱基因PYL5的小麦植株,为转基因小麦的抗旱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西农889、绵阳19和宁春16为供试材料,通过基因枪介导法将诱导型启动子Rd29A启动的PYL5基因和筛选标记基因Bar共转化到小麦幼胚愈伤组织中,经过除草剂PPT(Phosphinothricin)筛选和愈伤组织分化,获得再生植株。根据目标基因PYL5和Bar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引物,对移栽成活的小麦T0代再生植株进行基因特异性PCR检测。【结果】采用基因枪分别轰击西农889的1800个、绵阳19的800个和宁春16的800个幼胚愈伤组织,经过筛选和分化分别获得了9,5...
关键词:
小麦 基因枪法 共转化法 PYL5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段晓亮 许兰杰 侯起岭 张小华 刘志勇 梁荣奇
为了丰富可利用的植物凝集素基因,获得具有较高抗蚜水平的小麦新种质,采用"Gene ShufflinG"策略人工合成中国水仙凝集素基因(S nTl),并转化小麦以分析其抗蚜效果。结果表明:根据小麦遗传密码偏好性人工合成了植物凝集素S nTl基因,并构建了S nTl表达载体;用基因枪转化小麦品种中优9507和丰优6号的幼胚愈伤组织,经PPT筛选和分化后,获得T0植株,对T0植株进行PCR筛选而获得阳性植株28株。并经过连续PCR检测,表明S nTl基因已经初步与小麦基因组进行整合并且能够稳定表达。对T2转基因株系进行室内离体叶片抗虫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转S nTl株系使蚜虫致死率达到53.1%~5...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尹钧 任江萍 李志岗 李磊 周苏玫 卫丽 宋丽
以易穗发芽小麦幼胚为受体,用基因枪法对TrxS反义基因(目的基因)和Bar基因(标记基因)进行了共转化;通过对轰击后的小麦幼胚进行愈伤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和生根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经分子检测证实在3个受体材料上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和可遗传的转基因后代.通过培养皿籽粒发芽试验、离体整穗保湿发芽试验和温室模拟降雨穗发芽试验,均证明转基因后代材料具有延缓籽粒发芽和抗穗发芽的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皓 陈孝 牛永春 吴立人 林志珊 马有志
YW243是通过多种抗源复合杂交、花药培养选育的普通小麦新品系,经多年田间和室内条锈病生理小种接种鉴定表明,YW243在苗期和成株期均高抗国内现流行的条中29号、条中30号、条中31号、SU-11、条中32号等多种生理小种;与感病品种京771测交后代遗传分析证明该品系含有1对显性抗条锈病基因。
关键词:
小麦 抗病品种 条锈病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蔺瑞明 郄彦敏 冯晶 徐世昌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侵染引起的气传性叶部真菌病害,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安全的最重要病害之一,增加抗病基因多元化并积极推广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中国小麦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抗条锈基因。对收集于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的684份农家品种采用田间成株期、温室内苗期抗性鉴定以及潜育期变温处理等方法进行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684份农家品种中获得只包含主效抗病基因且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反应型为中抗至免疫159份材料,其中117份为成株抗性材料,42份为全生育期抗性材料,所获得的抗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警卫 叶博伟 张朋飞 张宇庆 郝敏 尹毓若 袁婵 李志康 李顺达 夏先春 何中虎 张宏军 兰彩霞
【目的】条锈病是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真菌病害,了解国内外育种材料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的分布,发掘新的抗性资源,为提高抗病基因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当前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CYR33和CYR34对153份国内外小麦育种材料进行苗期抗性鉴定,于2018—2019、2019—2020和2020—2021年,在湖北鄂州,利用这两个小种对供试材料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合已知抗性基因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Yr29和YrSP等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苗期结果显示,10份材料对CYR33表现免疫(反应型IT为0),包括7份国内材料(即山农28、漯麦163、石麦13、中意6号、郯麦98-2、中麦175和泰山21)和3份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材料(CIM-53、CIM-60和CIM-71);仅2份国内材料在苗期对CYR34小种表现免疫(郯麦98-1和山农102)。此外,成株期条锈病田间鉴定显示,64份材料在田间3年均表现出稳定抗性(最终严重度≤5%),包括7份国内材料和57份CIMMYT材料。利用抗病基因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分子标记检测显示,153份材料中携带Yr9、Yr10、Yr17、Yr18、Yr26、Yr29和YrSP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有31、23、73、2、4、50和2份,未检测到含有Yr5和Yr15的材料。综合苗期和成株期表型,仅CIM-53对2个生理小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免疫(IT=0,严重度为0),分子标记检测显示,该材料可能含有已知抗病基因Yr17和Yr29。【结论】国内外153份小麦种质对当前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的抗性主要以成株抗性为主,其中国内小麦品种主要携带Yr9、Yr10和Yr26抗性基因,而CIMMYT小麦品系则携带Yr17、Yr18和Yr29为主,表明通过聚合1—2个非免疫苗期抗性基因和2—3个成株抗性基因,在成株期多个环境条件下均表现出近免疫抗性水平,是CIMMYT小麦品系保持持久抗性的主要原因。亟待广泛挖掘抗源,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快速培育具有持久抗性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进一步提高中国麦区条锈病整体抗性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白玉路 孙权 张春宇 崔娜 林凤 徐世昌 章振羽 高阳 徐晓丹
【目的】了解59份美国西北部小麦品种(系)对中国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分析其抗病基因的存在情况,为培育中国抗条锈病新品种提供资源和依据。【方法】选用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对大部分具有高温成株抗性的美国59份小麦品种(系)苗期及成株期进行抗性接种鉴定,利用与当前有效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Yr10、Yr15、成株抗性基因Yr18、高温成株抗性基因Yr39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抗性鉴定表明,Expresso、02W50076、ACS52610、WA008012、WA008018等5份材料苗期与成株期对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
关键词:
美国小麦 小麦条锈病 分子标记 抗性鉴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旭 韩金妤 李晨晨 张丹丹 吴启蒙 刘胜杰 焦韩轩 黄硕 李春莲 王长发 曾庆东 康振生 韩德俊 吴建辉
【目的】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会对小麦产量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挖掘小麦抗条锈病基因,为小麦抗条锈病种质创新和揭示小麦抗条锈病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多组学手段结合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开展对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性状的解析。首先对411份来自CIMMYT和ICARDA的春小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小麦2BL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主效的成株期抗条锈病位点,并利用含有该位点的抗病材料Z501及感病亲本晋麦79的双亲群体进行连锁作图,成功验证了该位点抗性的稳定性,暂命名为YrZ501-2BL。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注释、比较基因组分析、转录组分析和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对目标区间筛选候选基因。【结果】综合GWAS和连锁作图结果,将YrZ501-2BL锁定在小麦2B染色体0.26 Mb(575.706—576.587 Mb)范围内,根据中国春参考基因组注释信息分析,该区间含有12个基因,其中,高可信基因6个;利用在线网站,将目标区间所在的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与其他已公布的不同倍性小麦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该区间的6个高可信小麦基因基本都能在其他小麦材料中找到同源基因,且基因排列顺序相同,说明该区间可能不存在较大片段的插入、缺失、倒位等现象,可以利用参考基因组信息进行候选基因预测;结合抗病亲本Z501和感病亲本晋麦79的成株期接种条锈菌后的转录组数据,发现只有TraesCS2B02G406400、TraesCS2B02G406500和TraesCS2B02G406600受诱导表达,且抗感病亲本存在表达差异。根据中国春基因组注释,三者分别编码GATA转录因子、SH3P2蛋白和锌指蛋白。通过进一步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发现只有SH3P2蛋白中存在与条锈病表型显著性差异的SNP位点(G/A),虽然该位点(G1369A)在2个可变剪切的转录本中均未引起氨基酸编码变化(TCG和TCA均编码丝氨酸),但可能与可变剪切有关,同时该位点(G1369A)的不同单倍型表型之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在G1369A位点下游还有2个引起氨基酸改变的变异位点G1377A和G1431A,分别引起缬氨酸(GTT)到异亮氨酸(ATT)和缬氨酸(GTG)到甲硫氨酸(ATG)的改变,但这两个位点在455份重测序材料中所占比例只有0.87%,属于稀有变异,因此,未进行显著性检验。综上,推测TraesCS2B02G406500为YrZ501的重要抗病候选基因;此外,针对YrZ501候选区间的差异SNP开发了相应的AQP标记,可用于辅助选择,为下一步小麦抗锈病分子育种应用提供了标记资源。【结论】利用多组学整合关联分析的方法,成功在小麦2B染色体上挖掘到1个抗条锈病候选基因TraesCS2B02G406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冰玉 苏晓华 李义良 张永安 曲良建 王玉珠 田颖川
Transgenic poplar(Populus alba?P.glandulosa cv`84k') plants with the coleopterous insect resistant genes (BtCry3A and OC-I)were obtained. The transgenic nature of these plants was confirmed by PCR amplification and dot hybridization. The transgenic poplar's toxicity towards the Anoplophora glabripen...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桂容 张维 杜文平 宋军 陈谦 徐利远
以优良玉米自交系综31的幼胚为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来自微生物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抗旱基因irre转入玉米幼胚组织细胞中,转化后的细胞通过抗性筛选,分化再生成苗。结果表明,经特异Pcr检测,42株植株转入了irre基因,有29株收获种子。T_1代在温室大棚控制水肥试验及脯氨酸等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表明,转基因植株具有良好的耐旱特性,为抗旱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了较好的亲本材料。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敏娜 徐智斌 王美南 宋建荣 井金学 李振岐
【目的】中梁88375是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中4/S394//咸农4号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冬小麦品系,对小麦三锈免疫。明确其抗条锈病基因及遗传特点,建立与其连锁的微卫星标记,以利于抗源筛选和培育持久抗病新品种。【方法】将中梁88375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自交和测交并对双亲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性鉴定。用小麦条锈菌条中31号对其进行遗传分析;采用SSR技术,选用普通小麦的320对微卫星引物对中梁88375及铭贤169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电泳分析。【结果】中梁88375对多个条锈菌小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对CY31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把该基因暂命名为Yr88375。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