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76)
2023(2739)
2022(2411)
2021(2230)
2020(2077)
2019(4483)
2018(4393)
2017(7660)
2016(4762)
2015(5540)
2014(5343)
2013(5324)
2012(5350)
2011(4921)
2010(4867)
2009(4509)
2008(4474)
2007(4121)
2006(3655)
2005(3438)
作者
(19093)
(16256)
(16014)
(15257)
(10582)
(8099)
(7212)
(6431)
(6331)
(6068)
(5727)
(5680)
(5651)
(5413)
(5348)
(5223)
(5127)
(4867)
(4866)
(4842)
(4471)
(4226)
(4002)
(3860)
(3823)
(3734)
(3730)
(3669)
(3661)
(3535)
学科
(13220)
经济(13197)
(9152)
管理(9027)
(7449)
(6784)
企业(6784)
方法(5388)
(4826)
数学(4513)
中国(4429)
数学方法(4419)
(3488)
贸易(3485)
(3450)
(3399)
(3305)
农业(3190)
水产(3116)
业经(2917)
动物(2635)
地方(2619)
理论(2550)
(2397)
教育(2362)
银行(2360)
(2354)
及其(2348)
(2334)
金融(2331)
机构
大学(70179)
学院(68770)
研究(34083)
(29330)
科学(27082)
农业(24500)
中国(22983)
(21732)
(21010)
经济(20377)
研究所(20350)
业大(19140)
管理(18181)
(17065)
理学(15091)
农业大学(14998)
(14797)
(14776)
理学院(14751)
(14603)
中心(14549)
管理学(14180)
管理学院(14092)
实验(13701)
实验室(13218)
重点(12612)
科学院(12506)
(12492)
技术(11918)
(11735)
基金
项目(49924)
科学(36173)
(35369)
国家(35072)
基金(34437)
研究(27483)
科学基金(26214)
(21338)
自然(21269)
自然科(20790)
自然科学(20776)
自然科学基金(20422)
(19482)
基金项目(17652)
资助(14995)
计划(14690)
科技(14105)
社会(13589)
教育(12799)
重点(12657)
社会科(12612)
社会科学(12606)
(12003)
专项(11472)
(11400)
(11355)
科研(10807)
(10523)
(10007)
创新(9964)
期刊
(27644)
学报(26476)
(24348)
经济(24348)
农业(19235)
中国(19134)
科学(18712)
研究(17542)
大学(17085)
学学(16406)
(10727)
业大(8983)
农业大学(7980)
教育(7948)
管理(7524)
(6651)
(6019)
中国农业(5924)
(5632)
金融(5632)
自然(4913)
技术(4615)
自然科(4513)
自然科学(4513)
林业(4487)
科技(4241)
农业科学(3981)
经济研究(3894)
图书(3717)
国际(3598)
共检索到1107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丽  邓力华  陈芬  肖国樱  
本研究以光温敏核不育系P88S为受体材料,用农杆菌法进行转化,并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鉴定及性状鉴定。结果显示:Bar基因和Cry1Ca基因在水稻P88S中成功整合并表达。光温敏核不育系P88S经过转基因后育性发生改变,表现出一定的可育度。转基因后P88S的谷粒宽及千粒重与对照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雷  肖乐铨  王园园  强胜  戴伟民  宋小玲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复合性状转cry2A~*/bar基因水稻T2A-1向杂草稻基因漂移的生态风险。[方法]在农田非竞争环境下,以T2A-1、受体水稻‘明恢63’及其分别与江苏泰州(WRTZ)、广东茂名(WRMM)、湖南益阳(WRYY)杂草稻的杂交后代(以T2A-1为父本的抗性后代F_1+、F_2+、F_3+,以MH63为父本的非抗性后代F_1-、F_2-、F_3-)为材料,评价T2A-1与杂草稻杂交后代的适合度。[结果]抗性基因在杂交后代中的传递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外源抗虫基因的导入显著降低抗性杂交后代的靶标虫压。虽然抗性杂交后代与相应非抗性杂交后代的部分适合度指标存在差异,但总相对适合度均无显著差异;抗性杂交后代总相对适合度显著高于或相当于相应杂草稻,且随杂交代数的增加无显著变化。抗性杂交后代与相应非抗性杂交后代的落粒率均无显著差异,除F_1TZ+、F_2TZ+与WRTZ相当外,其他杂交后代的落粒率均显著低于相应杂草稻。F_2和F_3在3和20 cm埋藏120 d后,只有27.75%~41.75%的F_2TZ+和F_3TZ+种子具有活力。[结论]在低虫压下,WRMM、WRYY的抗性杂交后代与杂草稻相比尽管具有相似或较高的营养和生殖能力,但落粒性和种子越冬能力较低,而WRTZ的抗性杂交后代种子虽然具有越冬能力,但落粒率较低,且从三代抗性杂交后代适合度变化来看,并无适合度提高的风险。因此在无除草剂选择压下T2A-1向杂草稻基因漂移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较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艳  庞金环  吴家和  何朝族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研究OsPK1过表达对水稻的影响。将CaMV 35S启动子驱动的OsPK1的全长CDS序列导入到日本晴基因组中。选择3个过表达转基因系作为代表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植株在株高、分蘖数、穗长和千粒重四方面接近野生型水稻,结实率略下降,但每穗饱满种子数明显增加。通过定量RT-PCR分析,发现有4个代谢酶在过表达植株嫩叶中表达存在着上调或下调。用GC-MS方法检测糖含量,显示OsPK1过表达株系中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蔗糖的含量与野生型差异不大。总之,对OsPK1过表达株系的鉴定,有助于更好了解OsPK1的功能,并且每穗饱满种子数明显增加具潜在的应用价值。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段发平  刘厚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燕树锋  铁双贵  岳润清  韩小花  齐建双  卢彩霞  
为将改造合成的抗虫基因(Cry1AC-w)导入玉米基因组,以玉米杂交组合PA×PB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外植体,用双丙氨磷作为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剂,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82个再生植株。经标记基因(BAr)和目的基因(Cry1AC-w)的PCr检测,其中19株为阳性,即为推断的转Cry1AC-w基因抗虫玉米。对其中2株(w1和w2)进行目的基因单酶切的Southern杂交分析,发现w1和w2分别为单位点和双位点插入,这也进一步证实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入玉米基因组中。用Bt-Cry1AB/AC金标免疫试纸条进行蛋白质表达的检测,初步证实目标Cry1AC-w蛋白在玉米中得到表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燕树锋  铁双贵  岳润清  韩小花  齐建双  卢彩霞  
为将改造合成的抗虫基因(Cry1Ac-w)导入玉米基因组,以玉米杂交组合PA×PB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外植体,用双丙氨磷作为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剂,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82个再生植株。经标记基因(bar)和目的基因(Cry1Ac-w)的PCR检测,其中19株为阳性,即为推断的转Cry1Ac-w基因抗虫玉米。对其中2株(w1和w2)进行目的基因单酶切的Southern杂交分析,发现w1和w2分别为单位点和双位点插入,这也进一步证实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入玉米基因组中。用Bt-Cry1Ab/Ac金标免疫试纸条进行蛋白质表达的检测,初步证实目标Cry1Ac-w蛋白在玉米中得到表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池青  周鹏  刘香利  程绘绘  赵惠贤  
【目的】通过基因枪介导共转化,获得转拟南芥抗旱基因PYL5的小麦植株,为转基因小麦的抗旱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西农889、绵阳19和宁春16为供试材料,通过基因枪介导法将诱导型启动子Rd29A启动的PYL5基因和筛选标记基因Bar共转化到小麦幼胚愈伤组织中,经过除草剂PPT(Phosphinothricin)筛选和愈伤组织分化,获得再生植株。根据目标基因PYL5和Bar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引物,对移栽成活的小麦T0代再生植株进行基因特异性PCR检测。【结果】采用基因枪分别轰击西农889的1800个、绵阳19的800个和宁春16的800个幼胚愈伤组织,经过筛选和分化分别获得了9,5...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毓  庄伟建  庄春红  王乃元  戴飞  
利用已公布的水稻Cry1a与Cry1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基因部分片段,构建了一个包含2个隐花色素基因片段的ihpRNA表达载体pSC1301-347-Cry1aCry1b,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以期同时导致这2个基因功能缺失.根据转基因植株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初步分析了Cry1a与Cry1b对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开花期推迟16 d,株高增加明显,粒型显著变长,而其他所观察的性状无明显改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韩兰芝  侯茂林  吴孔明  彭于发  王锋  
【目的】研究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为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活体取食生测的方法系统研究苗期、分蘖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4个生育期的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KF6和ⅡYouKF6对大螟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结果】两转基因水稻在苗期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最为明显,其对50%和100%个体的致死作用时间最短,大螟在该生育期的转基因水稻上取食3d及6d后,校正死亡率最高;其次为分蘖拔节期,两转基因水稻在4.0d和10.0d内能分别对50%和100%的大螟个体产生致死作用,在该生育期的两转基因水稻上取食6d后,校正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孕穗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微  杨宙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cry1Ab基因导入优良三系恢复系明恢63,共获得了92个独立转化株,其中13株为单拷贝。通过发芽试验,获得了11个单拷贝转基因纯合系。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株系其Bt蛋白含量不一样,但杂种的Bt蛋白含量与其亲本一致。室内人工接虫试验及田间抗虫性试验初步表明:5个纯合株系表现高度抗性,且农艺性状与原品种没有显著差异。由此说明,所获得的这些单拷贝转基因株系可作为育种材料,用于抗虫水稻的培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凯  韩伟  温莹  刘丹丹  薛春蕾  逯晓萍  
油菜极易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其中白斑病和黑斑病都属于真菌引起的病害。以优良品种花油6号为材料,以抗菌肽和B t融合基因为目标基因,以草甘膦为筛选标记基因,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入油菜获得转基因植株。经PCR和Southern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油菜的基因组DNA中;经RT-PCR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已在油菜转基因植株的转录水平表达;目的基因(B t-AMP)的遗传转化率为2.33%。研究结果可为油菜的抗性遗传改良提供新种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颖  陈香嵩  赵毓  
为得到农艺性状或抗逆性优良的转基因水稻材料,克隆了粳稻品种中花11(ZH11)的通用转录因子TATA框结合蛋白TBP(TATA Binding ProTein)基因,通过随机诱变PCr的方法,获得104个突变子;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这些突变的TBP基因分别转化到中花11中,获得了水稻TBP基因不同突变的转基因水稻。将其移入大田,收获种子并在T1、T2代进行农艺性状的考察,对产量性状改善的转基因材料进行百草枯、甘露醇、氯化钠的胁迫处理,观察并记录表型变化。最终获得了1个具有较高产量同时具有一定非生物逆境抗性的突变体材料。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微  王树涛  陈英旭  吴伟祥  
【目的】明确外源Bt基因插入对水稻倒1叶光合速率及光合作用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转Bt基因水稻及亲本水稻为试材,研究盆栽及田间条件下转Bt基因及亲本水稻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倒1叶光合特性及其相关光合酶活性、光合产物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转Bt基因及亲本水稻生理活动峰值均出现在拔节期。与亲本水稻相比,转Bt基因水稻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亲本;而拔节期和抽穗期,转Bt基因水稻倒1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亲本水稻(P<0.05),且拔节期转Bt水稻倒1叶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也显著高于亲本水稻(P<0.05);成熟期,转Bt基因与亲本水稻倒1叶光合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郝曜山  张欢欢  杜建中  王亦学  孙毅  
类受体激酶基因Os sIK1具有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增强水稻对于干旱和盐胁迫抗性的作用。为了丰富可利用的作物抗旱基因,获得具有较高抗旱水平的玉米新种质,通过超声波辅助花粉介导法,将水稻类受体激酶基因Os sIK1导入玉米自交系郑58中,并对转化株进行卡那霉素筛选及T1、T2、T3的PCR及sOuTheRn BlOTTIng杂交等分子检测,获得转化植株并在T3获得转基因纯合株系。对T3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对照以16.1%的Peg模拟水分胁迫进行抗旱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水分胁迫处理下,转基因玉米株系叶片相对含水量提高了7.4%~19.8%,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1.3%~106.9%,...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东全  杨向东  包绍君  郭三堆  康岭生  尹爱萍  钱雪艳  赵桂兰  
【目的】将抗虫基因转入栽培大豆中,提高大豆的抗食心虫能力。【方法】利用大豆未成熟子叶体细胞胚发生系统高效转化体系,将携带有人工合成的CryIA杀虫基因和CpTI基因的高效双价杀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GBI121S4ABC转化到大豆主栽品种吉林20与吉林27中。【结果】GUS活性分析、PCR、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基因组中。T1代转基因大豆抗虫测定表明,转基因材料虫食率比对照显著降低,抗虫能力显著提高。【结论】T3~T5连续3代接虫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株系0-195和0-150的虫食率均比对照低大约30%,其抗虫能力已基本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