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49)
- 2023(10671)
- 2022(8900)
- 2021(8098)
- 2020(6504)
- 2019(14893)
- 2018(14651)
- 2017(27233)
- 2016(14449)
- 2015(16423)
- 2014(16364)
- 2013(16449)
- 2012(16141)
- 2011(14998)
- 2010(15166)
- 2009(14055)
- 2008(13975)
- 2007(12343)
- 2006(11478)
- 2005(10846)
- 学科
- 济(89084)
- 经济(89011)
- 管理(38519)
- 业(35826)
- 中国(27022)
- 企(26800)
- 企业(26800)
- 方法(26773)
- 地方(24454)
- 数学(23706)
- 数学方法(23592)
- 农(19269)
- 业经(17038)
- 财(16007)
- 地方经济(15553)
- 贸(15527)
- 贸易(15512)
- 易(14996)
- 学(14501)
- 制(14320)
- 银(13994)
- 银行(13985)
- 融(13980)
- 金融(13980)
- 行(13659)
- 农业(13222)
- 发(13153)
- 环境(12523)
- 体(10367)
- 和(10065)
- 机构
- 大学(218301)
- 学院(217597)
- 济(109512)
- 经济(107650)
- 研究(88283)
- 管理(76224)
- 中国(69879)
- 理学(63441)
- 理学院(62624)
- 管理学(61900)
- 管理学院(61478)
- 京(48597)
- 财(48333)
- 科学(48125)
- 所(45047)
- 研究所(40287)
- 中心(38021)
- 财经(37468)
- 经济学(36284)
- 经(34127)
- 农(32764)
- 江(32621)
- 北京(32425)
- 经济学院(32373)
- 院(31275)
- 范(29578)
- 师范(29332)
- 财经大学(27685)
- 科学院(27164)
- 业大(26171)
- 基金
- 项目(132948)
- 科学(105798)
- 研究(100104)
- 基金(98033)
- 家(84991)
- 国家(84306)
- 科学基金(71354)
- 社会(68091)
- 社会科(64744)
- 社会科学(64733)
- 基金项目(50242)
- 省(48941)
- 教育(44343)
- 自然(41694)
- 划(41578)
- 资助(40882)
- 自然科(40711)
- 自然科学(40702)
- 自然科学基金(39996)
- 编号(37922)
- 发(35428)
- 成果(32057)
- 部(31030)
- 重点(30724)
- 国家社会(29709)
- 发展(29668)
- 展(29209)
- 中国(28406)
- 课题(27917)
- 教育部(27025)
- 期刊
- 济(134168)
- 经济(134168)
- 研究(78191)
- 中国(50000)
- 财(36357)
- 管理(31962)
- 农(31591)
- 科学(29875)
- 学报(29496)
- 融(26479)
- 金融(26479)
- 经济研究(23477)
- 大学(23252)
- 农业(21979)
- 学学(21846)
- 教育(21736)
- 财经(20334)
- 业经(18934)
- 技术(18827)
- 经(17823)
- 问题(17514)
- 贸(15897)
- 世界(15475)
- 国际(14893)
- 技术经济(12525)
- 业(12397)
- 经济问题(10936)
- 统计(10631)
- 经济管理(10208)
- 现代(10040)
共检索到3622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在保持2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宏观调控起到了弥补市场缺陷、熨平经济波动、保障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作用。本文全面总结了转轨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认为目前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最为关键的时期,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关键词:
经济转轨 宏观调控 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素梅 刘健
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指出了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宏观调控手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宏观调控的视角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宏观调控 政政策 金融政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裴传智
关于1994年的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研究裴传智一九九三年七月是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历史上的里程碑:一是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运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断定该月为现行经济周期的“峰值”─—经济增长速度由逐月爬高转向逐月回落;二是该月月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孝兵 徐良平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货币供给决定与金融宏观调控陈孝兵,徐良平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货币供给机制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货币供给从原来直接控制的资金供给机制逐步向由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在货币乘*数作用稳定情况下)达到对货币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诚
作为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经济学家既需要关注宏观稳定的状况和经济运行的态势,更需要了解涉及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其中包括,经济运行与增长方式理论,宏观调控目标、手段和方式的改革理论,宏观管理和调控改革的理论。只有在这些理论进展的基础上,才能稳步推进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本文对于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分析在中国的进展作了概述和评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建
目前,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新的发展要求,宏观调控需要转轨。这里所说的转轨,是指宏观调控思维与方式的转轨。原因之一,总供求格局不同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虽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到产权改革,所以,"短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夏日
文章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主要受到资金、农业、基础产业和经济体制这四个方面因素的约束,因此,必须按照理性投资能力、基础产业可能增长的速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选择经济发展速度。作者通过对约束因素的分析,结合经济模型分析与预测参数,认为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调节在7.5~11.1%的范围内较为合理。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郑荐平 颜小将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浙江省台州市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结合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对台州目前的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有助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蒋南平
江世银博士的《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是近年来有关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一本有分量的学术专著。本书运用区域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在吸收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初步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 如何调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我国在21世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研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钟契夫
当今世界各国,无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如何调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各国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我国在21世纪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已得到了党和政府乃至普通民众的高度重视。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现状,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军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明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趋缓下行,物价涨幅也有望从高位回落,但全年难免会有反复。明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和突出矛盾还包括:房地产泡沫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短期流动性风险,民间融资风险,欧美经济滞胀风险。面对这些风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怀化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扶扬 陈斌开 刘守英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外需萎缩和工业增加值减速的背景下,宏观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而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价格高企、地方政府债务攀升等现象相伴而生。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土地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机制,强调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关键性作用。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转变是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渠道,外部冲击导致以"招商引资"为基础的"土地财政"模式难以持续,地方政府逐步转向以"基建投资"为依托的"土地金融"模式,其代价是房价高企和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攀升。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放松地方政府举债约束和刺激房地产市场等宏观调控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放大了地方政府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解释了金融危机后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价格高企、地方政府债务攀升和经济增长率温和下滑等一系列宏观重大现象,为理解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的重大战略举措,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地方政府激励机制是妥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