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85)
- 2023(10892)
- 2022(9674)
- 2021(9110)
- 2020(7587)
- 2019(17631)
- 2018(17583)
- 2017(33748)
- 2016(18670)
- 2015(20635)
- 2014(20735)
- 2013(20484)
- 2012(18717)
- 2011(16752)
- 2010(16384)
- 2009(14810)
- 2008(14241)
- 2007(12214)
- 2006(10352)
- 2005(8844)
- 学科
- 济(67817)
- 经济(67738)
- 管理(51667)
- 业(49578)
- 企(41756)
- 企业(41756)
- 方法(34060)
- 数学(29476)
- 数学方法(29123)
- 学(18166)
- 财(17689)
- 农(17667)
- 中国(16936)
- 业经(14983)
- 地方(13486)
- 理论(12324)
- 务(12020)
- 财务(11959)
- 财务管理(11938)
- 农业(11888)
- 制(11631)
- 技术(11623)
- 贸(11562)
- 贸易(11557)
- 和(11491)
- 企业财务(11402)
- 易(11216)
- 环境(10979)
- 划(9991)
- 银(9889)
- 机构
- 大学(261705)
- 学院(258707)
- 管理(102580)
- 济(94621)
- 经济(92422)
- 理学(90081)
- 理学院(89016)
- 研究(87657)
- 管理学(87368)
- 管理学院(86921)
- 中国(61280)
- 科学(59605)
- 京(55745)
- 农(49072)
- 所(45137)
- 业大(44446)
- 财(42514)
- 研究所(41955)
- 农业(39252)
- 中心(38992)
- 江(35792)
- 财经(35128)
- 北京(34598)
- 范(34165)
- 师范(33732)
- 经(32095)
- 院(31670)
- 州(29663)
- 技术(29135)
- 经济学(27434)
- 基金
- 项目(187969)
- 科学(147063)
- 基金(136804)
- 研究(132127)
- 家(121643)
- 国家(120678)
- 科学基金(102569)
- 社会(80335)
- 社会科(76041)
- 社会科学(76019)
- 省(74396)
- 基金项目(73569)
- 自然(70538)
- 自然科(68896)
- 自然科学(68878)
- 自然科学基金(67629)
- 划(63492)
- 教育(60372)
- 资助(55859)
- 编号(52904)
- 成果(42543)
- 重点(42233)
- 部(40583)
- 发(39484)
- 创(39456)
- 科研(36933)
- 创新(36786)
- 计划(36752)
- 课题(36564)
- 大学(34658)
共检索到3575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爱枝 赵和 王天宇 王海波
以去雄小麦为受体 ,在 10m范围内小麦花粉可在任何方向发生有效漂移 (使受体结实 ) ,花粉的最远有效漂移距离可达 80m。以不去雄的小麦、柱穗山羊草和卵穗山羊草为受体时 ,在距花粉源 1m的范围内 ,小麦间的异交率最高为 0 2 4 %、小麦与柱穗山羊草和卵穗山羊草间的异交率分别为 0 2 5 %和 0 ,花粉的最远有效漂移距离可达 2 0m。依照欧盟的标准 ,非转基因小麦即使与转基因品种相邻种植 ,其产品中的转基因成分也不会超标。在麦类近缘野生植物的起源中心及主要分布区 ,释放转基因小麦要特别慎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永芳 张军 崔润丽 李伟 智慧 李海权 刁现民
为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本实验室克隆的谷子抗逆相关基因DNAj转入小麦中。对授粉方式、柱头处理方式、质粒DNA浓度及DNA稀释试剂等因素对结实率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结果只有授粉方式对结实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其他条件下结实率均未显示显著差异。对转化获得的703株T0小麦植株提取DNA进行分子检测,有1株小麦稳定扩增到了预期的1 26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虽然转化效率偏低(1.42‰),但说明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谷子的抗逆相关基因DNAj导入小麦是可行的,为创造抗逆性改良的小麦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小麦 DNAj基因 花粉管通道法 转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小红 赵雪晶 李波 黎飞飞 刘沛璇 闵东红
【目的】通过优化电穿孔转化技术主要参数,得到候选转基因植株,探索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 L.)电穿孔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冬小麦品种济麦19为受体,GUS为外源基因,将扬花期成熟花粉以最适电场强度和操作温度进行电穿孔处理后,人工授粉济麦19,最终收获种子;利用PCR技术、Southern技术、化学染色方法对T1、T2植株进行鉴定。【结果】电穿孔转化以电场强度6 kV.cm-1、冰上处理花粉,花粉密度为5×106个/mL,以及去雄后第5天授粉为最佳参数;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T2阳性植株的2个株系检测到杂交信号,同时其幼根、叶片等组织经GUS表达活性的组织化学染...
关键词:
小麦 花粉 花粉电穿孔转化 参数优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喻修道 徐兆师 陈明 李连城 马有志
近年来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迅速发展,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等转基因品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自1992年第一株转基因小麦诞生以来,小麦转基因技术发展较快,为开展小麦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目前,小麦遗传转化主要采用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占68.8%和15.9%。研究涉及抗病、抗虫、抗逆、品质改良、提高产量等方面,其中研究较多的为抗病(39.7%)和品质改良(25.6%),部分转基因小麦品系已进行环境释放及生产性试验。本文综述了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讨论了小麦转基因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小麦 转基因技术 分子育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胜国
1993~1994年,自河北省收集154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系上。结果表明,V1、V3a、V3b、V3c、V5、V6、V7、V8、V1+2+9毒性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均在96%以上;V17出现频率次之,为51.9%;V2、V4a、V2+6再次之,出现频率分别是25.3%、26.8%和9.1%;出现频率最低的是V4b,仅3.9%。在毒性基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V1+V3a+V3b+V3c+V5+V6+V7、V8+V1+2+9,达98.1%,其次是V2+V2+6、V2+V4a、V4a+V2+6、V4a+V4b、V2+V4b、V2+V4a+V4b,出现频率...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毒性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春江 葛荣朝 赵宝存 黄占景 沈银柱 何聪芬
兔防御素NP-1是抗性谱最广的防御素之一。为提高小麦的抗病虫能力,培育优质高抗的小麦品种,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兔防御素NP-1基因导入优质小麦品种G8901。对得到的193株T0植株进行抗除草剂筛选,获得4株抗性植株。通过PCR及PCR-Southern杂交,证实了NP-1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中,并稳定遗传到T1。田间抗病虫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植株对于白粉病、叶锈和条锈病有较强的免疫力和抗性,但对于蚜虫的抗性没有明显提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姜奇彦 李新海 胡正 马有志 张辉 徐兆师
【目的】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迅猛发展,包括杂草化在内的一系列生态风险评估和研究尤为重要。文章中系统评价抗旱转基因小麦MGX-L大面积推广种植可能带来的演化为杂草的生态风险,为转基因抗旱小麦的环境安全评价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比较荒地和栽培地上抗旱转基因小麦、受体小麦和当地常规品种的农艺性状,评价转基因小麦的生存竞争能力;并比较荒地上生存的转基因小麦与受体的繁殖系数,评价转基因小麦群体在野外的生存能力。比较转基因小麦和受体品种的自生苗比率、种子落粒性、及深埋和浅埋地下种子萌发情况,评价转基因小麦的自然延续能力。比较转基因小麦和受体品种的花粉活力、花粉大小和花粉育性,评价转基因小麦的自...
关键词:
抗旱转基因小麦 杂草性 安全性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姜奇彦 李新海 胡正 马有志 张辉 徐兆师
【目的】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迅猛发展,包括杂草化在内的一系列生态风险评估和研究尤为重要。文章中系统评价抗旱转基因小麦MGX-L大面积推广种植可能带来的演化为杂草的生态风险,为转基因抗旱小麦的环境安全评价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比较荒地和栽培地上抗旱转基因小麦、受体小麦和当地常规品种的农艺性状,评价转基因小麦的生存竞争能力;并比较荒地上生存的转基因小麦与受体的繁殖系数,评价转基因小麦群体在野外的生存能力。比较转基因小麦和受体品种的自生苗比率、种子落粒性、及深埋和浅埋地下种子萌发情况,评价转基因小麦的自然延续能力。比较转基因小麦和受体品种的花粉活力、花粉大小和花粉育性,评价转基因小麦的自...
关键词:
抗旱转基因小麦 杂草性 安全性评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超敏 张晓东 陈天佑
采用改进的CTAB法,研究了与PCR相匹配的转基因小麦单株微量DNA的快速提取方法。结果表明,该提取方法简便、快速、有效,提取的DNA产量和质量完全可以用于PCR扩增。对标准PCR的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最佳的转外源高赖氨酸基因小麦植株的PCR扩增体系,即10×R eaction Bu ffer 2.5μL,M gC l225 mm o l/L,dNTP s 2.5 mm o l/L,模板DNA 30~60 ng,引物1.2μm o l/L,T aq酶1 U,加ddH2O至25μL,优化的PCR反应体系显著提高了转基因小麦植株筛选和鉴定的效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香利 刘缙 郭蔼光 赵惠贤 金伟波
【目的】利用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对小麦进行遗传转化和品质改良。【方法】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14亚基基因导入洛阳8716、陕354、陕893、小偃107和陕150 5种不含该亚基的小麦品种中,转化后代在大田播种出苗后,利用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14亚基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分析其转化率。【结果】不同品种、不同处理间转化率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以陕354授粉后切去柱头,滴加50 ng/μL DNA液处理的转化率最高,为1.01%,所有转化材料的平均转化率为0.56%。【结论】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对小麦进行遗传转化是可行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碧光 庄丽君
通过调查蓝粒小麦L和03初36与若干非蓝粒小麦组合的自交、测交后代籽粒胚乳颜色,判断蓝粒基因通过雌雄配子传递的差异.各杂交组合F1均为浅蓝粒或中蓝粒,表现胚乳直感,蓝粒是显性性状;F2发生蓝粒和非蓝粒的分离,而且蓝粒有深中浅之分.F2胚乳非蓝粒与蓝粒数目相当,符合11∶9,不符合3∶1.测交结果表明,蓝粒基因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100%和20%.该传递率能较好解释各组合F2代胚乳蓝粒与非蓝粒比例符合11∶9的原因.蓝粒小麦结实正常,说明雌配子基本上正常传递,与测交结果相吻合.本文还对控制蓝粒基因的数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麦 蓝粒 基因传递 雌雄配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曹秋芬 岳新丽 孟玉平 季兰 樊新萍
为了探讨花粉介导转基因过程中附加超声波处理对苹果品种丹霞和嘎拉花粉的影响,对苹果花粉处理的缓冲液和超声波的各参数进行了选择,设置了不同的缓冲液pH值、蔗糖浓度;超声波处理功率、时间、次数等。结果表明:适合苹果花粉处理的缓冲液蔗糖浓度为10%,pH值为5 4;超声波处理功率、时间、次数等各参数对苹果花粉的萌发率和破碎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苹果 花粉 转基因 超声波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岳新丽 曹秋芬 季兰 孟玉平 陈俊
利用花粉介导附加超声波对葡萄花粉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各参数对葡萄花粉有极显著影响,而且参数间存在交互作用。因此,用超声波处理花粉选择处理参数时,应考虑其交互作用。考察显著性检验结果,在试验花粉破碎率和萌发率的稳定性和不破坏DNA的基础上,超声波处理参数以功率100~120 W,处理时间4~5 s,间隙时间2~6 s,处理次数6为最佳组合选择范围。GUS活性检测结果,花粉有4‰的转化率。
关键词:
葡萄 花粉介导 转基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朴春根 唐文华 曾士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元元 杨蒙迪 曹红星 李新国
【目的】本文研究了花粉萌发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厚壳种、薄壳种和无壳种3种不同果壳类型油棕花粉的形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其花粉萌发前后的3个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3种类型油棕花粉粒形态相似,均以单粒形式存在,形状为边缘光滑的近正三角形,外壁均具网脊,网眼成浅穴状或兼具不规则小穿孔,其中厚壳种和无壳种中纹饰凸起,薄壳种中则较扁平,均具3条萌发孔沟。厚壳种、薄壳种和无壳种的花粉粒边长分别为32.86、32.51和33.87μm。GPI-anchored、MYB(x3)基因在3种类型的油棕花粉萌发前后均有表达,其中GPI-anchored萌发后较萌发前为下调表达;MYB(x3)在厚壳种中萌发前后相对表达量相同,无壳种中萌发后于萌发前为上调表达,薄壳种中萌发后于萌发前为下调表达;MYB在萌发前均有表达,萌发后仅在厚壳种中有表达,且为下调表达。【结论】可知GPI-anchored等3个基因参与油棕花粉萌发。
关键词:
油棕 花粉形态 基因表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