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55)
- 2023(18213)
- 2022(15191)
- 2021(13877)
- 2020(11600)
- 2019(26038)
- 2018(25761)
- 2017(49251)
- 2016(26356)
- 2015(29494)
- 2014(28901)
- 2013(28477)
- 2012(26188)
- 2011(23551)
- 2010(24342)
- 2009(22786)
- 2008(22365)
- 2007(19941)
- 2006(17972)
- 2005(16776)
- 学科
- 济(130979)
- 经济(130843)
- 业(94486)
- 管理(86023)
- 企(84313)
- 企业(84313)
- 方法(47094)
- 数学(37587)
- 数学方法(36933)
- 业经(36242)
- 农(34532)
- 中国(33579)
- 财(32000)
- 地方(30825)
- 农业(24322)
- 制(23135)
- 务(22368)
- 财务(22301)
- 财务管理(22272)
- 理论(21958)
- 技术(21441)
- 企业财务(21047)
- 学(21032)
- 贸(19829)
- 贸易(19806)
- 和(19745)
- 策(19157)
- 易(19074)
- 划(18324)
- 银(17929)
- 机构
- 学院(374591)
- 大学(366880)
- 济(161131)
- 经济(157948)
- 管理(143859)
- 研究(127587)
- 理学(121833)
- 理学院(120482)
- 管理学(118293)
- 管理学院(117578)
- 中国(100099)
- 京(78693)
- 科学(74366)
- 财(74122)
- 所(64149)
- 江(59812)
- 农(59278)
- 中心(57719)
- 财经(57263)
- 研究所(57154)
- 经(51659)
- 业大(51007)
- 北京(50160)
- 范(49126)
- 经济学(48718)
- 师范(48702)
- 州(47563)
- 院(46219)
- 农业(45812)
- 经济学院(43409)
- 基金
- 项目(236702)
- 科学(188015)
- 研究(177964)
- 基金(169973)
- 家(146243)
- 国家(144900)
- 科学基金(126088)
- 社会(114013)
- 社会科(108110)
- 社会科学(108080)
- 省(95534)
- 基金项目(88573)
- 教育(82309)
- 自然(79212)
- 划(78212)
- 自然科(77447)
- 自然科学(77428)
- 自然科学基金(76024)
- 编号(72920)
- 资助(69481)
- 成果(58857)
- 发(55544)
- 重点(53428)
- 创(51917)
- 课题(51563)
- 部(51212)
- 创新(47812)
- 国家社会(46746)
- 发展(45174)
- 业(45055)
- 期刊
- 济(196216)
- 经济(196216)
- 研究(116949)
- 中国(82447)
- 管理(61828)
- 财(61051)
- 农(56007)
- 科学(50080)
- 学报(49956)
- 教育(45056)
- 大学(39366)
- 技术(38280)
- 农业(38156)
- 融(37569)
- 金融(37569)
- 学学(36822)
- 业经(32978)
- 经济研究(31486)
- 财经(29150)
- 经(25415)
- 问题(24636)
- 业(23149)
- 技术经济(21887)
- 贸(19653)
- 统计(19158)
- 世界(18814)
- 现代(18551)
- 商业(18110)
- 策(18018)
- 国际(17501)
共检索到594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江诗松 龚丽敏 魏江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正在挑战传统智慧。作为后发企业,中国企业在短短30年里即实现了技术和市场能力的有效追赶。然而,中国企业是在一个极其复杂且相互冲突的制度环境下取得如此追赶成就的。那么,中国后发企业是如何在如此复杂而冲突的制度环境下实现能力追赶的?本文采用共演模型,通过一家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吉利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展现了转型经济制度环境和后发企业能力追赶的共演过程。该共演框架一方面解释了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各种方式管理复杂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揭示了后发企业如何实现技术和市场能力的追赶。更重要的是,共演框架将这两方面联系起来,从而对制度理论、资源和动态能力观以及后发企业追赶文献具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于淼 李亚欣 朱方伟 姜孟彤
转型经济背景下,大企业战略性内部创业被认为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京博控股集团2010~2022年的战略性内部创业实践,运用探索性的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开展了整合内部创业理论与制度逻辑理论的共演研究。研究发现,转型经济背景下大企业开展战略性内部创业,关键在于实现创业“机会—资源—制度”动态整合框架下的适应性共演。具体而言:(1)在利用导向的内部创业阶段,由母体组织和内创单元共同推动“发现型机会开发—突破式资源行动—制度逻辑转型”的适应性共演,突破创业资源不适配的障碍;(2)在探索导向的内部创业阶段,由母体组织和内创单元共同推动“创造型机会开发—延拓式资源行动—制度逻辑发展”的适应性共演,发挥创业资源调用的优势。本文由此构建了战略性内部创业与制度逻辑变迁的两阶段共演模型,该模型一方面解释了大企业如何通过变迁主导制度逻辑,保障内部创业“机会—资源”有效互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大企业通过内部创业推动主导制度逻辑变迁的组织更新过程。研究在做出交叉理论贡献的同时,也为我国推进大企业内部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核成 李鑫 周泯非 刘聪
对汽车行业后发企业吉利汽车进行纵向单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制造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共演发展方式实现能力升级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①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共同演化对企业能力升级具有积极影响,其中,效率性商业模式创新与市场导向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能够推动企业能力升级,互补性、锁定性和新颖性商业模式创新与市场导向、技术导向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均对企业能力升级具有积极作用,但效率性导向与技术导向之间的互动会对能力升级产生抑制作用;②能力升级效果也会对二者的导向选择产生反馈影响,促进共演过程向有助于能力升级的方向发展;③对大型制造企业而言,在发展初期,效率性商业模式创新与市场导向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企业能力积累。在发展后期,随着互补性、锁定性和新颖性商业模式创新增加并与技术导向创新相结合,更能实现创新能力提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朱浩 李林 何建洪
本文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技术追赶历史和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提出技术追赶路径选择框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政企共演模型,分析政府与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及频繁互动的内在机理,指出在追赶起步、追赶提升和后追赶三个阶段中,政府技术战略"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升级—创新驱动"演化与后发企业"技术模仿和二次创新—技术集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演进同步发生,共同推动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并反作用于自身战略选择的变迁。在这一进程中,基于政府意志或行为而形成的政府干预、制度型市场和产权差异等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有着持续性的影响。本文认为要推动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赶超并形成持续性的技术引领,还需要在企业、产业、政策层面持续性地完善制度供给。
关键词:
后发企业 技术追赶 政企共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蒋瑜洁
本文通过对中国吉利集团跨国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后整合过程的案例研究,揭示出中国企业在并购全球领先企业时的一种有效整合方式:并购双方应维持企业文化、运营模式、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独立性,以保护被并购全球领先企业的品牌价值,降低文化冲突,减少企业间调和成本;并积极地融合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全球规模化生产以及基础资源共享,追求整合的协同效应,增强核心竞争力。本文提出,并购交易完成后迅速、简洁、明确的战略定位及组织间交流机制的确立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关键词:
跨国并购 整合模式 案例研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蒋瑜洁
本文通过对中国吉利集团跨国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后整合过程的案例研究,揭示出中国企业在并购全球领先企业时的一种有效整合方式:并购双方应维持企业文化、运营模式、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独立性,以保护被并购全球领先企业的品牌价值,降低文化冲突,减少企业间调和成本;并积极地融合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全球规模化生产以及基础资源共享,追求整合的协同效应,增强核心竞争力。本文提出,并购交易完成后迅速、简洁、明确的战略定位及组织间交流机制的确立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关键词:
跨国并购 整合模式 案例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竹 左晶晶
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通过案例研究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实现创新驱动的路径:(1)观念创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突破地域局限,合理开放地利用外部资源。(2)市场驱动和创新驱动并举。"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应该是通过创新驱动的方式推动制造业的成长。(3)开放式创新和自主创新并重,以开放式创新促进自主创新。利用好"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广泛深入地学习吸收沿线国家或地区,特别是沿线发达国家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以开放式创新促进自主创新,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制造业 创新驱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维 胡铮
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趋势愈发明显,出现企业过度金融化现象。在上述背景下,基于烙印理论,以沪深A股2010—201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技术背景CEO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理与作用效果。结果发现:技术背景CEO对企业金融化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创新投入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挤出效应,且在技术背景CEO抑制企业金融化的作用路径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企业社会责任和数字化程度正向调节技术背景CEO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中,整体样本企业技术背景CEO依然坚持弃虚从实,但民营企业技术背景CEO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不显著。从管理者行为视角,拓展烙印理论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应用,丰富高管特征与企业金融化关系研究,防范企业脱实向虚,从而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管理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金生 时代
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引入用户驱动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冗余资源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基于352份调查数据,运用层级回归、Bootstrap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企业跨界创新对价值共创的影响,以及用户驱动创新的中介效应和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企业跨界创新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价值共创,用户驱动创新在企业跨界创新和用户价值共创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冗余资源正向调节企业跨界创新对用户驱动创新的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范德成 唐小旭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资源,甚至是比设备、物资更为重要的资源。企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对相关先进技术和客户需求的把握。在对先进技术知识与客户知识的获取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产学研结合和客户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构建了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 客户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 模型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马广奇 廉瑜瑾
公司的财务报表既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也是公司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文章选取吉利集团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法中的"哈佛分析框架"来判断吉利汽车是否具有良好的投资前景,以便为吉利汽车的中小股东以及潜在汽车行业的投资者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
吉利集团 财务报表分析 指标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石鑫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和高效运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文章以美的集团为例,总结出数字经济下财务管理的转型思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财务管理 转型升级 挑战及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韬,王广益,吴叶,丁小洲
以创新投入为中介变量、股权结构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企业家背景特征与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基于254家科技型创业企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家年龄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教育水平、专业背景、职能背景均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创新投入在企业家年龄、教育水平、专业背景和职能背景与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股权结构对企业家年龄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职能背景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股权结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薛琴 申俊喜
文章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为样本,运用动态视角探讨技术寻求型OFDI人力资源融合的演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寻求型OFDI人力资源成功融合过程中,需要低调谦虚的态度,构建参与不主导的平等关系;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与培养人才,实施人才本土化管理,以促进技术溢出。在融合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矛盾与沟壑,需要运用中国传统智慧的沟通艺术,由外而内,和风细雨地有效化解,以构建母子企业员工新的心理契约。研究拓展了人力资源从整合到融合的基本认知,对开发人力资源融合理论体系和指导我国企业技术寻求
关键词:
技术寻求型 OFDI 人力资源 融合机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汪伟 史晋川
本文详细刻画了在中国转型经济的特定体制环境中吉利集团的成长与进入壁垒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转型经济中民营企业逐步成长的路径特征是民营企业持续回应和消解进入壁垒的结果。在均衡状态下,管制性壁垒对经济性壁垒存在部分替代效应。转型经济中政府对特定行业的管制,在提高民营企业管制性进入壁垒的同时,显著弱化了市场性进入壁垒。这种管制性壁垒对市场性壁垒的替代效应也导致了转型经济时期民营企业家在均衡状态下"政治企业家能力"对"一般企业家能力"的部分替代,这构成了转型经济中有关民营企业的企业家能力的独特内容。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进入壁垒 转型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