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14)
2023(13325)
2022(11229)
2021(10693)
2020(8747)
2019(20716)
2018(20491)
2017(40036)
2016(21563)
2015(24062)
2014(24015)
2013(23553)
2012(21083)
2011(18940)
2010(18865)
2009(17166)
2008(16296)
2007(14017)
2006(12178)
2005(10384)
作者
(60707)
(50225)
(49937)
(47728)
(32196)
(24033)
(22632)
(19877)
(19137)
(17752)
(17296)
(16849)
(15800)
(15665)
(15605)
(15128)
(15010)
(14985)
(14278)
(14239)
(12457)
(12117)
(12098)
(11562)
(11280)
(11052)
(11052)
(10946)
(9993)
(9784)
学科
(87300)
经济(87204)
管理(59621)
(57357)
(46395)
企业(46395)
方法(42412)
数学(37442)
数学方法(36763)
中国(23743)
(23711)
业经(19237)
(18814)
地方(18802)
(18176)
农业(16667)
理论(15404)
(13718)
贸易(13711)
环境(13638)
(13550)
(13246)
(13001)
技术(12859)
(11902)
(11833)
财务(11759)
财务管理(11740)
企业财务(11082)
(11024)
机构
大学(299228)
学院(298762)
管理(122161)
(114097)
经济(111385)
理学(107267)
理学院(106040)
管理学(103838)
管理学院(103320)
研究(96245)
中国(69335)
(63673)
科学(62069)
(49445)
(46940)
业大(45180)
(44951)
中心(43628)
研究所(43257)
(41329)
(40998)
财经(40718)
师范(40675)
北京(39902)
(37047)
(35717)
农业(35129)
(34529)
经济学(33670)
师范大学(33075)
基金
项目(213974)
科学(169126)
基金(155631)
研究(154897)
(135514)
国家(134439)
科学基金(116850)
社会(97357)
社会科(92305)
社会科学(92278)
(83791)
基金项目(83410)
自然(77503)
自然科(75779)
自然科学(75765)
自然科学基金(74351)
教育(71660)
(70645)
资助(64058)
编号(63413)
成果(50115)
重点(47454)
(46152)
(44881)
(44352)
课题(43509)
创新(41350)
科研(40640)
教育部(39723)
国家社会(39619)
期刊
(119215)
经济(119215)
研究(84432)
中国(51637)
学报(45805)
科学(43780)
管理(43333)
(40576)
(35079)
大学(34788)
教育(34221)
学学(32750)
农业(28593)
技术(26911)
(20888)
金融(20888)
业经(20233)
经济研究(18993)
财经(18418)
问题(16779)
图书(16051)
(15615)
科技(15023)
技术经济(14521)
(14505)
理论(14225)
统计(14003)
资源(13855)
现代(13671)
(13479)
共检索到4144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晨辉  薛东前  罗正文  
基于西安市居民收支状况的调查数据,利用F-G-T指数和转移矩阵方法从宏观整体和微观个体两个角度分析了转型时期西安市贫困的变化趋势,并揭示其动态演化的空间模式。结果表明:1990—2011年西安市城市贫困状况有大幅度的改善,但在2000—2011年的改善不明显,尤其是在贫困的深度和强度方面;贫困分布特征由圈层结构变为扇形结构;城市的重点发展地区减贫抑贫效果最为显著;老工业区返贫状况突出,流动人口集聚地区贫困状况变化比较剧烈;西安市的城市贫困演化呈现出以内城区为中心的变形"同心圆"状与"扇形"复合的"T"型空间结构模式,内城返贫区与脱贫返贫混合区交错,并随城市发展向南扩展,东西两翼呈圈层结构包围在内城周围。贫困状况及其演化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方向、社会经济转型和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姚雪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城市中的贫困人口逐渐增多,而且数量庞大,这些城市贫困群体的出现不仅有悖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而且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实行有效的对策予以救助,保障城市贫困群体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银娥  
贫困人口一直是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对象之一,因而贫困问题的恶化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社会福利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又引起了新的贫困。中国近年来城市中的贫困现象是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快速提高同时发生的,具有其自身明显的"转型期"或"过渡期"贫困的特点,主要是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由经济体制、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等各种因素所致。因此,我国应采取更加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缓解贫困;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逐步实现社会福利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使国家、家庭、企业、社区和志愿机构等都成为社会福利的供给者;同时,加大教育和就业培训力度,建立以工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慧  
贫困发生代际转移是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进入21世纪,在中国农村部分贫困群体内部,贫困及致贫因素形成了较明显的代际转移。农村贫困代际转移的演化与我国体制转型推进带来的社会变迁具有关联性和同步性,并表现出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明显的区域特点。农村贫困的代际转移很大程度上是由贫困家庭各类资本的缺乏及受外部制度排斥所共同导致的。要应对该问题,应针对农村贫困代际转移形成的影响因素,对公共政策、制度等进行创新和完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苏勤,林炳耀,沈山  
转型期出现的新城市贫困问题已经对我国城市的外向发展和内向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而以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为主的中等城市是我国新城市贫困的高发地区。文章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利用普查和社会调查等第一手资料,分析了芜湖市新城市贫困的人口、社会和空间特征,发现新城市贫困人口具有人口同期群效应和结构性特征,空间分布出现贫困人口区位化趋势。探讨了新城市贫困的形成原因,认为体制转轨和制度创新不足是我国新城市贫困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转型期城市发展与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贫困人口自身因素也导致了新城市贫困人口的产生。提出解决新城市贫困问题必须依靠深化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扩大就业、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社区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曙光  
易地扶贫搬迁是在扶贫攻坚阶段为解决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理论层面从阻断效应、重构效应、增长效应和社会一体化效应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同时也从融入障碍、共同体割裂效应、生活成本约束、就业困境和公共服务瓶颈等角度论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约束条件,并着重以广西模式为核心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的"顶层设计-动员激励-统筹协调-监督考核"四位一体核心机制。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的核心模式包含基础设施、就业培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产业带动、社区重建、文化融入、心理介入、生态恢复等九个方面,从而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建立了系统性的制度框架。这些经验具有一定典型性,值得总结和推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廖桂蓉  
目前人们主要从经济、能力和权利三方面来定义和衡量贫困。在人们对贫困成因的阐释中,个人、社会和自然因素是各有侧重。文章从文化视角,遵循文化-制度-经济的思路,尝试用整合的方法来探究转型期中国城市农民工贫困发生的机理,从而为反贫困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刘玉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经历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空间重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中国城市人口郊区化速度在加快,城市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空间重构存在明显差别,城市人口空间重构过程的相似性特征减弱而差异性特征增强。对中国城市工业和商业空间重构的分析表明,郊区化和离心化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因子与社会形势密切相关,社会区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区构成则经历了由单一到混杂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典型的同质性特点,带有计划经济色彩,而90年代末的模式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异质性特征突出,而且带有多中心结构特点。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锦铭  娄金华  
在明确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因素,提出其划分标志,并依据此划分标志和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划分和比较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雷起荃  赵曦  
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的道路与模式研究雷起荃,赵曦缓解贫困和逐步消除贫困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不发达地区经济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国民经济空间发展的协调化和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在整个90年代,谋求地区经济的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桂芬  
要想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在构建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的同时,还应构建精神资助体系。在实践中,要运用全人教育理念,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运用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好经济资助,加强精神激励,激发贫困大学生的自身潜能,构建经济资助-心理支持-能力提升-全人发展的全方位资助模式。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陈端计  
中国目前剩余城乡贫困问题大量存在的现状特征,既凸显了城乡反贫困政策中"双轨制"模式的局限性,也说明反贫困已到了全面调整利益关系的关键时期。应对中国目前的反贫困体制进行反思,对反贫困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按照统筹城乡反贫困的政策理念,整合各方面资源,多视角关注贫困问题,推动管理体制、就业、社保政策等方面的综合联动改革,统筹规划和安排城乡反贫困政策,实行农村与城市反贫困并重,并加强城乡反贫困工作的互动。实施"预防性扶贫+救济性扶贫+开发性扶贫"三位一体式反贫困创新模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晓慧  
在我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努力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已成为体现教育公正公平、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2007年5月16日,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做好资助工作,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助工作的最新文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朝睿  
反贫困在本质上属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治理范畴,在形式上是国家治理情境下一种经济政策目标,在过程上是通过推进经济发展,优化国家治理能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学视角下的反贫困过多强调国家和市场作用;社会学视野更多强调社会保护意义;公共管理学要从地方政府治理的角度研究反贫困的竞争与合作模式。综观我国现行反贫困策略仍然具有无序性对抗和理性对抗特点,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与治理的本质是追求合作,未来地方政府反贫困策略必然从对抗走向合作。本文基于反贫困是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治理的能力的体现的视角,首先,在厘清反贫困研究典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地方治理过程的反贫困,而后解析地方政府反贫困的三种竞合模式,最后,从地方政府反贫困的合作治理模式探寻区域经济及国家发展之道。本文以经济发展为抓手,以治理合作为契机、以市场、社会、非政府组织及个人的通力配合为基础,构建地方政府反贫困的竞合治理模式,该模式从政治、经济、市场、体制、社会、经验六个方面统筹规划,科学发展,最终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为地方治理的多元、多层合作格局奠定基础。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丁霞  
贫困山区土地整理模式研究———以山亭区为例丁霞一、问题的提出土地整理唤起人们向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贫困山区而言,由于其土地资源的特殊性,土地整理的意义更加深远。我国是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国家,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3%左右。贫困山区耕地面积比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