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71)
2023(7231)
2022(6012)
2021(5309)
2020(4074)
2019(9179)
2018(8973)
2017(16865)
2016(9077)
2015(10004)
2014(10118)
2013(10134)
2012(9892)
2011(9195)
2010(9427)
2009(8429)
2008(8339)
2007(7536)
2006(6989)
2005(6640)
作者
(27443)
(22986)
(22973)
(21375)
(14606)
(10969)
(10369)
(8968)
(8806)
(8212)
(7875)
(7723)
(7469)
(7401)
(7181)
(7115)
(6829)
(6673)
(6598)
(6499)
(5942)
(5706)
(5511)
(5392)
(5167)
(5135)
(5102)
(5074)
(4705)
(4648)
学科
(48774)
经济(48739)
(22132)
管理(21606)
地方(20905)
中国(17153)
(14794)
(14048)
企业(14048)
地方经济(12638)
方法(11767)
业经(11369)
农业(10996)
数学(10035)
数学方法(9947)
(9899)
(9084)
金融(9081)
(8989)
银行(8973)
(8847)
环境(8746)
(8336)
(8162)
(7988)
贸易(7978)
(7587)
(7267)
发展(7234)
(7212)
机构
学院(133036)
大学(129672)
(57027)
经济(55754)
研究(53296)
管理(46988)
中国(40798)
理学(39004)
理学院(38432)
管理学(37837)
管理学院(37576)
科学(32334)
(29338)
(27762)
(25013)
研究所(24990)
中心(23927)
(23013)
(21869)
(20866)
师范(20683)
(19367)
北京(19202)
财经(18756)
(18085)
业大(17877)
农业(17650)
经济学(17287)
(17188)
(16878)
基金
项目(85093)
科学(67634)
研究(64903)
基金(59365)
(51657)
国家(51177)
科学基金(43361)
社会(41671)
社会科(39569)
社会科学(39564)
(35176)
基金项目(31121)
(29273)
教育(28375)
编号(26800)
(26090)
自然(25624)
自然科(24961)
自然科学(24957)
自然科学基金(24459)
资助(23468)
成果(21963)
发展(21414)
(21028)
重点(19940)
课题(19783)
(17844)
(17701)
国家社会(17203)
创新(16652)
期刊
(74080)
经济(74080)
研究(44260)
中国(33775)
(22948)
科学(18953)
学报(18515)
管理(18410)
教育(17791)
(17033)
(16364)
金融(16364)
农业(16003)
大学(13944)
业经(13714)
学学(12986)
技术(12241)
经济研究(11780)
问题(9466)
财经(8979)
(8102)
资源(8007)
(7832)
商业(7225)
(7082)
(7064)
(6849)
论坛(6849)
世界(6757)
图书(6756)
共检索到220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樊丽明   解垩  
转移支付与区域平衡发展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现实关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凸显等一系列矛盾,这显然是当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瓶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一种区域补偿政策载体,是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更是筑牢边疆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有力举措。但在实践中,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仍存在不足之处,在促进均等化等方面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政策预期,由此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既有研究搭建了转移支付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重点聚焦于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政府行为以及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以转移支付的财力均衡效应、地方官员偏好等因素为抓手对内在作用机制做出了进一步的剖析。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在推动区域平衡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体呈现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长期趋好的特征,对口支援等具有横向转移支付性质的措施更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但是,转移支付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发挥还有待提升,因此有必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健全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强转移支付的精准性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颜银根  
自1994年实现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向中国内陆地区增加转移支付。然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仍然不断扩大,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目前虽然主流经济学对转移支付的失效提供了一些解释,然而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全新的解释。转移支付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产业集聚存在"路径依赖"、转移支付存在着某个"门槛值"、不同的税收来源和补贴方式效果截然不同。因此,在实施转移支付政策时,转移支付最初的力度一定要足够大、需要"持续地"转移支付、需要整体系统地考虑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和去向。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安虎森  吴浩波  
本文提出资本配置效应、市场接近效应、市场拥挤效应和所得税效应等转移支付政策的作用机理。分析表明,补贴欠发达地区企业经营利润的转移支付政策可以吸引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动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但并不能扩大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和市场规模。同时,尽管该政策可以实现福利水平区际公平的目标,但导致国民经济整体福利水平的损失。而区际贸易条件的改善不仅能减少转移支付导致的福利损失,而且能降低实现福利水平区际公平目标的补贴率要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异质性因素,构建"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以此来考察转移支付、产业跨区转移和地方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结论相似,转移支付可以引起产业转移,但存在"门槛效应"。同时,由于"排序效应"的存在,转移支付将导致最低生产效率的企业率先对补贴作出反应,从而导致产业承接地生产效率的降低。使用中国31个省份1999-2012年的数据,根据DEA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面板固定效应、门限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支持了理论假说:只有当转移支付达到一定"门槛值"时,转移支付才会引起产业转移,转移支付对产业转移的弹性系数为0.1左右。此外,当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储德银   程扬帆   营雪  
在从理论层面系统诠释财政压力、转移支付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的多重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造动态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和采取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考察财政压力与转移支付对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虽然财政压力对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显著为负,但转移支付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转移支付中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升能够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显著提升。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万慧  景宏军  
本文比较分析了中国与OECD国家均等化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效果,结论是:中国均等化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减少地区财政差距的效果都要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但由于中国巨大的地区间财政差异,均等化转移支付后地区财政差异仍然很大。本文认为,地区间财政差异的缩小不仅要依靠均等化转移支付,更有赖于税收政策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宵雅; 张继彤;  
文章基于1999-2014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利用扩展的MRW框架阐释财政转移支付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并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实证研究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以绝对差距指标和相对差距指标为基础的实证模型结果均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效应都是显著为正的,现阶段我国实施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不仅没有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反而扩大了差距。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权衡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等方面提供参考。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于凌云  
20世纪70年代,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布罗特就阐明了他的分形(fractal)思想。后来他进一步将分形定义为其组成部分和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客体。这类客体极其破碎而复杂,不能用传统的欧几里德几何来描述,但这些客体却都是具有自相似或自仿射性的体系,目前,众多国内外学者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蒋琳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线是缩小地区差距,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现行分税制条件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社会经济差距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实施多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均等化目标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在许多方面甚至背离均等化目标,不利于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颖  
本文在极化指数的分析框架下,对1993-2003年全国范围内县域财力分化过程从两种分组方式进行分析。全国范围内极化指数改善的同时,三大地域内部呈现出相异的演进趋势。就转移支付的类型而言,专项补助、一般转移支付补助、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以及消费税和增值税税收返还在全国整体范围内对县域财力的影响较大,其中专项补助对县域财力分化的贡献度最大。就转移支付对县域内部收入各层级间的边际影响而言,收入70%分位数以下的县在接受转移支付过程中整体收入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中最低20%收入组县域财力的改善程度最为明显。转移支付过程中重视结构效应以及建设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是改善县域财力分化局面的题中之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晓明  康慧芳  
财政分权框架下,转移支付是平衡县级政府财力的重要政策工具,对于促进县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2010—2019年山西省县域财政数据,通过对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分析转移支付对县域财力均等化的影响。结论显示,转移支付总体上能够发挥财力均等化作用,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贡献最大,税收返还也有助于缩小县域财力差距,但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了县际财力的不均衡程度。因此要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体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长庚  巫骥  
文章梳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演变历程和转移支付管理实践变化与趋势,使用空间分析、相关系数分析、基尼系数分析和RE指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及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公平性不断提升;转移支付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规模不断增大、精准性不断提高、地方平衡性不断增强。(2)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降低了各省域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推动了各项省域协调发展指标均衡提升。(3)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主要通过推动人均财政支出均等化和规范地方政府支出行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后,从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省以下地方财政支出行为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霞  陈学志  
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都严重失衡。以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切入点,对造成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从而促进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措施。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玉杰   高延雷   王秀东  
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的央地财权事权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新时期缓解财政纵向失衡矛盾、提升民生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必然要求。为此,立足于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典型事实,采用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纵向失衡、转移支付对民生性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纵向失衡对提升民生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向是其主要的作用路径,影响效应在不同类型的民生性公共服务中存在异质性;而转移支付对民生性公共服务供给具有正向的激励效应,但转移支付也会通过降低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程度而强化财政纵向失衡对提升民生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负向影响作用。鉴于此,应通过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官员绩效考核体系等措施来缓解财政纵向失衡矛盾,充分发挥转移支付的正向激励效应,切实提升民生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郭威   李泽浩  
面临地方财政纵向失衡的现实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构建财力协调的央地财政关系与转移支付制度将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文章立足于中国财政分权体制,在理论上对财政纵向失衡与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财政纵向失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纵向失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负向直接影响,但能通过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产生间接正向促进作用,两者的总效应为负;财政纵向失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在不同政府竞争强度及不同财力水平下呈现出显著差异性;财政纵向失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研究结论为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改变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发展困境以及促进社会基本公共品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