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06)
2023(17337)
2022(14952)
2021(14043)
2020(11842)
2019(27611)
2018(27454)
2017(53401)
2016(29148)
2015(32675)
2014(32620)
2013(32183)
2012(29610)
2011(26567)
2010(26334)
2009(24367)
2008(23983)
2007(21195)
2006(18201)
2005(15640)
作者
(83711)
(70022)
(69290)
(66446)
(44315)
(33750)
(31898)
(27552)
(26453)
(24736)
(23691)
(23452)
(21999)
(21854)
(21776)
(21476)
(21365)
(20793)
(20027)
(19944)
(17366)
(16983)
(16968)
(15979)
(15753)
(15454)
(15445)
(15407)
(14099)
(13829)
学科
(118215)
经济(118013)
管理(81643)
(78104)
(65332)
企业(65332)
方法(58229)
数学(50410)
数学方法(49765)
(31579)
中国(31118)
(30244)
业经(26799)
(26162)
地方(23653)
农业(20800)
(20727)
(20460)
贸易(20453)
(19805)
理论(19803)
(19647)
财务(19564)
财务管理(19522)
(19201)
企业财务(18499)
环境(17435)
技术(17136)
(16922)
银行(16859)
机构
大学(412617)
学院(410413)
管理(162663)
(161732)
经济(158159)
理学(141991)
理学院(140392)
管理学(137630)
管理学院(136908)
研究(135307)
中国(98915)
(87138)
科学(86344)
(72727)
(68507)
(68242)
业大(63754)
研究所(62538)
中心(62272)
财经(59301)
(58983)
北京(54719)
(54633)
师范(54083)
农业(53893)
(53835)
(49149)
经济学(48883)
(47786)
经济学院(44298)
基金
项目(285661)
科学(224051)
基金(207164)
研究(205434)
(181007)
国家(179525)
科学基金(154138)
社会(129043)
社会科(121719)
社会科学(121681)
(112071)
基金项目(110551)
自然(101991)
自然科(99638)
自然科学(99611)
自然科学基金(97790)
教育(95049)
(94379)
资助(85720)
编号(84130)
成果(67590)
重点(63909)
(62630)
(60174)
(58627)
课题(57354)
科研(55377)
创新(54711)
教育部(53472)
大学(53193)
期刊
(169740)
经济(169740)
研究(115757)
中国(72455)
学报(67939)
科学(61668)
(60938)
管理(56430)
(55972)
大学(50864)
学学(47818)
教育(43081)
农业(41908)
技术(35882)
(30954)
金融(30954)
业经(28366)
财经(28302)
经济研究(27326)
(24170)
问题(22619)
图书(22181)
(21644)
技术经济(20068)
(19945)
统计(19833)
理论(19489)
科技(19300)
商业(18384)
资源(18203)
共检索到5805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罗若愚  钟易霖  踪家峰  
以西部中心城市成都市为研究对象,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成都市社会区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有一般工薪阶层及专业技术人员因子、流动人口与居住条件因子、少数民族人口因子、知识分子因子、产业工人因子。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将成都社会区划分为6个主要类型即:传统第三产业人口和白领人口聚居区、蓝领工人聚居区、高校人口及知识分子阶层聚集区、流动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及远郊农业人口聚居区,形成"圈层+扇形+多核心+多组团"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认为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构成的客观因素与城市规划、宏观政策构成的主观因素是限制、调节和控制成都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关键要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第一次降至50%以下,表明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同居共爨已不占多数,但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存在差异。老年人独居、与已婚子女共同生活是目前两种并存的方式,表现出"传统"和"现代"居制交织的特征。但无论城乡,老年人独居均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老年人口中,高龄、丧偶和无生活自理能力者与已婚子女同住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不过独居也较2000年之前明显提升。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选择与养老保障方式有很大关系,并成为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城乡老年人在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农村老年群体对小家庭的提升作用明显。文章认为,老年人独居增多对社会养老服务建设和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人与子孙的亲情沟通不能忽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靳永爱  赵梦晗  
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础的人口结构,年龄误报对各项人口指标的把握和判断有很大影响,在利用普查数据进行分析之前对年龄数据质量的评估至关重要。文章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年龄数据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全国的年龄数据申报质量较高,但部分特殊年龄(如20岁)可能存在多报和堆积;广东、广西、海南和新疆4个省份100岁及以上高龄组老年人可能存在年龄高报和死亡后未销户问题;一些省份如新疆、西藏、海南、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存在较严重的年龄误报问题;一些省份的汉族也有年龄堆积;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布依族、傣族、回族、哈萨克族和黎族年龄堆积明显。比较第六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年龄申报质量在提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璐璐  
根据六普数据分析,当前我国青年就业面临如下挑战:近中期,我国青年就业有巨大压力;青年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失业率也仍然较高;青年经济活动人口比例明显下降,对劳动力市场构成深刻影响;高校毕业生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需高度关注。解决的途径首要是着眼于青年人口,即普遍提高青年人口素质,走素质就业的路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斌  
文章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利用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中国住房自有率对人口流动性和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住房自有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住房自有率每提高1%,会引起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约0.13%;同时,高住房自有率对人口的流动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文章的研究还发现:文盲人口、老年人口和未婚、离婚丧偶人口比例越大,越有可能抑制劳动力参与率;而青年人口、未婚人口和中学学历等人口比重越大,人口流动性也会越大。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提出消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纪韶  朱志胜  
本文利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系统分析了我国24个城市群的人口流动模式,并运用基尼算法测算人口流动前后城市群人口与经济发展平衡性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群之间及内部人口流动规模庞大,人口流入和流出均呈集中趋势,人口流入集中特征尤为明显。2.城市群流动人口分布呈现"极化"和"属地化"特征,东部城市群和所在经济区内城市群是主要人口流入区域,东部城市群大规模的人口流入与流出并存,且绝大部分流入人口来自城市群覆盖省份以外。3.珠三角城市群仍为我国最重要的人口强势流入中心,江淮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则构成我国的人口强势流出中心。4.我国城市群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平衡状况总体较为合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谦  崔红艳  李睿  庞江倩  陈卫  杨胜慧  
近一两年来,各机构、组织、刊物举办的有关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各种研讨会、论坛相当频繁,国内外学者、各部门和各级别的政府官员在各种刊物、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有关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文章数不胜数。《人口研究》编辑部一年前曾经组织了一期论坛"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挑战与展望",时隔一年,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刚刚结束之时,再次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有关问题举办论坛进行讨论。第六次人口普查可谓当前中国人口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焦点、热点、难点。社会各界对第六次人口普查也充满了期待。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家统计局(作为主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政府部门)、北京市统计局(作为实际工作部门)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就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改革、第六次人口普查在试点和登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经验和启示进行讨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婉清  
中国即将要进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如何确保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出发,提出应科学制定普查方案,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数据质量评估、资料开发力度和对人口普查重点技术的基础研究,大力宣传人口普查,规范人口普查数据发布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以提高人口普查方法的科学性,增强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公正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已形成省内为主、省际为辅的分布特征,省内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入地主要分布在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迁出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出分布较为分散,而迁入分布较为集中,省内流动人口多的省份省际迁移人口也会较多。这些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省内人口迁移主要受人口规模因素的影响,省际人口迁移则主要受迁入省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迁出省的人口规模,以及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媛  
使用北京市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年龄数据,基于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了2000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分布及老龄化程度的空间聚集特征及其演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正处于重塑的关键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北京市老年人口分布及老龄化程度的中心保持不变,仍然向功能核心区和部分拓展区集中化聚集,向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扩散则比较缓慢,逐渐向西南方向的王佐、西红门、南苑等街道延伸。老年人口分布范围有扁平化的南—北收缩趋势,形成"中心高、外围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红旗  陈仲常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省际流动人口规模虽然低于省内流动人口,但其扩张速度明显大于省内流动人口。劳动力要素的省际流动与省内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别,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我国全部流动人口及省内流动人口特征的考察,而对省际流动人口的考察并不多见。文章基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归纳与梳理了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以此为研究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包括省际和省内流动人口的趋势,省际流动人口的区域性差别、流动性目的、流动期限、年龄特征、受教育程度及职业构成等。文章还讨论了这些特征的经济社会和政策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昕  高鸿  
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区域的人口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未来一段时期,适龄人口的规模变化、结构变化以及劳动力素质与经济社会需求变化等均将对区域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发展方式等产生较大影响。本研究以辽宁省为例,依据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人口变化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更好地应对人口变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吕利丹  邹湘江  
依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资料,文章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展现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减弱、家庭化进程已完成第二阶段并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流向仍呈现向沿海地区集中但已展现出分散趋势、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等一系列明显特征;流动人口面临的失业增加、社会保障缺失、子女教育、社会融入等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问题。流动人口将扎根城市并大量存在,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制定应该以此为基础,关注新生代和流动人口子女、重视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福利、加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艳林  
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城乡、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多角度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失业及劳动参与现状和特征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我国乡村人口特别是青少年和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畸高,城镇失业和乡村隐性失业比较严重以及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果庆  吴雪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