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73)
2023(19353)
2022(16353)
2021(15133)
2020(12727)
2019(29006)
2018(28843)
2017(55168)
2016(30205)
2015(34174)
2014(33917)
2013(33693)
2012(30881)
2011(27800)
2010(28119)
2009(26459)
2008(26300)
2007(23815)
2006(21407)
2005(19348)
作者
(86088)
(71673)
(71408)
(67897)
(45648)
(34300)
(32285)
(27915)
(27321)
(25893)
(24357)
(24354)
(22893)
(22792)
(22288)
(21839)
(21162)
(21083)
(20672)
(20645)
(17963)
(17809)
(17391)
(16607)
(16164)
(16157)
(16119)
(16010)
(14520)
(14221)
学科
(123633)
经济(123447)
(109290)
管理(99123)
(90456)
企业(90456)
方法(53670)
(50256)
数学(43600)
数学方法(43143)
(38824)
业经(36636)
中国(33919)
农业(33416)
(29389)
(25877)
财务(25792)
财务管理(25748)
地方(24606)
企业财务(24434)
(22842)
理论(22726)
技术(22082)
(21264)
贸易(21248)
(21163)
(20792)
(20613)
(20209)
银行(20164)
机构
学院(430111)
大学(427412)
(174081)
管理(171681)
经济(170254)
理学(146942)
理学院(145418)
管理学(143245)
管理学院(142433)
研究(139157)
中国(109780)
(91034)
(85260)
科学(82590)
(77425)
(68826)
(67789)
财经(66336)
中心(65397)
业大(64418)
研究所(61479)
(60163)
农业(59342)
北京(57454)
(55399)
师范(54921)
(54069)
经济学(51652)
(50122)
财经大学(48696)
基金
项目(282019)
科学(222482)
研究(212602)
基金(203790)
(175307)
国家(173673)
科学基金(150585)
社会(134651)
社会科(127277)
社会科学(127245)
(110988)
基金项目(107639)
教育(97943)
自然(95502)
自然科(93236)
自然科学(93217)
(91666)
自然科学基金(91598)
编号(88361)
资助(83157)
成果(72876)
(63037)
重点(62388)
课题(60634)
(60003)
(59879)
(55548)
创新(55384)
国家社会(55015)
教育部(54522)
期刊
(202947)
经济(202947)
研究(130720)
中国(91040)
(75759)
(68545)
管理(66149)
学报(63985)
科学(59665)
教育(51861)
农业(50838)
大学(50278)
学学(46933)
(44288)
金融(44288)
技术(39694)
业经(37065)
财经(33231)
经济研究(29718)
(28390)
问题(26979)
(26556)
图书(22834)
技术经济(21923)
(21130)
理论(20657)
现代(20178)
科技(19449)
商业(19046)
世界(18844)
共检索到658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培衢  
在系统考察广东省徐闻县农业基础建设制度变迁的实践基础上,文章揭示了其制度变迁的逻辑核心在于追逐灌溉之利,其内在动力在于农民自发逐利、社区精英协同与地方政府助民成利三股力量的契合;进而,文章指出农民经济自由权利和生产赢利空间的扩大是农业基础建设长效机制形成的根本,有助于形成稳定收益预期的制度安排,将激励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积极性和利用效率,而乡村集体行动制度供给力量则决定着制度变迁的时滞和经济效率。这也正是"徐闻实践"蕴涵的独特理论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马培衢  
本文基于对广东省徐闻县农业基础建设制度变迁的系统考察,揭示出其制度变迁的逻辑核心在于农民自觉追逐灌溉之利,其内在动力在于农民有把握投资获利机会的自主发展权,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农民自发逐利、社区精英协同与地方政府助民成利三股力量的契合。本文进而指出,农民的自主发展权和生产赢利空间的扩大是农业基础建设长效机制形成的根本,它将有助于形成稳定收益预期的制度安排,将激励农民投资于基础建设并提高其利用效率;而乡村的自主治理力量则制约着农村制度变迁的时效性和经济效率。而这也正是本文案例研究所蕴涵的现实借鉴意义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伟章  马培衢  祁春节  
近年来,广东省徐闻县农业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农民收入增长很快,农村社区建设蓬勃发展,这些变化直接与当地政府1998年推行的土地成片调整政策有关。本文认为,徐闻县推行的土地成片调整政策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三点:其一,大危机的客观环境迫使徐闻必须调整土地成片,从而把严重的干旱危机转化为发展契机;其二,土地成片调整政策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条适应性学习路径;其三,在土地成片调整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推行一系列符合激励相容的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良媛  
在对农业经营组织进行定义和归类的基础上 ,分析了广州农业经营组织的数量及其经营规模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分布状况 ,揭示了农业经营组织的产业特性与区域特性 ,并进一步讨论了广州农业经营组织的各种具体形式及其若干组织制度特征。认为农业经营组织的形成既具有其历史路径的依赖性 ,更受组织的产权特征、产业特性、制度结构和广义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转型期 ,各种农业经营组织具有不稳定性 ,但其形成都符合环境相容性的原则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邵传林  韩磊  
基于中国省级层面的数据实证检验市场化制度变迁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市场化制度变迁程度越高的地区,越能发挥出企业家精神,不论是基于企业家精神不同衡量指标的检验或是采用市场化指数的分指数检验,还是其他各种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均具有稳健性;运用面板联立方程克服逆向因果性问题后的研究发现,市场化制度变迁程度每增加1%,企业家创业量将增加2.4%;地区腐败、金融发展、财政分权等外部宏观环境变量均会影响市场化制度变迁对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效果。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平均  李明贤  
不同时期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对其供给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农业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变迁基本轨迹的分析,认为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制度外供给制度以及权力导向的供给决策机制是农业基础设施供给过程中的重要路径依赖,并导致供给的低效率。因此,立足于公共财政制度、市场经济环境和民主集中原则,应打破长期以来的路径依赖,构建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任大鹏  王思思  
本文以公平和效率为视角,对现行农业补贴制度重新审视。认为以农地为载体的补贴对象识别问题、相关制度的缺乏统筹、补贴中的指定销售问题以及程序性公平机制欠缺是实践中暴露的主要问题。而采用"补贴与经营权相一致"的补贴对象识别原则、统筹相关制度、松绑现行政策推行模式等是应对以上问题的良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汤吉军  
从国有企业身上的沉淀成本角度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的理性逻辑,恰恰是政府决策者尊重企业过去发生的沉淀成本的结果。由于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一方面缺乏比较优势和自生能力,产品价值实现受阻;另一方面因国有企业资产专用性,以及企业内部产权结构不合理,生产要素市场缺乏,使国有企业退出市场产生显著的沉淀成本。国有企业显著的沉淀成本这一经济现实影响了政府决策者对证券市场制度供给,从而造成证券市场制度变迁,并提出改进资本市场运行秩序和弱化国有企业退出障碍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东晖  胡继连  武华光  
我国于1992年引进了国际流行的经济自立灌排区农业灌溉管理模式,山东省从1997年开始试点。试点情况表明,SIDD管理模式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完善灌溉投资管理体制、提高灌溉管理效率、促进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提高农户的用水组织化程度、增强其民主参与意识等方面具有明显价值与绩效。从原理上说,SIDD管理模式植根于行为科学的参与式管理理论、多中心管理理论和熟人社会的声誉机制理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SIDD管理模式的价值与功效,本文建议政府应从宣教、指导、服务、监督等方面大力支持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组建和SIDD管理模式的应用,农民用水者协会也应从提高信息透明程度、加强协会内部管理等角...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静  刘瑞  
中国经济波动带有典型的转型期特点,经济体制转型的长期性和渐进性蕴含了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导致这一时期经济波动体现出鲜明的转型期特征:通货紧缩和经济过热交替出现;三次产业结构波幅不一、上游产业过热与下游产业萧条并存;价格传导时滞延长、传导程度减弱、总体价格水平上升有限。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一平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局稳定和经济恢复改善了农民的收支水平和购买力,然而通过市场增收的途径逐渐受到限制,苏南农户的农副业收入仍占主导地位,农家经济并未产生结构性变化。国家期望通过土改提升农业水平支持工业发展与增强国力,但却面临着工业化目标与农村生产基础、对市场供求的控制与农民利益的矛盾。尽管国家严格限定农产品流动,但农民随机应变的市场行为仍有生存空间,市场机制在双方博弈中依然延续并影响着政策实施路径。工业化意图下的农村经济塑造,超出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简约化叙述,也体现了近代以来国家主导型发展中资源配置体制选择的特殊内涵。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国龙  林金忠  
基于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人均农业就业人口生产总值(PEO)、农业单位投资产值(PIO)以及农业单位面积产值(PAO)作为农业转型的衡量指标,使用人均经营耕地面积(PCA)作为农业土地制度变迁的衡量指标,通过静态面板估计和动态面板估计的方法分析农业土地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的变化对人均农业就业人口生产总值和农业单位面积产值的增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对农业单位投资产值影响不显著。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恒洋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大部分属于公共品和准公产品范畴,因此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负有重要职责。近年来,国家在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调整。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对农业和农村支持的领域不断拓展,建设资金的安排上更加强调向困难地区、困难人群倾斜,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十一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夯实农村生...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怀远  
切实加强我国农业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创新体制和机制,重点围绕基本农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物质装备等,切实加强我国的农业基础建设。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武丽  
虽然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但关于制度及其变迁动力的研究,经济社会学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借助于"嵌入性"这一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本文把财政视为制度网络中的一个部分,在财政与经济社会制度的互动中来理解财政演变的轨迹,从财政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出发,本文提出财政制度变迁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假设,以期对中国农村财政的百年变迁提供一种理论解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