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62)
2023(4631)
2022(3464)
2021(3067)
2020(2544)
2019(5488)
2018(5558)
2017(9869)
2016(5764)
2015(6568)
2014(6657)
2013(6086)
2012(5573)
2011(5092)
2010(4919)
2009(4614)
2008(4238)
2007(3962)
2006(3431)
2005(3102)
作者
(17305)
(14526)
(14090)
(13595)
(8975)
(6818)
(6673)
(5774)
(5486)
(5175)
(4894)
(4860)
(4704)
(4689)
(4623)
(4374)
(4321)
(4304)
(4249)
(3966)
(3670)
(3653)
(3581)
(3372)
(3350)
(3269)
(3242)
(3063)
(2994)
(2943)
学科
(18441)
经济(18409)
管理(14753)
(11938)
(9679)
企业(9679)
中国(6940)
(6363)
(5900)
(5747)
(5639)
(5275)
方法(5207)
业经(5172)
(4619)
银行(4594)
(4461)
理论(4299)
(4218)
金融(4211)
数学(4157)
地方(4105)
数学方法(4093)
教育(3732)
农业(3608)
体制(3415)
产业(2965)
(2927)
制度(2926)
(2849)
机构
学院(76096)
大学(75478)
研究(30603)
(27050)
经济(26276)
管理(24753)
中国(22769)
理学(20610)
理学院(20332)
管理学(19850)
管理学院(19703)
科学(19470)
(17309)
(16932)
(16314)
研究所(14935)
农业(13771)
中心(13739)
(13638)
业大(12936)
(12852)
(11263)
技术(10865)
(10747)
北京(10620)
师范(10560)
(10181)
财经(10153)
(9979)
(9211)
基金
项目(51741)
科学(39435)
研究(37709)
基金(35539)
(32255)
国家(31956)
科学基金(26050)
社会(22606)
社会科(21219)
社会科学(21213)
(21178)
(18128)
基金项目(17914)
教育(17621)
自然(16386)
自然科(16006)
自然科学(15998)
自然科学基金(15711)
编号(15708)
资助(14330)
成果(13754)
课题(12141)
重点(12093)
(11359)
(10897)
(10811)
(10731)
计划(10203)
创新(10049)
科研(9770)
期刊
(33028)
经济(33028)
研究(23280)
中国(20424)
学报(16427)
(16358)
科学(13168)
教育(12708)
大学(11811)
学学(11137)
(11129)
农业(10776)
管理(9956)
(7912)
金融(7912)
技术(6816)
业经(5777)
经济研究(5512)
(5502)
财经(5122)
(4890)
业大(4825)
(4461)
职业(4345)
农业大学(4243)
图书(4030)
问题(3928)
(3860)
论坛(3860)
科技(3812)
共检索到122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翁堂梅  
隔代照料在当前中国家庭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因隔代照料而导致老年夫妻的阶段性分离却是转型期新的家庭居住形式,目前社会对这一现象的关注较少。这种老年夫妻因隔代照料而分离的现象不但对纵向代际关系产生影响,对横向夫妻关系也是新的挑战。在这种居住安排模式下,代际团结与代际矛盾同时存在,但在当前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的大背景下,家庭作为个体防御风险的最后堡垒,个体为了维护这最后的避风港,代际之间时刻发生着妥协行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学仁  
自1978年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逐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转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又加快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步伐,所以,中国的二元经济具有现代化和市场化同时并进的社会双重转型特征。在社会双重转型时期,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发生了重大变革,并对中国的就业再就业提出了诸多挑战。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敏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老年家庭消费逐渐成为影响内需扩大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在微观层面实证考察了隔代照料对中老年家庭消费的传导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照料孙子女有利于促进中老年家庭总体消费水平和享用型消费支出占比的提高,降低生存型消费支出占比特别是医疗支出占比。消费水平越高,隔代照料对消费规模扩大的促进作用越小。机制分析发现,隔代照料通过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支持、家庭社会互动水平以及互联网使用等影响中老年家庭消费。对子女的赡养期望会削弱隔代照料对中老年家庭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文章从消费视角探讨了隔代照料的经济意义,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隔代照料行为和中老年家庭的消费行为,为发挥中老年群体在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彭争呈  邹红  何庆红  
本文将社会托幼资源、隔代照料与中老年人劳动供给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基于CHNS1991-2006年六期数据,利用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照料0~6岁儿童对中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以及社区托幼资源在中老年人隔代照料与劳动供给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隔代照料会使中老年人劳动参与显著降低约20%,隔代照料时长每周增加1个小时会使中老年人劳动参与下降约6.9%,使退休概率上升约6%。社会托幼资源对中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托幼成本上,社区托幼成本上升会显著增加中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的概率和每周提供隔代照料的时长。积极破解"幼有所育"难题,解决中老年人的"工作-家庭"冲突,不仅有利于保证生育政策调整的效果,还有利于实现老龄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陶涛  刘雯莉  孙铭涛  
文章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考察老年人的隔代照料行为、代际关系及其对养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的隔代照料行为存在选择性,与子女感情越亲近的老年人,越容易为子女照料孙辈;第二,老年人的隔代照料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随着照料强度的升高,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矛盾在扩大,但这种短期的代际矛盾并不会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第三,隔代照料会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提供高强度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更倾向于未来与子女同住,体现出代际交换与家庭责任的相互交织,而非完全的利他主义;第四,在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中,代际关系没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思根  张建平  
作为购买决策主体,家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组织,在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双重转型期,家庭内部的角色结构也在发生变迁。以三个中等城市家庭为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消费决策的夫妻角色呈明显专门化,夫妻在决策不同阶段的感知影响力也不同。这一结果可能为企业的营销传播策略、市场细分策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连杰  
全面“三孩”背景下,中老年人隔代照料孙子女必将成为更加普遍的社会现象。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使用OLS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及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系统探讨了隔代照料与中老年人身心健康之间的深层次关系。研究表明:(1)隔代照料有利于提高中老年人生理健康,并降低陷入抑郁情绪的概率,在控制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2)照料强度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伴随照料强度的增加,中老年人陷入抑郁情绪的风险逐渐提高;(3)隔代照料对女性、中年(45~60岁)及农村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更加显著;(4)隔代照料通过增加代际经济支持、精神慰藉及扩大社会交往提升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基于此,应该建立社会化、市场化托育服务体系,提高延迟退休、优化生育及女职工就业保护政策之间匹配度与衔接性,并实施面向家庭的婴幼儿照料支持政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德秀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近10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140.5万人,其中博士生24.6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培养大国。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要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必须实现从扩张规模向提高质量、从单一模式向结构多样化、从重知识传授到以能力为本的战略性转型。当前,研究生教育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五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吴春波  
企业转型期的宏观背景第一,一个时代的结束。改革开放30年,我们基本上是一种扩张式、资源掠夺式的高速发展模式。这个时代,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其实已经宣告结束。我们进入了另外一个时代,转向内敛式、管理效率式的低速增长模式。这对中国企业来讲,主要表现在市场机会在减少。30年的改革开放曾经给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然而,随着企业、产业和市场的重组,这种机会开始减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建平  王实  倪晨阳  
在全球经济转型的特别背景下,金砖国家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文章首先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潜力,内需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对优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金砖国家仍然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但是金砖国家在转型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挑战,如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弱化、通胀压力增大和国际秩序不尽合理等。最后,根据这些新的挑战提出金砖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观蕾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目前有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但是对于隔代照料的探讨相对较少。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村落,隔代照料是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其原因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当地留守儿童的隔代照料多由老年夫妇共同完成。对于隔代照料者来说,孩子的教育、疾病和安全是最令他们担心的事情,也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于旁观者来说,他们既希望成为隔代照料的受益者,同时也承认隔代照料存在一定的缺陷。面对这些问题和缺陷,可以从经济、医疗、教育和亲子关系等方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顾和军  张永梅  卞凤芹  
在“全面三孩”政策已经出台和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政策呼之欲出的双重背景下,探索既能充分发挥老年人余热又不会对人口出生率造成较大负面冲击的政策框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HNS数据实证考察了“退而不休”对中国育龄女性生育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祖辈“退而不休”会显著减少育龄女性的生育数量。采用工具变量处理模型的内生性之后,回归结果依然显著。异质性研究发现,拥有城市户籍、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和高收入家庭的生育行为更易受到祖辈“退而不休”的影响。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退而不休”会挤出祖辈照料孙辈的时间,从而导致生育水平下降。本文的研究结论能为中国实施人口均衡发展战略以及统筹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提供一定的微观层面的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邹铁钉  殷伟策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隔代照料文化、干中学效应与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OLG模型,用于考察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延迟退休对时间投入和物质投入两种形式隔代照料的抑制和促进作用,通过影响个体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家庭生育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替代关系,从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三个维度改变青年人的就业处境。随着延迟退休力度的加强,青年人的就业能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动趋势,就业意愿与就业机会则在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养老保险制度介入后,并没有改变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方向,只是不同制度安排下对三个分维度的影响出现了分化。其中,现收现付制下的就业意愿与就业机会要高于基金制,而基金制下的就业能力要高于现收现付制。幼儿照护支持体系不到位以及相关服务市场发育滞后,是协调老年人延迟退休与青年人就业关系的制约因素。从制度、政策和服务市场体系建设角度为青年人生育提供支持,是提升延迟退休政策效果、改善青年人就业处境的探索方向。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世伟  王杰  
经济学界关于延迟退休对生育率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延迟退休、隔代照料和家庭养老的世代交叠模型,以考察延迟退休对隔代照料及生育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延迟退休一方面导致个体老年期收入增加,成年期预算约束放松,促使生育率上升;另一方面导致家庭赡养比率降低,并挤出老年人提供的隔代照料时间,从而降低生育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延迟退休对生育率的负向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母亲延迟退休导致子女的生育意愿显著降低,而父亲延迟退休对子女的生育意愿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显示,一方面,母亲延迟退休导致其隔代照料概率降低、隔代照料时间减少;另一方面,母亲延迟退休导致其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增加。由于经济支持的增加未能补偿隔代照料的减少,导致子女生育意愿降低。母亲延迟退休对女性、就业、未生育和低收入的子女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在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过程中,政府应大力发展普惠、高质量的托幼服务事业,努力降低家庭在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这将有助于生育率的提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云亮  柳建坤  
本文使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考察了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的强度对其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对其自评身体健康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精神健康没有显著影响,两种不同的效应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处理样本选择效应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成立;第二,隔代照料的效应存在性别、年龄、两代同住、城乡居住安排的异质性,即隔代照料对女性和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有显著积极影响,对与子女不同住的老人和小于70岁的老人的精神健康有显著积极影响;第三,子女的情感支持、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和人际互动是隔代照料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作用机制,上述机制在精神健康的路径中没有得到验证。本文从照料补贴、社区建设等角度提出改善老年群体健康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