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944)
2023(22546)
2022(19198)
2021(17870)
2020(15042)
2019(34403)
2018(33809)
2017(64336)
2016(34822)
2015(38980)
2014(38347)
2013(37721)
2012(34576)
2011(30992)
2010(31111)
2009(29166)
2008(28706)
2007(25314)
2006(22376)
2005(20145)
作者
(97215)
(80920)
(80385)
(76708)
(51706)
(38725)
(36605)
(31397)
(30841)
(29088)
(27630)
(27555)
(25817)
(25716)
(25011)
(24752)
(24040)
(23673)
(23421)
(23303)
(20132)
(19667)
(19526)
(18660)
(18106)
(18030)
(17994)
(17768)
(16168)
(15940)
学科
(144556)
经济(144370)
(113998)
管理(111229)
(99578)
企业(99578)
方法(63907)
数学(53152)
数学方法(52509)
(43255)
(42039)
中国(40111)
业经(38647)
(31229)
地方(28832)
(28554)
贸易(28534)
农业(28514)
(28152)
财务(28070)
财务管理(28017)
(27755)
(26583)
企业财务(26547)
技术(25158)
理论(24810)
(23766)
(22915)
银行(22872)
(22062)
机构
学院(489065)
大学(487761)
(202661)
经济(198640)
管理(193797)
理学(166515)
理学院(164705)
研究(162523)
管理学(161963)
管理学院(161048)
中国(127038)
(104083)
科学(97011)
(96463)
(80286)
(76688)
(76070)
财经(76068)
中心(73991)
研究所(72414)
(69223)
业大(69208)
北京(65288)
(62781)
师范(62204)
经济学(61753)
农业(59682)
(59386)
(58434)
财经大学(56357)
基金
项目(326590)
科学(259090)
研究(241869)
基金(238796)
(206596)
国家(204863)
科学基金(177751)
社会(154919)
社会科(146839)
社会科学(146802)
(126255)
基金项目(125415)
自然(113908)
教育(111369)
自然科(111288)
自然科学(111262)
自然科学基金(109284)
(105409)
资助(98313)
编号(98197)
成果(79538)
重点(72892)
(72739)
(69817)
(69340)
课题(67434)
创新(64757)
国家社会(64344)
教育部(63046)
(61910)
期刊
(226242)
经济(226242)
研究(147143)
中国(97689)
(77423)
管理(76047)
学报(71632)
(70364)
科学(68216)
大学(55850)
教育(53904)
学学(52487)
农业(48281)
(46241)
金融(46241)
技术(44336)
财经(38005)
业经(37612)
经济研究(36261)
(32666)
问题(29170)
(27728)
(24920)
技术经济(24822)
图书(22832)
现代(22619)
科技(22518)
统计(22464)
(22260)
世界(21975)
共检索到7372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杰  刘志彪  季新野  
如何在转型和全球价值链双重背景下全面理解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与创新行为,是事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通过对江苏省342家本土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发现:我国本土企业的企业规模与出口之间呈现出一种U型关系,这表明转型背景中的"特殊"制度因素与代工交互作用,可能激励了小规模企业的出口动机;企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不同会对其创新活动产生倒U型非线性影响效应,这表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对我国本土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具有复杂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杰  李勇  刘志彪  
运用来自江苏省本土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通过构建一个测度企业生产率的综合指标体系,利用联立方程计量方法,在解决企业出口和生产率之间内生性基础上,本文实证考察了企业出口与生产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就测度企业生产率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标而言,出口虽然不是促进中国本土企业TFP增长的因素,TFP却是促进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因素;就作为测度企业生产率的资本生产率(S_K)要素生产率指标而言,S_K不仅促进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同时,出口又促进了中国本土企业的S_K的提升;就作为测度企业生产率的资本—劳动比率(K_L)单要素生产率指标而言,K_L不仅促进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而且,出口也促进了中...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杰  刘志彪  郑江淮  
对来自江苏省微观企业大样本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以代工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生产体系是我国制造业本土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制造业企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的不同会对其创新活动产生倒U型非线性影响效应;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的代工企业创新活动显著受到代工"俘获效应"和"锁定效应"的负面作用影响。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我国代工企业的关键设备引进等行为,可能是阻碍其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修岩  易博杰  邵军  
本文使用2005—2007年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溢出效应。考虑到企业出口决策和出口强度是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我们采用Heckman两步选择模型进行估计,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结果。研究发现:行业外资渗透率对同行业内资企业的出口决定和出口强度都存在显著为正的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外资出口强度对内资企业的出口决定和出口强度的影响却显著为负。这一发现与多数使用发达国家数据的研究结论相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扬  黄忠东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然而,对先进制造技术进行单纯投资无法明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对江苏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已有一定时间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先进制造技术的使用程度与技术学习、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先进制造技术的知识特性与技术学习、产品创新均相关,但未发现隐性化程度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显著相关性;技术学习在先进制造技术和产品创新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建议企业提高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程度和创新设计方法的采用度,注重提高组织技术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潜能,并通过技术学习和管理建立起与先进制造技术匹配的系统环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杰  刘志彪  郑江淮  
本文在大量调查问卷基础上,以江苏省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从微观行为方式层面考察了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品牌、企业家背景、人力资本、行业与地区相关因素,企业规模与创新投入强度之间呈现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而且存在"门槛效应"。集聚效应在现阶段对企业的创新活动非但没有产生促进作用,相反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出口因素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形成了复杂影响效应,表现在创新活动随着出口比例而发生非线性变化,呈现出"俘获"效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产品更新与升级换代进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行为模式,验证了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行为特征差异与特有的人力资本竞争机制,以及它们对企业创新...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耿晔强  常德鸿  
将企业创新与出口产品质量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理论上阐释创新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随后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整体上看,企业创新显著地促进了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在进行异质性分析之后,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对加工贸易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大,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增强创新因素对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影响更多地是通过集约效应的传导。研究为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调整外贸结构提供了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杰  刘志彪  郑江淮  
本文利用对江苏省342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问卷实证研究了产业链定位、分工和集聚效应对于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处于产业链终端环节企业并没有表现出特定的创新优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终端集成环节并未形成相应市场势力或集成创新能力;分工活动(以供应商数量作为度量指标)与创新强度之间呈现较为复杂的U型非线性关系;集聚效应并未对我国微观企业创新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未成为激发集群创新动力的有机载体。针对以上实证结果,基于我国经济转型背景和企业微观层面行为特征,我们就产业链定位、分工与集聚效应三个因素与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内在关系与作用机理,结合统计性分析进一步进行了剖析和解释,并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松强  曹新雨  蔡婷婷  
网络嵌入性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研究网络嵌入性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知识搜索条件下网络嵌入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依据224份江苏省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数据,运用“网络嵌入性-知识搜索-企业创新能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嵌入性和知识搜索能力越强,企业创新能力越强;网络嵌入性提高对知识搜索起促进作用;利用型知识搜索在网络嵌入性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企业要不断调整在集群网络中的位置,提高知识搜索能力尤其是利用型知识搜索能力,实现集群内资源优势互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赵伟  韩媛媛  赵金亮  
本文从微观视野切入,实证分析了融资约束、出口等因素对中国本土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并将国有和民营企业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表明,融资约束、出口等对企业创新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1)较易得到外部融资或外部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更容易去创新;(2)出口参与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在出口的企业中,外部融资对国企的创新影响并不显著,而对民企却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致力于改善广大民企的融资环境,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志彪  张杰  
利用对江苏省342家本土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本文试图揭示中国本土企业出口扩张的决定因素,这一研究是判断中国出口竞争优势来源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本研究表明,产品供应链关系是促进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企业规模与出口密集度之间呈现出U型非线性相关关系;产业集聚所体现的企业区位因素对出口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经典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与资本密集度因素,并未成为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的决定因素。进一步,本文发现不同规模企业的出口决定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提醒人们,中国本土企业有可能被国际大买家"俘获"或"锁定"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低端环节,从而造成中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及真  
企业的各类异质性对企业创新行为差异性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尤以企业规模大小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对整体创新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蕴含着一系列规律性特质。文章基于江苏省大量企业调查数据,构建企业创新行为模式"1—3—3(4)—1"逻辑框架,吸收借鉴心理学"自律行为理论",将规模异质性作为企业创新行为控制因素,以独特的理论视阈整合进"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分析框架;从企业创新行为的控制因素(企业异质性)、驱动因素(创新的主导、引领和支撑)、主体要素(创新的内容、形式和程度)、目标和成效(创新的绩效)这四大方面,探寻规模异质性下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模式的差异性规律,总结与制造业企业规模呈U型关系、倒U型关系和正相关的各类创新行为要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及真  
企业的各类异质性对企业创新行为差异性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尤以企业规模大小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对整体创新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蕴含着一系列规律性特质。文章基于江苏省大量企业调查数据,构建企业创新行为模式"1—3—3(4)—1"逻辑框架,吸收借鉴心理学"自律行为理论",将规模异质性作为企业创新行为控制因素,以独特的理论视阈整合进"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分析框架;从企业创新行为的控制因素(企业异质性)、驱动因素(创新的主导、引领和支撑)、主体要素(创新的内容、形式和程度)、目标和成效(创新的绩效)这四大方面,探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及真  
企业的各类异质性对企业创新行为差异性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尤以企业规模大小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对整体创新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蕴含着一系列规律性特质。文章基于江苏省大量企业调查数据,构建企业创新行为模式"1—3—3(4)—1"逻辑框架,吸收借鉴心理学"自律行为理论",将规模异质性作为企业创新行为控制因素,以独特的理论视阈整合进"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分析框架;从企业创新行为的控制因素(企业异质性)、驱动因素(创新的主导、引领和支撑)、主体要素(创新的内容、形式和程度)、目标和成效(创新的绩效)这四大方面,探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安同良  方艳  卢多维克·阿尔科塔  
在对江苏省制造业企业进行大规模问卷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从企业的所有制、企业规模以及行业等角度,以行为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表明: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因素中排在前两位的均为人才、能力,已经不再是资金问题,而是知识问题———缺乏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这为破解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找到了关键突破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