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30)
2023(16528)
2022(13401)
2021(12694)
2020(10601)
2019(24411)
2018(23989)
2017(45007)
2016(24417)
2015(27165)
2014(26510)
2013(25787)
2012(23423)
2011(20786)
2010(20459)
2009(18924)
2008(18551)
2007(16024)
2006(14037)
2005(12836)
作者
(65755)
(55002)
(54516)
(51975)
(35034)
(26076)
(24768)
(21364)
(21114)
(19418)
(18845)
(18604)
(17558)
(17314)
(17208)
(16980)
(16463)
(15878)
(15860)
(15713)
(13470)
(13418)
(13355)
(12835)
(12366)
(12341)
(12310)
(11891)
(10897)
(10885)
学科
(102755)
经济(102622)
(91403)
(81989)
企业(81989)
管理(80131)
方法(46377)
数学(37843)
数学方法(37422)
(33000)
(32119)
业经(31631)
中国(28664)
(23053)
(22684)
财务(22649)
财务管理(22614)
农业(22558)
企业财务(21452)
技术(19277)
(19086)
贸易(19071)
(18668)
理论(17955)
(17622)
(17516)
(17397)
(16971)
(15843)
银行(15812)
机构
学院(333721)
大学(330953)
(147230)
经济(144791)
管理(132618)
理学(113866)
理学院(112773)
研究(112631)
管理学(111174)
管理学院(110539)
中国(90158)
(69603)
(68902)
科学(64383)
(55537)
(55123)
财经(54039)
中心(51473)
(49986)
研究所(49726)
(49523)
业大(46777)
经济学(45863)
北京(43907)
农业(43524)
经济学院(41341)
(41052)
(40465)
财经大学(40212)
师范(40004)
基金
项目(222371)
科学(177832)
研究(165367)
基金(164661)
(143325)
国家(142069)
科学基金(123515)
社会(107909)
社会科(102357)
社会科学(102332)
基金项目(85862)
(85201)
自然(78405)
教育(76803)
自然科(76661)
自然科学(76638)
自然科学基金(75362)
(71713)
资助(67074)
编号(64988)
成果(52055)
(50951)
重点(50291)
(49434)
(48147)
国家社会(46110)
创新(45580)
课题(45092)
(44758)
教育部(44416)
期刊
(162377)
经济(162377)
研究(102034)
中国(68435)
(57053)
管理(55341)
(51490)
科学(46965)
学报(46860)
大学(37550)
教育(36728)
农业(35444)
学学(35376)
(32922)
金融(32922)
技术(32790)
财经(27900)
业经(26662)
经济研究(26641)
(24244)
(22156)
问题(21116)
世界(18199)
技术经济(18152)
(18121)
国际(16101)
现代(15666)
财会(15075)
统计(15034)
(14992)
共检索到506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小玲  李郸  苏勇  
经济转型意味着旧的“社会契约”被打破,而新的契约尚未订立,作为企业行为调控机制的伦理作用得以彰显。我们在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西方企业在不同管理时代的“伦理”与“绩效”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企业伦理本身的特有属性及经营绩效的内涵;同时结合中国国有企业目前面临的伦理困惑,认为国有企业要破解这些伦理困惑,就必须根据变化了的现实对其管理伦理进行合理定位,以“社会期望”为前提谋求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以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为准谋求企业之间的和谐,以人本管理为依托达到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和谐统一、以生态优先为基准谋求企业与自然的伙伴关系,以与全球经济接轨为基础实现国有企业组织个性化,以“权威声誉、伦理声誉”营造社会激励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苏勇  高小玲  
经济基础的转轨要求我国民营企业进行从思维方式到价值观念的全面变革,实现从基于血缘与亲情关系的极端均衡向企业产权高度社会化的综合平衡的转化。本文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会遭遇如利润最大化与价值增值是否矛盾,机会成本决策中伦理决策如何定位,转型期不完全市场短期与长期利润的博弈权衡,个人权威的存在与企业伦理由个人责任向企业责任转化等一系列伦理困惑。文章认为,民营企业要走出伦理困惑,必须对企业伦理进行重新定位,把价值增值作为成败的基础和伦理判断的根基;由同质关系向以社会信任为基础的弱关系方向伸展;采取具体措施为CEO和企业管理者设定道德基调;以“过程咨询”的形式通过伦理培训与设立伦理规则来达到竞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速建  
中国国有企业30年的改革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9月),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经营机制阶段(1984年10月至1993年10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战略性改组为特征的改革阶段(1993年11月至现在)。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与采取"尊重事实、允许试错"的基本改革方法、选择"渐进式"的基本改革路径、采用"自适应"的基本改革机制密不可分。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敏慧  陶然  
作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主要模式,"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有助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否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仍存在探讨空间。本文基于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和教训的考察,指出"混合所有制"可以作为竞争性部门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过渡形式;对于垄断央企的改革应该充分借鉴国际上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经验,打破行政垄断,推动竞争性框架建立,并切实实现从"管企业"逐步调整为"管资本",通过改革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为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汪海波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每个阶段的改革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总之,直到今天尽管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国企改革并没有真正、完全到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岳阳  
社会主义制度有三方面的优势:可以纠正私有制造成的资本人为稀缺、催生合作性生产组织的出现以及实现共同富裕。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便是实践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目前这一实践存在不足,如利用资产稀缺性谋利,企业内部缺乏合作关系,以及二次分配制度未能充分体现共同富裕等问题。因此,国企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应确立新的评价体系,放宽个别行业的准入机制,推行国有企业核心经理人的去行政化,调整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实行以国企利润抵消个人所得税的二次分配制度改革等,从而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诗白  
转轨期的经济运行和国有企业改革刘诗白一、紧缩、降温与新一轮周期的启动中国经济1992年以来经历了一度高速度、高增长的“双高”发展。1993年7月,为抑制通胀,中央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经过三年的调控,目前物价涨势已被抑制住,由1994年高...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余菁  
浙江国有经济的比重在全国一直处于最低水平之列。改革开放以后,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比重更是不断下降。进入“十五”时期趋于稳定,维持在稍高于20%的水平。目前呈现出比重低、总量大,布局与结构合理,效益良好和增量活跃等特点。浙江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国有经济小省跃变成为现在的国有经济大省,总量和运营效率、效益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这个全国非公有制经济最发达的省份里,如此局面对国企改革是有启示意义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万晓琼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有着自己的逻辑和特点:从形式特征上说,它是公有制“外加”市场经济;从理论逻辑上说,它是释放国有企业的活力、落实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必然要求;从实践目标上说,它是以改组国有企业的结构和功能为中心,调整国有经济的整体布局和结构,以全面建立包括完备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样一种格局,鲜明地反映了我国在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条件下,自觉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特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启明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李启明一、国有企业所处的地位和存在的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从企业单位数看,国有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不到20%,但资产总额占70%左右,从业人员和销售收入均占60%左右,销售税金占7...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季凯文  
在江西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应牢牢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重组整合、加快国有资产资本化和资本证券化、推动监管方式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和实现国有企业"去行政化"四个重点方向,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并举,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建立健全改革成本筹措分担机制和企业社会责任约束制度,努力打造国有经济升级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罗仲伟  
本文按照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分析方法,试图梳理、总结30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法论和具体策略。中国渐进式改革不仅是一种策略的选择,更是一个战略层面的概念。国有企业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以其内在的规定性、典型性演示证实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方法论.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当然也最为集中地体现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这样一种渐进式改革路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求实  
一、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我国转型期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首先,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看。 1.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成败,搞好国有企业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基础。这个基础不搞好,两个根本性转变就是一句空话。 2.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尽管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近年来有所下降(据统计,1994年国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