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27)
2023(7955)
2022(6275)
2021(5803)
2020(4694)
2019(10491)
2018(9926)
2017(19169)
2016(10210)
2015(11165)
2014(11029)
2013(10852)
2012(9946)
2011(9050)
2010(9010)
2009(8619)
2008(8386)
2007(7720)
2006(6915)
2005(6460)
作者
(27629)
(23420)
(23037)
(22250)
(14650)
(10901)
(10502)
(8846)
(8689)
(8387)
(7970)
(7663)
(7465)
(7407)
(7384)
(7077)
(6843)
(6709)
(6701)
(6555)
(5882)
(5653)
(5644)
(5296)
(5262)
(5242)
(5193)
(5107)
(4598)
(4440)
学科
(43984)
经济(43905)
(34645)
管理(34202)
(27705)
企业(27705)
(15154)
(14204)
方法(13854)
(13746)
业经(13489)
中国(11885)
数学(11435)
数学方法(11342)
产业(10981)
农业(10548)
(10149)
地方(9619)
体制(8657)
技术(8114)
(8105)
银行(8093)
(7858)
财务(7841)
财务管理(7822)
(7760)
(7754)
金融(7752)
企业财务(7438)
(7156)
机构
学院(146175)
大学(144440)
(65729)
经济(64482)
管理(55571)
研究(49674)
理学(47314)
理学院(46857)
管理学(46349)
管理学院(46057)
中国(37926)
(33042)
(29115)
科学(26230)
财经(25074)
(23509)
中心(22853)
(22819)
(22581)
经济学(21361)
研究所(20802)
(20733)
经济学院(19235)
财经大学(18542)
业大(18353)
北京(18097)
(18084)
(18068)
师范(17951)
(17814)
基金
项目(96034)
科学(77217)
研究(75079)
基金(70152)
(59544)
国家(59007)
科学基金(51362)
社会(50904)
社会科(48345)
社会科学(48337)
(38106)
基金项目(36383)
教育(33631)
(31015)
编号(29882)
自然(29298)
自然科(28553)
自然科学(28548)
自然科学基金(28089)
资助(27004)
(25538)
成果(25011)
(22275)
重点(21947)
国家社会(21930)
(21779)
课题(21401)
(21123)
(20145)
创新(19775)
期刊
(78217)
经济(78217)
研究(46615)
中国(32123)
(26973)
管理(22825)
(21299)
科学(18995)
学报(18669)
(16066)
金融(16066)
大学(15450)
教育(15289)
学学(14679)
农业(13771)
业经(13677)
财经(13253)
经济研究(12542)
技术(12232)
(11547)
问题(10357)
(7603)
改革(7070)
(7070)
现代(7069)
技术经济(7013)
(6952)
科技(6903)
经济问题(6770)
商业(6756)
共检索到225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岩  任大鹏  
在原有产业扶贫基础上探索产业振兴,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有效路径。国家、市场与乡土社会三种力量交织在产业扶贫进程中并在转型期的乡村产业振兴中形成持续互动关系。以此为理论视角,结合江西省S县的扶贫车间个案,探究从脱贫攻坚迈入乡村振兴阶段扶贫车间产业存续的内在逻辑、运行机制及困境应对。研究表明,基于政策与功能性衔接的行政逻辑、要素配置与产业优化的经济逻辑、关系性互嵌的社会逻辑共同构成产业存续的逻辑基础,国家、市场与乡土社会在扶贫车间产业存续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差异化的力量组合方式,总体呈现出国家强干预力量弱化、市场调控力量增强与乡土社会力量稳固扩张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工商资本以及乡村组织积极调适自我角色定位,形塑行政治理、市场治理、乡土社会治理的产业协同治理格局,通过创新实施行政部门联动机制、产业经营延伸机制与乡土资源整合机制确保车间运行存续,但在实践中遭遇政策执行偏差、市场应对能力薄弱、制度衔接不当等困境,因而需要调整相应政策、经营策略及其与乡土社会的嵌入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岩  任大鹏  
在原有产业扶贫基础上探索产业振兴,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有效路径。国家、市场与乡土社会三种力量交织在产业扶贫进程中并在转型期的乡村产业振兴中形成持续互动关系。以此为理论视角,结合江西省S县的扶贫车间个案,探究从脱贫攻坚迈入乡村振兴阶段扶贫车间产业存续的内在逻辑、运行机制及困境应对。研究表明,基于政策与功能性衔接的行政逻辑、要素配置与产业优化的经济逻辑、关系性互嵌的社会逻辑共同构成产业存续的逻辑基础,国家、市场与乡土社会在扶贫车间产业存续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差异化的力量组合方式,总体呈现出国家强干预力量弱化、市场调控力量增强与乡土社会力量稳固扩张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工商资本以及乡村组织积极调适自我角色定位,形塑行政治理、市场治理、乡土社会治理的产业协同治理格局,通过创新实施行政部门联动机制、产业经营延伸机制与乡土资源整合机制确保车间运行存续,但在实践中遭遇政策执行偏差、市场应对能力薄弱、制度衔接不当等困境,因而需要调整相应政策、经营策略及其与乡土社会的嵌入关系。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仲敏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洼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教育精准扶贫有双重内涵:"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对于这两种内涵的发展逻辑,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或需求,在各自的扶贫模式、路径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围绕内在逻辑的意蕴,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双重内涵的侧重点、精准度的把握和民族特色的结合三个方面。唯有牢牢把握"精准"这一核心要义,切中贫困要害,回归教育本源,有针对性地突出"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侧重点,加强政策、理念和推进方式的精准度,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贫带动教育扶贫,才能通过有限的教育供给,获得最大化的边际效益。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明月  陈菲菲  汪三贵  仇焕广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但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产业扶贫基金,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参与产业扶贫,是提高扶贫精准性和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在阐述产业扶贫基金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利用5省10家企业的典型案例数据分析产业扶贫基金的带动方式及实施成效,进而探究产业扶贫基金模式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扶贫基金模式以基金的形式为贫困地区具有发展前景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注入资本,通过产业资本和贫困地区资源的结合,形成"产业基金+企业+贫困地区资源+农村人口"的运行模式。产业扶贫基金通过直接生产带动、就业带动和资产收益带动显著提高当地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还明显增加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等。与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相比,产业扶贫基金具有资金使用效率高、产业扶贫精准度高、可持续性强等优势。但产业扶贫基金仍处于探索阶段,实施中还面临被投资企业经济利益与扶贫责任较难平衡等困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冬梅  
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确保精准扶贫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精准扶贫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的项目化与社会生活的不规则性、政策执行的科层逻辑之间的张力。这一巨大的张力使极具科学性和合法性的程序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倒逼,从而产生"反科层"的逻辑,进而使精准扶贫资源的配置面临实践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精准扶贫资源配置应着力于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增强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和因地制宜地发掘地方优势资源,以激发扶贫对象为主体的内生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石媚山  
旅游扶贫是一种借助旅游经济增加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开发式扶贫方式,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与融合作用,带动和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实现增收,乡村旅游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引导、产业推动、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叶胥  蔡睿堃  
消费扶贫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步入新时期,消费扶贫升级为消费帮扶,继续发挥减少相对贫困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消费扶贫和消费帮扶一脉相承,但在减贫逻辑和实践困境上略有差别。消费扶贫的减贫逻辑是在社会公益、政策鼓励和消费需求的作用下,为贫困农户增收提供经济和人力资本支持,协助重构社会网络,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激发扩散效应、存量效应和裂变效应。消费帮扶则注重脱贫地区社会资本积累、迎合市场调整产业和农产品供应链完善。在消费扶贫实践中,农产品供应失调、帮扶协作失序是扩散效应的困境,联结渠道缩窄、定向消费意愿抵触是存量效应的困境,扶贫农产品价高质劣、品牌竞争力弱是裂变效应的困境。而消费帮扶还面临农产品滞销监测困难、社会组织主动性弱和农村数字鸿沟等新挑战。为此,未来要坚持协同治理,提升资本水平;坚持农户主体,培育内生动能;坚持突出亮点,塑造特色品牌;持续推动消费帮扶的路径优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民主;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将国家程式化、标准化的识别体系与乡村社会以社区为单位的熟人社会一系列规则相结合,即将国家的一整套识别标准嵌入到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之中将是精准识别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谭群燕  刘建平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带来农村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转型期农民心理的趋利化、知识农民的外流化、乡土秩序的作用惯性和自主合作治理权威的弥散化给农民自主合作供给公共产品带来困境。农民自主合作的进一步推进要注意农村社区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有步骤、有区别的逐步推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瑞强  朱述斌  沈墨  
多种相同致贫因素引发的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连片迹象的出现,使得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推进连片开发扶贫,成为未来扶贫开发路径的必然选择。区域发展理论和空间贫困理论视角下的连片开发扶贫,应从空间上注重区域间发展资源禀赋特征与耦合、发展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外界市场对接以及贫困人口赋能;从时间上促使区域系统朝着突破发展瓶颈、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向进化;从管理体制上明晰各利益相关主体角色,协同整合,形成全方位的大扶贫格局,以促进连片开发扶贫实践向纵深发展,提高连片开发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常乔丽  胡德鑫  
产学研融合作为增强国家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战略途径,被各国、各地区视为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以及带动科技人才培育的重要举措。日本自以制度化推进产学官合作以来,面对各发展阶段的国际竞争压力与自身发展阻碍,中央政府在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利益驱动下型塑着产学官合作制度的发展方向,并在多元主体的协作实施下推动产学官合作制度以渐进性变迁路径和强制性变迁模式持续演进。基于理性制度选择主义纵向解析日本产学官合作制度的演进逻辑发现,日本产学官合作制度始终遵循“知识增量—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制度理念,将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引导组织行为作为制度目标,并将提升关键主体的耦合程度视为制度重点。但同时,在制度设计层面存在相对忽视地方政府职能、在制度推进过程中中央政府过多干预以及在制度落实中多元主体跨界壁垒持续阻碍的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邢成举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源源  邹丽  
非政府组织农村扶贫因其扶贫模式新颖,效果明显,以点对点扶贫为主,以提升农民能力为本位而具有制度优势。相对于政府扶贫来说,从扶贫对象的选择、扶贫资源的投入、扶贫项目的监管到扶贫效果的评估,非政府组织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其独特的运行逻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文杰  于永达  贾泽诚  
由行政化主导的易地扶贫搬迁对实现脱贫攻坚历史性目标起到重要作用,但短时间内大规模搬迁也可能使安置区面临产业发展水平低、就业机会缺乏保障、移民群体社会融入困难、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需要做好后续扶持工作以实现转型发展。通过构建由易地扶贫搬迁主要相关方组成的分析框架发现:移民群体稳定脱贫与改善生计的意愿是安置区发展与转型的内生动力;中央政府推进安置区后续扶持政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转型发展的宏观引领;基层政府在安置区这一特殊治理场域中有效落实政策与开展创新探索成为转型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有助于安置区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基础,并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促使安置区就业与社会环境得到改善。未来,安置区在规避和化解搬迁群众返贫风险的同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进而实现产业稳步发展、就业有效保障、社会融入有序推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