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98)
- 2023(13706)
- 2022(12043)
- 2021(11583)
- 2020(9898)
- 2019(22544)
- 2018(22601)
- 2017(44129)
- 2016(24030)
- 2015(27149)
- 2014(27477)
- 2013(27285)
- 2012(25100)
- 2011(22501)
- 2010(22835)
- 2009(21407)
- 2008(21342)
- 2007(18747)
- 2006(16775)
- 2005(15227)
- 学科
- 济(91921)
- 经济(91781)
- 管理(77714)
- 业(72340)
- 企(60313)
- 企业(60313)
- 方法(42314)
- 财(37756)
- 数学(36713)
- 数学方法(36351)
- 中国(28890)
- 制(25861)
- 农(24792)
- 务(20787)
- 业经(20745)
- 财务(20717)
- 财务管理(20656)
- 企业财务(19639)
- 银(19274)
- 银行(19237)
- 学(18298)
- 行(18171)
- 地方(17430)
- 贸(17161)
- 贸易(17148)
- 体(16781)
- 易(16725)
- 融(16522)
- 金融(16519)
- 理论(15731)
- 机构
- 大学(344988)
- 学院(341540)
- 济(137896)
- 管理(136359)
- 经济(134775)
- 理学(116732)
- 理学院(115500)
- 管理学(113723)
- 管理学院(113098)
- 研究(111328)
- 中国(88789)
- 财(77188)
- 京(73770)
- 科学(66184)
- 财经(57301)
- 所(55770)
- 经(51749)
- 江(50573)
- 中心(50356)
- 研究所(49642)
- 农(49612)
- 北京(47426)
- 业大(47291)
- 范(42607)
- 财经大学(42448)
- 师范(42257)
- 经济学(41596)
- 州(40701)
- 院(40211)
- 农业(38676)
- 基金
- 项目(222672)
- 科学(174678)
- 研究(166142)
- 基金(161823)
- 家(139031)
- 国家(137896)
- 科学基金(118663)
- 社会(104253)
- 社会科(98750)
- 社会科学(98726)
- 基金项目(85984)
- 省(85481)
- 自然(76177)
- 教育(75780)
- 自然科(74314)
- 自然科学(74298)
- 自然科学基金(72953)
- 划(71930)
- 编号(68638)
- 资助(67071)
- 成果(57271)
- 部(50130)
- 重点(48954)
- 课题(46693)
- 发(45881)
- 创(45878)
- 制(44376)
- 教育部(43413)
- 项目编号(43020)
- 创新(42854)
- 期刊
- 济(154782)
- 经济(154782)
- 研究(110564)
- 中国(67427)
- 财(63138)
- 管理(51222)
- 学报(50228)
- 科学(45988)
- 农(44871)
- 大学(38804)
- 融(36872)
- 金融(36872)
- 学学(36429)
- 教育(35572)
- 农业(30519)
- 财经(28788)
- 技术(28196)
- 经济研究(24431)
- 经(24294)
- 业经(24215)
- 问题(20430)
- 理论(18769)
- 实践(17114)
- 践(17114)
- 图书(16632)
- 技术经济(16229)
- 贸(16058)
- 财会(15953)
- 现代(15910)
- 会计(15904)
共检索到518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锋
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转轨时期财政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控制制度进行了研究,它对于完善财政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和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均具有重要意义。从财政风险来源看,我国财政风险具有明显的转轨性特点,它可分为一般性财政风险、转轨性财政风险和特殊性财政风险。本文按照"财政风险的衡量标准、形成机制、形成原因、制度控制"的基本思路,以转轨性和特殊性财政风险为主要对象,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从赤字融资方式的角度,构建了财政赤字率、隐性赤字率和政府收支赤字率等三种口径的赤字率指标,试图建立一个既能与国际上通用口径可比,又能反映我国真实财政风险的赤字率衡量指标。政府收支赤字率是财政赤字率和隐性债务赤字率之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锋
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转轨时期财政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控制制度进行了研究,它对于完善财政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和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均具有重要意义。从财政风险来源看,我国财政风险具有明显的转轨性特点,它可分为一般性财政风险、转轨性财政风险和特殊性财政风险。本文按照"财政风险的衡量标准、形成机制、形成原因、制度控制"的基本思路,以转轨性和特殊性财政风险为主要对象,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从赤字融资方式的角度,构建了财政赤字率、隐性赤字率和政府收支赤字率等三种口径的赤字率指标,试图建立一个既能与国际上通用口径可比,又能反映我国真实财政风险的赤字率衡量指标。政府收支赤字率是财政赤字率和隐性债务赤字率之和。...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梁红梅
一、我国财政风险的表现在市场化程度很高,市场机制作用所引发的各种矛盾日渐尖锐和突出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自身的安全及其对整个国家安全产生的基础性影响,已成为一个越来越被各国政府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现代财政理论着力探究的重大课题,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力
经济转轨时期我国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控制①刘力一、关于投资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理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金融风险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减少和回避金融风险也成为近期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减...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金龙
大量的国际经济金融现象表明,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作用又相互转化,二者内在的相关性非常高。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基础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背景,二者的相关性在我国的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不论是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还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都必须充分考虑二者的相关性,并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性地加以控制。
关键词:
财政风险 金融风险 相互转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武小惠
在计划经济时期 ,财政只讲强制性、无偿性 ,因而不存在财政风险 ;在经济转轨时期 ,财政逐渐演变为公共财政 ,财政风险亦逐步显现 ,如财政“职能虚脱”风险、债务及赤字风险等 ,因此 ,只有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对策才能主动防范财政风险
关键词:
经济转轨 财政风险 主动防范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叶汉生 林桢
作者从国债需求、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财政的偿债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了我国的国债规模,认为从静态看我国国债规模仍处在适度区间内,但从动态趋势看,我国国债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加上隐性债务及或有债务,正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和与日俱增的潜在风险,国债规模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负担沉重的矛盾之中。本文提出了适度控制国债规模,防范潜在财政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债规模 国债需求 应债能力 偿债能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翟艳敏
为增强地方政府投资能力,2009年初,国务院同意财政部代理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券,通过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加地方政府负债水平的方式增强政府投资能力。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2009年前三季度,新增贷款达7.36万亿元,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的信贷投放总量,这些贷款大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建炯 黄元珊
文章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我国2001—2017年的政府审计治理、财政风险和国际上对中国政府治理水平评价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三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政府审计与财政风险控制是政府治理水平的Granger原因,财政风险控制是政府治理水平的隐蔽原因;政府审计对财政风险影响显著,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具有直接与间接相结合,显性与隐蔽相结合的特点。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慧悦 刘金全
该文基于财政风险矩阵构建我国财政风险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我国财政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上应用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对财政风险指数的动态路径进行了模拟分析。估计和检验结果说明Markov区制转移模型能够更好地说明我国财政风险的内生转移机制,我国财政风险的波动具有周期性规律和非对称特征,财政风险转移具有一定的惰性。同时,我国财政风险指数区制状态转移与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强刺激"的宏观经济政策会为财政风险监管带来一定难度。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慧悦 刘金全
该文基于财政风险矩阵构建我国财政风险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我国财政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上应用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对财政风险指数的动态路径进行了模拟分析。估计和检验结果说明Markov区制转移模型能够更好地说明我国财政风险的内生转移机制,我国财政风险的波动具有周期性规律和非对称特征,财政风险转移具有一定的惰性。同时,我国财政风险指数区制状态转移与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强刺激"的宏观经济政策会为财政风险监管带来一定难度。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曾维涛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及市场化进程中,整个地方财政体系尚处于不尽完善的状况,地方财政困难及风险已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甚至危及地方的社会稳定。本文从财政风险形成的因素分析入手,就如何防范与化解地方财政风险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方财政风险 风险成因 防范对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胜
一、地方财政风险成因分析地方财政风险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对地方财政风险的成因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风险的认识,从而为防范与规避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一)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渐进式的改革使转轨期间政府职能的确定变得异常复杂。原则上说,凡是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应该退出。但是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纳德·I·麦金农 银温泉
中国在1978年开始了引人注目的自由化之后,首先解散了人民公社体制,回到了小土地占有者的农业,然后在官方价格控制和国家计划构成的大网之外,发展了乡村工业,结果,农业产出和工业产出得到了迅速的增长。更引人注目的是,在改革的头几年里,通货膨胀压力微不足道。中国改革初期的成功鼓励了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发动改革。到1989年,前集中型计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