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02)
- 2023(11958)
- 2022(10261)
- 2021(9835)
- 2020(8063)
- 2019(18781)
- 2018(18417)
- 2017(36145)
- 2016(19776)
- 2015(22100)
- 2014(22061)
- 2013(21844)
- 2012(19945)
- 2011(17552)
- 2010(17340)
- 2009(15773)
- 2008(15246)
- 2007(12939)
- 2006(11015)
- 2005(9403)
- 学科
- 济(76189)
- 经济(76107)
- 管理(62089)
- 业(54277)
- 企(46251)
- 企业(46251)
- 方法(35645)
- 财(32331)
- 数学(31041)
- 数学方法(30743)
- 中国(20190)
- 农(19441)
- 学(17550)
- 地方(16861)
- 业经(16751)
- 务(16066)
- 财务(16005)
- 财务管理(15948)
- 企业财务(15191)
- 财政(14762)
- 制(14649)
- 农业(12695)
- 理论(12439)
- 政(12223)
- 环境(12085)
- 技术(12059)
- 贸(12010)
- 贸易(12006)
- 和(11852)
- 易(11638)
- 机构
- 大学(268994)
- 学院(267171)
- 管理(110482)
- 济(104683)
- 经济(102431)
- 理学(96706)
- 理学院(95691)
- 管理学(94197)
- 管理学院(93712)
- 研究(86150)
- 中国(63484)
- 京(56542)
- 财(56416)
- 科学(54174)
- 所(42478)
- 财经(41810)
- 农(40426)
- 业大(39838)
- 中心(39143)
- 研究所(38533)
- 经(38090)
- 江(37692)
- 北京(35360)
- 范(34217)
- 师范(33952)
- 院(31818)
- 经济学(31613)
- 农业(31576)
- 财经大学(31232)
- 州(30380)
- 基金
- 项目(189200)
- 科学(148810)
- 研究(139094)
- 基金(137852)
- 家(119314)
- 国家(118338)
- 科学基金(102508)
- 社会(87652)
- 社会科(83130)
- 社会科学(83108)
- 基金项目(74254)
- 省(73514)
- 自然(66751)
- 自然科(65196)
- 自然科学(65184)
- 自然科学基金(63981)
- 教育(63121)
- 划(61488)
- 编号(56785)
- 资助(56132)
- 成果(45778)
- 部(41928)
- 重点(41641)
- 创(39422)
- 发(39253)
- 课题(38265)
- 创新(36726)
- 科研(36177)
- 教育部(36138)
- 国家社会(35871)
- 期刊
- 济(110318)
- 经济(110318)
- 研究(80050)
- 中国(51147)
- 财(46737)
- 学报(41717)
- 科学(38559)
- 管理(38179)
- 农(35992)
- 大学(31454)
- 学学(29681)
- 教育(27568)
- 农业(25365)
- 技术(21148)
- 财经(20056)
- 融(19916)
- 金融(19916)
- 经济研究(18253)
- 业经(17756)
- 经(16955)
- 问题(14297)
- 图书(14145)
- 理论(13580)
- 科技(13106)
- 实践(12541)
- 践(12541)
- 业(12423)
- 技术经济(12305)
- 财会(12180)
- 版(12109)
共检索到381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玉波 唐莹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分析转型期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实质内涵与演变历程;从弥补地方财政支出、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方面,论证了土地财政模式的正面效应;从侵害农民利益、诱发土地寻租与腐败违法、形成地方政府届际不公平、导致经济实体空洞和金融风险方面,论证了土地财政模式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建立完善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征地补偿制度、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和界定政府对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及征收形式方面,提出改革与完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地方政府 土地财政 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计志英
以财政收支活动为具体体现的地方政府行为是在特定财政体制框架内,对财政资源在中央、地方和各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筹集和分配,其实质是对诸多社会利益主体产权边界重新划分、界定而使其达到均衡。笔者从包含公共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推出了反映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Laffer曲线;并利用转型期分省宏观经济数据对Laffer曲线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出宏观税负过重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龚辉
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财政获得了可支配收入,为地区发展带来繁荣,但这种繁荣具有不可持续性并包含潜在风险。本文采用空间计量学的方法,利用1999~2012年的省际数据,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空间集聚效应及其成因,指出我国地方政府间土地财政竞争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但范围正在由东部向中部地区扩大,因此应从预算监管、政绩考核和开源节流等方面着手解决土地财政问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娄成武 王玉波
研究中国土地财政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与负效应,对于土地财的兴利除弊、实现可持续的地方土地财税收益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土地财政的起源、涵义与性质,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分税的财政体制、国家土地制度及农地征用流转制度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的行为策略选择,进一步论述了由此产生的被征地农民利益受损、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推动房价快速上涨并积累财政金融风险,以及形成届际不公平和不可持续的财政等负效应。论述了后土地财政时代的涵义与存在的困局,在此基础上,从转变地方政府角色、完善财政体制、推进土地房产税系与农地产权及征用制度改革、改变以土地财政为动力机制的城市化发展、约束地方政府获取财政收入风险性行为等方面,提出后土地财政时代转型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行为 负效应 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江
依据当前我国通货膨胀严重和地方投资过热同时并存这一经济现象,建立模型实证研究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地方政府投资是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一个因素,地方政府投资通过乘数效应拉动社会需求,同时不断增加的投资加强了对土地财政依赖,两者共同作用推动了通货膨胀上升。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地方政府投资 通货膨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志安 刘益彤
与后土地财政阶段相比,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土地财政赖以存在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结构优化调整需求迫切,楼市成交放缓,土地出让收益大幅下降,再加上预算制度改革,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支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当按照轻重缓急采取五大转型对策。一是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新常态下土地财政转型的第一步;二是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这是实现土地财政转型的根本;三是全面构建新型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帮助地方政府转变融资渠道;四是建立先租后售保障房制度为土地财政向税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蒋震 邢军
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助长了房地产投机,引发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对宏观经济稳定埋下了隐患。事实上,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以经济内容为主的政绩考核机制及其引发的地方政府竞争是引起土地财政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分税制条件下,地方政府陷入了巨大困境:一方面,财力面临枯竭的问题;另一方面,其面临不断增长的支出需求。在这种预算约束条件下,"土地财政"便成了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地方政府竞争 政绩考核 土地财政 分税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耀宇 陈会广 宋璐怡 陈利根
论文从城市规模的内涵出发,分析不同城市规模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差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城市用地规模扩张效应、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城市产业规模及其结构调整效应3个理论假说,以解释不同城市规模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差异;并通过243个地级市11 a的面板数据进行模型实证分析,检验并证实了3个理论假说。研究发现,不同规模的城市的土地财政行为背后有着不同的驱动力:1)中小城市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张对土地财政有明显的驱动;2)所有规模级别的城市的人口集聚效应对土地财政都有显著的影响,且呈现出"U"型特征;3)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第二产业规模对土地财政驱动方向不同,特大城市、中小城市第三产业规模对土...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地方政府 土地财政 行为差异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立峰
土地财政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是地方政府融资体系的重要引擎。土地财政拓展了地方政府融资制度和政策空间,但也带来了许多风险问题,表现出现有体制与政策的不可持续性。从国外的情况看,政府或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或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通过各种方式或名义获取土地收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国外地方政府更重视公共利益的保护,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模式需要不断调整与优化,更多运用公共土地资源,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避免政府过度参与投资与建设,减轻债务负担,同时,轻松得到所需要的公共设施。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土地财政 可持续性 土地制度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岳桂宁 滕莉莉 王春花
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日益凸显,为了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转让、土地批租的运作来增加收益。"土地财政"既是财政窘困的无奈之举,也反映出当前土地利用制度的不足。本文对"土地财政"的形式、成因、规模和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地方"土地财政"问题困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 土地收益 税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牟燕 钱忠好
研究目的:对2000—2013年土地财政依赖度进行测度,分析土地财政依赖度的空间差异,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提出破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困境的路径选择。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三维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0—2013年间,中国土地出让金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财政依赖度呈现上升态势。2000—2013年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出让金水平年均14366.96×108元,累计达201137.40×108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9.17%。200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财政依赖度为8.51%,2013年为38.80%,14年间增加了30.29个百分点,...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娄成武 王玉波
土地财税收益弥补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不足,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随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实践的深入展开,其弊端也日益凸显。从土地财政演变历程与国内外政府公共行政角度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分税制改革与激励约束机制是形成土地财政的经济动因,现行的土地征收与流转制度是形成土地财政的政治动因。目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导致大量农民"失地"又"失业"、公共部门利益对私人产业产生依赖而滋生腐败等诸多弊端。所以,必须从完善与公共事权相匹配的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界定土地治理主体收益分配关系和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方面,提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公共治理之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吴群 李永乐
中国地方政府倾向于选择土地财政的一个根源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在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纵向竞争)和地方竞争体制(横向竞争)双重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个解释地方政府选择土地财政的理论框架,认为两者共同激励了地方政府实施土地财政策略。通过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paneldata)的实证检验,本文发现,中国式的分权体制激励了地方政府用"扭曲之手"来攫取预算外财政收益,地方竞争体制进一步驱动了地方政府采取积极的土地财政策略。研究结果还表明,财政分权对地方土地财政的影响存在跨地区差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凯 席晶
本文通过跨期替代模型,利用面板数据考察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性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2、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但后者的效应较弱;3、由于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额对城镇居民消费虽然具有挤入效应,但挤入效应较弱。此研究结果为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引导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丁绒 叶广宇
通过构建土地财政规模倒U型效应的三层委托代理博弈均衡模型,对地方政府如何进行土地供应抉择进行了严谨的数理演绎,重新审视了激励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角色如何从"经营企业"演变至"经营城市",以及"经营城市"如何进一步加剧的内在逻辑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既有财政分权激励下,地方政府投入到商住用地供应及其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规模一般会高于中央政府的期望,而投入到保障房用地供应及其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规模一般会低于中央政府的期望,随着中央政府的更加集权,这一负面效应趋势得以有效扭转。在考虑官员晋升激励后,上述结论均得以加剧和强化。这为新常态下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了逻辑机理的分析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