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41)
- 2023(12639)
- 2022(10806)
- 2021(9884)
- 2020(8652)
- 2019(19821)
- 2018(19873)
- 2017(38755)
- 2016(21265)
- 2015(24268)
- 2014(24322)
- 2013(23951)
- 2012(22468)
- 2011(20493)
- 2010(20568)
- 2009(19499)
- 2008(19562)
- 2007(17997)
- 2006(15896)
- 2005(14525)
- 学科
- 济(84443)
- 经济(84330)
- 管理(69126)
- 业(61026)
- 企(50332)
- 企业(50332)
- 方法(36298)
- 数学(30786)
- 数学方法(30465)
- 财(28229)
- 农(24474)
- 制(23119)
- 中国(22556)
- 业经(20120)
- 学(18824)
- 地方(17623)
- 务(16758)
- 财务(16714)
- 财务管理(16656)
- 农业(16278)
- 银(16222)
- 银行(16189)
- 环境(16060)
- 企业财务(15783)
- 体(15581)
- 行(15387)
- 融(15093)
- 金融(15087)
- 贸(14967)
- 贸易(14961)
- 机构
- 大学(312086)
- 学院(308719)
- 济(123155)
- 经济(120291)
- 管理(116625)
- 研究(102894)
- 理学(98768)
- 理学院(97621)
- 管理学(96116)
- 管理学院(95489)
- 中国(80332)
- 京(66520)
- 财(64001)
- 科学(62635)
- 所(52623)
- 农(50759)
- 江(49276)
- 财经(49241)
- 中心(49172)
- 研究所(47112)
- 业大(44289)
- 经(44282)
- 范(41881)
- 北京(41626)
- 师范(41524)
- 农业(39852)
- 州(39002)
- 经济学(38300)
- 院(36630)
- 财经大学(36079)
- 基金
- 项目(198398)
- 科学(155208)
- 研究(147096)
- 基金(142894)
- 家(124015)
- 国家(122977)
- 科学基金(104758)
- 社会(92975)
- 社会科(87923)
- 社会科学(87896)
- 省(77642)
- 基金项目(75846)
- 教育(67580)
- 自然(66318)
- 划(65419)
- 自然科(64707)
- 自然科学(64687)
- 自然科学基金(63553)
- 编号(61067)
- 资助(57722)
- 成果(52284)
- 重点(44690)
- 部(44478)
- 发(42219)
- 课题(41810)
- 创(40629)
- 制(40274)
- 国家社会(38478)
- 教育部(38153)
- 创新(38134)
共检索到471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雪
动力机制运行状况是影响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进程的关键。在"PM2.5监测入国标"事件中,以动力方向为划分标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影响要素可有机形塑为"拉力—推力—压力—场力"动力系统模型。危机驱动频繁化、法律约束力较弱、环境行政系统掣肘等缺陷与不足实质上反映出我国现有信息管理方式的浓厚私密化色彩。传统公共管理思维惯性、经济发展方式落后以及四种作用力属性差异分别构成当前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动力机制问题的历史根源、时代根源、本体根源。伴随信息时代的来临,公域私域分开成为时代趋势,以公共性为导向,可通过法律建设、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环境善治等途径实现现有动力机制的优化升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旭文 付文林
污染防治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信息公开是有效协同治理的基础。文章利用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分阶段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了污染监测信息公开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污染信息公开可显著降低地区空气污染浓度。第二,在政府内部压力和外部监督的双重作用下,环境信息公开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府环境关注度,还激发了社会公众的环保监督积极性,推动企业投资规模和结构调整,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格局。第三,环境信息公开的污染防治效应受到地方官员特征、地方财力的影响,在官员年龄越大和财政压力越小的地区,环境信息公开具有更显著的污染治理效应。文章的研究意味着在完善环保法律和加强环保投资水平的同时,还应继续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及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嵘 郭欣欣 王杰 杨安
从产业集聚外部性出发,结合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借助2008—2015年我国73个PM2.5重点监测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具有显著双重门槛效应,当产业集聚水平分别位于第一、第三区间时对雾霾污染具有显著正外部性,位于第二门槛区间时对雾霾污染表现为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2)环境规制力度与雾霾污染显著负相关。进而提出注重产业集聚动态演进变化、动态调整产业集聚水平,制定严苛环境规制政策、引导产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雾霾污染 外部性 门槛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梦天 王之
在2012到2015年的短短3年间,我国公开的PM2.5数据实现了从空白到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每小时实时发布的飞跃,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本文以各城市陆续公开PM2.5监测数据作为自然实验,利用96个地级市的月度房价面板数据结合PM2.5浓度卫星遥感数据,在双重差分的研究框架下,研究PM2.5信息公开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公开后,以PM2.5为代表的空气质量在城市房价上的资本化明显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对PM2.5关注度越高的城市受到的影响越大;集中统一发布和城市单独发布这两种公开方式对不同城市影响效果存在差异;信息公开对地区房价存在长期稳定的影响。基本结论能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本文的研究发现具有如下现实意义:公开可比的空气质量信息已经成为影响地区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空气整治力度、打造蓝天城市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娇 吴波 赵佩 王苑博
以长株潭城市群3个城市(长沙、株洲和湘潭)干旱期间(2022年7月1日-12月31日)和非干旱期间(2020年和2021年同期) PM_(2.5)和O_(3)小时平均浓度序列为研究对象,探究干旱事件对PM_(2.5)-O_(3)复合污染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对研究期间3个城市PM_(2.5)和O_(3)浓度的日变化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PM_(2.5)浓度均呈现出M型的日变化规律,但干旱期间PM_(2.5)浓度下降,且波峰和波谷时段发生显著变化。O_(3)浓度日变化均呈现出“昼高夜低”单峰型模式,干旱期间O_(3)浓度上升。接下来,应用多重分形去趋势互相关分析法(MF-DCCA)研究PM_(2.5)-O_(3)互相关性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各年各城市PM_(2.5) -O_(3 )互相关关系均呈现出显著地长期持续性特征和多重分形结构,且干旱期间各城市长期持续性指数均降低,多重分形强度增强。进而,应用滑移窗口方法、MF-DCCA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PM_(2.5)-O_(3)互相关长期持续性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干旱期间各城市PM_(2.5)-O_(3)互相关的长期持续性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压,而非干旱期间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风速。最后,基于自组织临界理论(SOC)探讨非干旱期间和干旱期间PM_(2.5)-O_(3)互相关关系的内在动力机制。结果发现,长期持续性特征主要受SOC机制所主导,即SOC机制是驱动PM_(2.5)-O_(3)复合污染演化的主要非线性动力机制,但干旱事件使得主要影响因素由气温和风速变成气压。文章拓展了复合污染的内在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深入推进全球变暖背景下复合污染防控提供了新的启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仙德 白光润
转型期间,上海城市空间重构主要表现在郊区化、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新城市空间浮现、公共空间失落、历史文化街区消亡等方面。影响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主体是政府、企业、个人。政府通过制度和政策经营城市空间,企业通过市场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个人主要通过对居住空间选择等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居民活动共同驱动着上海城市空间重构。
关键词:
动力机制 城市空间重构 转型期 上海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蔡冬松 辛立艳 沙勇忠
政府应急决策是在信息监测的基础上作出的。获取危机精确信息,是危机管理体系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根本保障。文章以解读政府危机监测体系为基础,分析政府危机信息监测过程的总体信息机制,并通过危机事件监测实例及其信息流程分析和研究,提出危机监测的对策和建议,为建设科学完善的危机监测信息系统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政府危机 危机决策 应急信息 信息监测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雷 刘爱杨 卜华
随着能源经济的发展,PM2.5的排放越来越严重,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公路出行安全造成了很大危害。文章分析了污染物产生的原因,从会计学角度提出了改进排污计费方法和提高排污成本的措施,期望能对控制PM2.5的排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作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
PM2.5 排污费 排污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政寰 金勇进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监测站网络设计方法。首先利用网格法找出了231个备选点的位置,其次利用GPD模型拟合了北京市主城区的17个PM2.5监测站数据分布的尾部特征,再利用SVR模型估计出231个备选点的参数估计值,最后通过生成各备选点的模拟值,并选择熵值最大的位置作为建立新监测站的位置。笔者将本文提出方法应用于北京市主城区17个PM2.5监测站2013年12月5日至2017年8月5日的数据后,挑选出了首都机场附近作为PM2.5新监测站的位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涛 郭萌萌
近年来雾霾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而雾霾频发导致PM2. 5概念股受到投资者广泛的关注。本文结合现实环境问题,研究投资者通过对环境的关注度继而对与环境相关的股票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探究投资者对雾霾和PM2. 5概念股的关注度对PM2. 5概念股的影响。分析发现投资者对雾霾和PM2. 5概念股的关注度的增加能拉升PM2. 5概念股的股价。投资者对雾霾的关注度和PM2. 5概念股的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关注度的增加同时也提高PM2. 5概念股交易的活跃程度以及PM2. 5概念股涨停的可能性。此外,本文发现正面的新闻报道会拉升PM2. 5概念股的股价而负面的新闻报道会降低其股价。最后,本文通过讨论内生性和异质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傅崇辉 王文军 汤健 曾序春 冯瑶
在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中,PM2.5浓度超标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已成为近期国内外社会关注的热点,PM2.5浓度超标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关于PM2.5导致的人口健康风险后隐藏的人口、社会和经济因素及其作用研究在我国还不多见。本文构建了PM2.5浓度超标排放对人体健康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性分析了人口空间分布与PM2.5浓度分布空间耦合对人口健康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PM2.5健康风险是在研究区域内具有空间动态的特点,不同人群面对PM2.5具有不同的健康风险,流动人口、贫困人口和非自有住房人口面对PM2.5健康风险时明显处于弱势。人口社会经济因素解释了PM2.5健康风险的45%。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厉伟 汪国懋 姜玲
近年来,中国PM2.5污染日趋严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是解决该污染的重要前提条件。文章以江苏省为例,通过分析13个省辖市一定时段内PM2.5自身的变动趋势以及PM2.5值与各市GDP、用电量、汽车拥有量、产业结构、房屋施工面积等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发现各个经济变量都是导致PM2.5浓度增加的重要因素,并在影响程度上呈现出递减的关系。
关键词:
PM2.5 影响因素 计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春梅 马岩 郭秀荣 张莉 马靖
针对目前空气中悬浮颗粒过滤困难的问题,提出采用微米木丝和微纳米木粉组构PM2.5过滤器的目标,利用木材天然环保的过滤材料及其炭化后天然结构中的孔穴吸附功能,过滤汽车尾气、燃煤微粒等大气悬浮颗粒。文章对国内外目前过滤器进行分析,提出木基生态级负离子PM2.5过滤器的过滤机制和技术路线,通过可行性论证,将为我国采用木基材料作为空气过滤器的应用前景提出一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
微纳米 木丝粉 PM2.5 过滤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文 贾忠奎 席本野 施侃侃 施晓灯
选取北京市北四环西路两处不同结构的道路绿地(密集型、疏透型),根据绿地与道路的垂直距离(绿地深度),分别在0~60 m选定5个观测点,对PM1、PM2.5、PM10等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同步测定风速、风向、温度与相对湿度等.结果表明:(1)不同空气污染级别下,绿地内PM2.5等颗粒物浓度没有表现出统一的日变化规律.不同粒径颗粒物之间呈高度正相关(P<0.01),粒径差异越小,相关系数越大;但严重大气污染下PM1与PM2.5等其它粒径颗粒物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2)绿地内颗粒物浓度与相对湿度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PPM2.5>PM4>PM10>TSP;颗粒物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P<0.05),相关性表现为PM2.5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海霞 曲福田 诸培新 石晓平
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制约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构建解决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供给矛盾的有效机制,成为政界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从中国经济转型期存在的主要资源与环境问题分析入手,提出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的理想框架,通过进一步评价我国在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公众参与3个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分别提出未来改进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政府—社会"三足鼎立的制度结构是我国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的理想目标,也是适应世界资源环境保护发展的潮流。最后提出协调政府和市场作用、构建市场运作平台、营造公众参与氛围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转型期 资源环境管理 制度创新 三角制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