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87)
2023(10909)
2022(9437)
2021(8575)
2020(7570)
2019(16964)
2018(16593)
2017(31689)
2016(17846)
2015(19611)
2014(19576)
2013(19333)
2012(18173)
2011(16278)
2010(16192)
2009(15032)
2008(15138)
2007(13732)
2006(11534)
2005(10148)
作者
(57657)
(48750)
(48596)
(46122)
(30763)
(23890)
(21918)
(19318)
(18213)
(17285)
(16669)
(16053)
(15686)
(15655)
(15596)
(15291)
(15000)
(14425)
(14092)
(14031)
(12672)
(11999)
(11839)
(11182)
(10872)
(10850)
(10789)
(10701)
(10050)
(10047)
学科
(67999)
经济(67924)
(47891)
管理(46489)
(37784)
企业(37784)
方法(34426)
数学(30814)
数学方法(30535)
(19902)
(19724)
(19088)
中国(16386)
(14526)
贸易(14524)
(14149)
业经(13962)
农业(13289)
地方(12973)
(12498)
(12371)
财务(12350)
财务管理(12321)
企业财务(11740)
技术(10783)
(10772)
银行(10699)
(10374)
金融(10369)
环境(10153)
机构
大学(260546)
学院(259220)
(100451)
经济(98381)
研究(93557)
管理(93218)
理学(81534)
理学院(80495)
管理学(78842)
管理学院(78386)
中国(67179)
科学(66242)
(64571)
(54945)
业大(52052)
(51830)
农业(51828)
研究所(48313)
(44532)
中心(42278)
(38045)
财经(36369)
农业大学(34285)
北京(33850)
(33461)
(33141)
(32204)
(31959)
师范(31383)
经济学(31321)
基金
项目(184875)
科学(142199)
基金(134434)
(124173)
国家(123223)
研究(120092)
科学基金(101453)
社会(74676)
(73853)
基金项目(72242)
自然(71191)
社会科(70760)
社会科学(70731)
自然科(69562)
自然科学(69530)
自然科学基金(68335)
(63097)
资助(54861)
教育(54625)
编号(45010)
重点(43132)
计划(39906)
(39582)
(39310)
(38159)
科研(37536)
科技(36533)
创新(35894)
成果(35238)
(33867)
期刊
(101471)
经济(101471)
研究(65280)
学报(61683)
(57215)
科学(49971)
中国(45306)
大学(43720)
学学(42318)
农业(38317)
(35099)
管理(29606)
(20906)
(20517)
金融(20517)
教育(19302)
技术(18354)
财经(17955)
业大(17953)
业经(17611)
经济研究(17036)
(16737)
(15272)
林业(15109)
农业大学(14764)
问题(14681)
科技(14488)
技术经济(12113)
商业(11680)
资源(11477)
共检索到361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雁  郭同斌  潘惠新  黄敏仁  王明庥  诸葛强  
以转Bt基因南林895杨株系B1、B4、B17、B21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在室内和野外自然条件下对靶标害虫杨小舟蛾幼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杨树4个株系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株系B21对杨小舟蛾1龄幼虫12 d校正死亡率高达95.3%;虫试表明转Bt基因杨树各株系扦植苗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的12 d幼虫校正死亡率8月份为35.0%88.8%,9月份为40.5%95.3%。用转Bt基因杨树叶片饲养杨小舟蛾,对照植株杨小舟蛾幼虫化蛹率为83.3%96.0%,而转Bt基因株系幼虫化蛹率为8.0%76.7%,二者有显著差异。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饲喂8 d后害虫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文旭  张冰玉  黄秦军  褚延广  丁昌俊  张伟溪  苏晓华  
【目的】研究转基因库安托杨和非转基因库安托杨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水平,为揭示转多基因库安托杨对土壤微生物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东营苗圃,取转基因库安托杨5个无性系(D5-9,D5-19,D5-20,D5-21和D5-24)、非转基因库安托杨(CK)根际土壤以及无植物种植土壤(NP)。通过Biolog生态板培养土壤微生物,用多功能酶标仪读数,计算碳源利用能力、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温育24 h后,土壤微生物逐渐适应了Biolog微平板基质环境,随后进入对数增长期,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快速增加直至96 h,此时微生物活性旺盛,碳源开始被...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侯英杰  苏晓华  焦如珍  黄秦军  褚延广  
In this study,genetic stability of foreign genes was checked by using PCR technology. A total of 4 lines of soil samples from transgenic and non-transgenic control Populus alba?P.glandulosa and the soil samples from the stands were collected in two successive years,and the bacteria,fungi and antinom...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梦扬  魏健  葛高波  孙铭  冯秀智  吴可人  李永春  徐秋芳  
应用氯仿熏蒸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了菜地土和松林土喷施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剂后,土壤微生物量和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菜地土喷施Bt杀虫剂后,土壤微生物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松林土喷施Bt杀虫剂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2种土壤均在喷施1 315 g·hm-2的Bt杀虫剂后,微生物量碳达到最大值。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菜地与松林土壤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图谱带型有较大的差异,菜地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更高的丰富度。土壤类型是决定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的关键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雁  郭同斌  诸葛强  
以转Bt基因南林895杨树叶片饲喂杨扇舟蛾,研究 Bt 毒蛋白对害虫体内代谢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酯酶和羧酸酯酶明显受到抑制。中肠酯酶活性在取食 4 ~ 48 h 内持续下降,羧酸酯酶活性在前期 4 h 有所上升但随后持续下降。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从 24 h 起,受抑而下降,但不显著。谷胱甘肽 S - 转移酶活性在前 36 h 内波动不大,48 h 后显著受抑。乙酰胆碱酶的活性无明显受抑。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12 h 后略升高,然而在取食 12 ~ 48 h活性持续下降,与之相反,过氧化物酶活性在 4 ~ 48 h呈上升状态。过氧化氢酶活性在 4 ~ 12 h 呈下降状态,24 ~48 h呈上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建军  张蕴哲  卢孟柱  张建国  张守攻  
利用PCR分析技术 ,分析了田间试验已达 7a的转Bt基因欧洲黑杨的基因稳定性 ,并对其林地和非转基因林地的土壤微生物进行了类群数量分析。PCR分析表明Bt基因仍然存在于转基因植株中 ,转基因植株与对照杂交后代Bt基因分离呈 1∶1比例 ,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 ,表明基因仍稳定存在。计数结果表明转基因林地中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间根系土壤 3大类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和霉菌 )数量无显著差异 ,转基因林地与非转基因林地 (邻近杨树林地和健杨林地 )间的土壤 3大类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和霉菌 )数量无显著差异 ,说明转基因欧洲黑杨对土壤微生物系统尚没有明显的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伟溪  王颜波  丁昌俊  朱文旭  苏晓华  
【目的】对成龄转JERF36基因银中杨——抗逆1号杨试验林进行连年生物安全性监测,评价抗逆1号杨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为评估转基因杨树及转基因植物土壤环境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以11年生抗逆1号杨、非转基因银中杨对照、林下杂草、林下土壤、试验林旁行道树下杨树实生苗叶片、土壤中筛选出的卡那霉素抗性菌株为材料,采用PCR扩增方法检测外源基因JERF36稳定性及水平转移潜在性,利用稀释平板法对9~11年生抗逆1号杨与非转基因杨对照林地的可培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进行分析。【结果】外源基因JERF36在抗逆1号杨中稳定存在,林下杂草、林下土壤、试验林旁行道树下杨树实生苗叶片、土壤中筛选出的卡那霉素抗性菌株的DNA样品中均未出现目的基因片段。9~11年生抗逆1号杨与非转基因对照间林下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量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年份间的抗逆1号杨和非转基因对照的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均略有差异且趋势一致,其中6—8月土壤中微生物总量为9年生>10年生>11年生;9~11年生抗逆1号杨和非转基因对照林地土壤3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无显著差异,各年变化趋势一致,在树木生长季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杨树生长旺盛的7月和8月微生物总数量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其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均在每年8月达到最高,而真菌数量在8月(9~10年生)或7月(11年生)最高。各年抗逆1号杨和非转基因对照林地土壤3大类微生物比例相似,从高到底依次是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不同年份间3类微生物所占比例略有差异,但没有出现骤升或骤减现象,表明转基因银中杨并没有破坏主要微生物种类之间的平衡。环境变化如降雨差异可能是影响不同年份微生物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11年生抗逆1号杨中外源基因稳定存在,未检测到向周边环境发生水平转移,也未发现对林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平衡造成显著影响,环境变化可能是影响微生物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转基因林木与非转基因对照的林地微生物数量略微差异需要结合环境因素做进一步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玉新  赵忠  陈金泉  刘恩田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沙棘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为沙棘林分的衰败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对不同林龄(8,13,18年生)沙棘人工林表层土(0~10cm)微生物利用碳源的动力学特征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比较分析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沙棘人工林林龄的相关性。【结果】18年生沙棘人工林表层土在短期内(培养24~60h)对单一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高于13和8年生沙棘林表层土,说明13和8年生沙棘人工林表层土中微生物生长的启动速度较慢,生长停滞期较长。随着林龄的延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和M...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朱文旭  丁昌俊  张伟溪  张冰玉  黄秦军  褚延广  苏晓华  
[目的]评价转基因库安托杨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方法]利用PCR扩增研究外源基因水平转移情况,利用稀释平板法研究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结果]电泳结果显示:林下杂草混合样品和土壤微生物DNA样品中均未出现目的基因片段。转基因株系和非转基因株系的非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杨树的不同生长期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结论]8年生转基因库安托杨未出现外源基因水平转移,也未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明明  闫文德  梁小翠  多祎帆  王志勇  刘亮  
研究了亚热带樟树林土壤微生物特征及改变碳输入方式(对照、添加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根添加凋落物、去根去除掉落物、去根)对其数量变化的影响。以稀释平板计数法对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微生物总数量分别为去根去除凋落物(67.47×103CFU/g)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安琪  魏天兴  刘海燕  王莎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人工林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为该区植被恢复评价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山西吉县典型刺槐和油松人工林以及自然恢复的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MIDI系统),分别对土壤表层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PLFA种类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人工林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PLFA数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并探讨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细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和丛枝菌根真菌PLFA含量及多样性指标(Shannon-Wiener、 Simpson及Pielou指数)均呈现出刺槐林最高、油松林次之,且均显著高于荒草地的趋势(P <0.05)。冗余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全氮含量和pH值。【结论】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积极意义。与油松相比,刺槐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状况的改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元森  吴坤  李翠香  贾新成  
【目的】研究黄瓜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方法】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不同种植茬次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黄瓜连作引起土壤中细菌种群发生较大变化,其中Bacteriovorax sp.(序列同源性为93%)、Pseudomonas sp.(序列同源性达97%)和另两种未培养(Uncultured)细菌种群数量减少,而Sphingomonas sp.(序列同源性达100%)和另一未培养细菌种群数量增加。连作对土壤真核微生物影响较小,但其在根际的数量变化幅度较非根际明显。【结论】黄瓜根际细菌数量与其生长发育关系密切,而非根际细菌数量随黄瓜生长发育变化不大。黄瓜连作导致根...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海燕  魏天兴  王仙  
为研究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差异,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对山西吉县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刺槐、油松以及荒草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PLFA标记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刺槐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最大,细菌、真菌、放线菌的PLFA含量均大于油松人工林和荒草地;细菌PLFA含量在3种样地中的差异显著;2种人工林的真菌PLFA含量接近,而与荒草地差异显著,与荒草地相比,人工林的种植可明显提高土壤中真菌的比例;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油松人工林与荒草地2种菌群的PLFA含量接近,而与刺槐人工林差异显著。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秋芳  姜培坤  邬奇峰  王纪杰  吴家森  
在研究区采集不同栽培历史的板栗林土壤样品,用氯仿熏蒸法和Biolog法分析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多样性,同时与天然灌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板栗林集约化栽培5、10、20年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比天然灌木林下降了15.89%、49.16%和55.13%,差异显著。板栗林集约栽培初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比率与天然灌木林无显著差异;到集约经营10年时,比率明显下降;但集约经营10年后,比率又趋于稳定。灌木林改为集约栽培板栗林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板栗集约经营5、10和20年后,反映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AWCD值分别只是灌木林的79.26%、63.20%和68.50%,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邢学霞  付迪  黎建强  赵彬阳  宋灯辉  付钇珊  
[目的]研究凋落物输入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功能的改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1月,在云南玉溪磨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选取云南松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添加和去除试验(detritus input and removal treatments,DIRT),设置凋落物正常输入(对照,CK)、添加凋落物(DL)、去除凋落物(NL)、去除根系(NR)、无输入(NI)以及去除有机层和淋溶层(O/ALess)6种不同凋落物处理。2019年3月,按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层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与相关性分析。[结果](1)添加凋落物使表层土壤(0~20 cm)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0.74%,8.05%和17.24%,而去除凋落物后表层土壤(0~20 cm)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则分别减少了10.74%,8.05%和6.90%。(2)添加凋落物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平均提高了12.99%,而添加、去除凋落物处理(DL、NL)和去除地下根系处理(NR、NI)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均降低。(3)土壤pH、全碳、全氮、碳磷比和氮磷比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呈显著相关,而土壤全磷和碳氮比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大多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添加凋落物对云南松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较其他处理更有利,凋落物不同处理往往会使土壤酶活性降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