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82)
2023(7964)
2022(6119)
2021(5616)
2020(4596)
2019(10815)
2018(10092)
2017(20105)
2016(10456)
2015(11762)
2014(11309)
2013(11538)
2012(10853)
2011(10053)
2010(9664)
2009(8939)
2008(8621)
2007(7429)
2006(6510)
2005(5995)
作者
(28915)
(24548)
(24154)
(23313)
(15320)
(11563)
(10850)
(9496)
(9164)
(8491)
(8403)
(7996)
(7943)
(7755)
(7569)
(7510)
(7383)
(6908)
(6882)
(6664)
(6218)
(5872)
(5830)
(5488)
(5457)
(5449)
(5303)
(4851)
(4780)
(4763)
学科
(57191)
经济(57153)
(27694)
管理(26204)
方法(24012)
数学(21882)
数学方法(21813)
(21060)
企业(21060)
中国(18761)
(13631)
(12425)
贸易(12420)
业经(12322)
(12182)
产业(11412)
(11188)
(9994)
地方(9984)
农业(8972)
(8124)
银行(8111)
(8071)
(7940)
金融(7940)
(7904)
(7868)
技术(7810)
结构(7735)
环境(7585)
机构
大学(155427)
学院(153981)
(82563)
经济(81670)
研究(59453)
管理(58474)
理学(51130)
理学院(50599)
管理学(50111)
管理学院(49819)
中国(45659)
(33516)
(32459)
科学(31778)
(28949)
经济学(28940)
财经(27828)
研究所(26631)
经济学院(26338)
(25754)
中心(25476)
(22368)
(21302)
财经大学(21102)
北京(20952)
(19887)
业大(19263)
(18416)
科学院(18324)
师范(18260)
基金
项目(105934)
科学(86295)
基金(81862)
研究(77696)
(71656)
国家(71190)
科学基金(61322)
社会(55508)
社会科(53158)
社会科学(53149)
基金项目(42365)
(37484)
自然(36476)
自然科(35726)
自然科学(35718)
自然科学基金(35188)
教育(34079)
资助(33732)
(32319)
编号(27445)
(25779)
国家社会(25528)
(24781)
重点(24282)
中国(23933)
教育部(22640)
(22569)
人文(21458)
成果(21441)
创新(21229)
期刊
(84084)
经济(84084)
研究(50421)
中国(28060)
(23534)
科学(22288)
管理(22217)
学报(21353)
(20144)
大学(16884)
经济研究(16618)
学学(16121)
财经(14950)
(14431)
金融(14431)
农业(14248)
(13298)
业经(12066)
问题(12054)
(11878)
技术(11420)
世界(10884)
国际(10405)
教育(10199)
(8829)
技术经济(8691)
统计(8012)
经济问题(7285)
(7162)
商业(7075)
共检索到225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蒲艳萍  
文章通过1997~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显示: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转型期的中国就业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就业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与就业负相关;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破坏效应,产业结构变动的净结果使就业增加;转型期的就业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蒲艳萍  
本文通过对投资、技术进步、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变动、实际工资等因素对我国就业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的结果显示,90年代以来,资本投资增加、产业结构变动及实际工资上涨是拉动就业增加的主要因素,市场化程度提高抑制了就业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贡献度逐渐下降,工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加,市场化对就业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蒲艳萍  王宇兰  
本文通过对投资、技术进步、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变动、实际工资等因素对我国就业量的影响进行的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投资增加、产业结构变动及实际工资上涨是拉动就业增加的主要因素,市场化程度提高则抑制了就业量的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贡献度逐渐下降,工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市场化对就业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冯琦  
中国改革开放 2 0年来 ,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可粗略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 1 978年至 90年代中期为产业结构扩展阶段 ,二是 90年代中期以来的产业结构优化阶段。转型经济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特征表现为 (1 )产业结构调整中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影响 ;(2 )中央政府影响力的弱化与地方政府影响力的强化 ;(3)“过度竞争”与“冷反应” ;(4)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替代”的“溢出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俞晓晶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沿海较发达地区。因此,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入手,分析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我国1978-2011年的数据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导致1978-1992年以及1993-2011年两个阶段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基于制度创新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比基于渐进改革的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更显著。随着经济系统向更高层次的转变,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在逐渐减弱。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忻  
"入世"以来,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逐步由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向对外直接投资强国过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基于2010—2012年六个行业的产值比重、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存量占比、贸易总额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比重等相关数据,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三次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种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进而为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 忻  
“入世”以来,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逐步由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向对外直接投资强国过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基于 2010—2012年六个行业的产值比重、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存量占比、贸易总额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比重等相关数据,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三次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种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进而为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霞  单德朋  
利用结构变化值和结构调整速度对民族地区1978-2010年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符合配第-克拉克产业演进规律,但对第一产业倚重较大,对外生政策冲击敏感度高。未来产业与就业结构动态优化的关键在于,政府继续主导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升;反思并调整当前重工业化的第二产业结构现状;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增加产业结构总体就业吸纳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冀福俊  焦斌龙  
产业结构和制度变迁都被认为对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所发挥的结构效应非常明显,制度的合理配置和变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起了很大作用。但究竟是结构效应还是制度效应还是二者的合力作用带动经济的增长,不能简单割裂或简单结合。文章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制度分析有机结合,阐述了从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发挥所需要的制度基础,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结构效应进行分析,认为结构效应的发挥是与之紧密联系、相互牵制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同时结构变化又会促进制度变迁,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一种互为机理的反馈系统。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冯继康  
在国民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些地区未能依据本地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来选择不同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而是背离区域产业合理分工的规律,片面追求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从而导致“大而全”、“小而全”、自我循环、自我封闭的趋同型产业结构。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能力人为闲置,社会资源严重浪费。从微观企业运行的视角来看,区域产业结构同化,一方面导致不同地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致使不少产品供过于求,产销率持续下降,最终形成企业生产能力的闲置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悦  张居营  
在促进就业问题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层面上时,需要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分析找到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通过对2002~2012年间中国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的一系列检验,选择最优的SD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宜勇  
21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这个时期的经济社会特征可以分解为本体因素和外部因素来描述:本体因素指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经济水平、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分层、社会细胞、人力资本、发展阶段等特征,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技术进步不断加速、和平呼声高涨;这个时期的变动取向则是:制度、工作不断创新,系统转换风险加大,政府机构面临最大冲击,先进生产力和第三部门发展最快,行政性垄断集团和权力寻租集团损失最大,广大人民群众将获得最大实惠。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本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进入低就业弹性时期。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以及就业统计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当前较低的就业弹性系数存在低估的可能;“十一五”期间,制约就业增长的制度性因素将得到较大改善; 在促进就业增长的发展战略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新定位、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选择、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发展,将有助于就业弹性系数的提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轶  熊思敏  
技术进步在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引起就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化。本文引入交互效应模型,在利用DEA方法估算我国整体以及二、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探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我国就业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与关联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对我国整体就业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制约了其对整体就业的贡献,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会对我国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瑞荣  李志彬  
本文基于1978-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两个指标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浙江省产业结构动态调整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整体呈现正效应,这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带来的正效应大于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带来的负效应,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