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17)
2023(11550)
2022(9307)
2021(8546)
2020(7011)
2019(16132)
2018(15645)
2017(30332)
2016(16294)
2015(18409)
2014(18093)
2013(18119)
2012(17658)
2011(16256)
2010(16422)
2009(15436)
2008(15068)
2007(13628)
2006(12621)
2005(11849)
作者
(48749)
(40794)
(40632)
(39118)
(26435)
(19421)
(18306)
(15933)
(15710)
(14676)
(14500)
(13495)
(13489)
(13409)
(13342)
(12780)
(12233)
(11873)
(11790)
(11542)
(10447)
(10238)
(9957)
(9541)
(9437)
(9231)
(8930)
(8809)
(8393)
(8231)
学科
(89140)
经济(89068)
管理(43469)
(39744)
方法(29868)
(29735)
企业(29735)
数学(26946)
数学方法(26711)
中国(24993)
(20865)
地方(20494)
(17405)
(17055)
贸易(17045)
(16813)
业经(16629)
(16619)
(15272)
农业(13951)
地方经济(13798)
(12968)
银行(12942)
(12594)
(12540)
金融(12539)
环境(12371)
(12361)
(10870)
(10731)
机构
大学(243536)
学院(242158)
(119589)
经济(117478)
研究(98142)
管理(86433)
中国(75656)
理学(72645)
理学院(71774)
管理学(70740)
管理学院(70282)
科学(55647)
(53242)
(52922)
(51042)
研究所(46080)
中心(42327)
(42071)
财经(41206)
经济学(39298)
(37642)
(37157)
经济学院(35077)
(34898)
北京(34627)
农业(33004)
业大(32509)
(31236)
师范(30905)
财经大学(30403)
基金
项目(152421)
科学(120382)
基金(112675)
研究(111306)
(99722)
国家(98941)
科学基金(82745)
社会(74042)
社会科(70306)
社会科学(70290)
基金项目(56628)
(55755)
自然(50937)
自然科(49747)
自然科学(49727)
教育(49698)
自然科学基金(48912)
(48534)
资助(48235)
编号(41941)
成果(36015)
(35682)
(35605)
重点(35156)
国家社会(32331)
中国(31207)
课题(31090)
(30833)
教育部(30353)
发展(29401)
期刊
(140912)
经济(140912)
研究(83809)
中国(51881)
(38965)
(38902)
学报(37640)
科学(35631)
管理(35051)
大学(28513)
(27744)
金融(27744)
学学(26941)
农业(26640)
经济研究(24875)
教育(22881)
财经(22142)
技术(19759)
(19411)
业经(18884)
问题(18243)
(17705)
国际(16452)
世界(16205)
(14689)
技术经济(13594)
统计(12319)
经济问题(11236)
现代(10768)
经济管理(10646)
共检索到392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曾世宏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呈现粗放式特征,并出现逆转现象。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宏观角度看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从微观角度看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不能形成硬预算约束;从中观角度看是收入分配出现严重不公,社会总体消费需求水平层次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完善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各种约束与激励机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璟  沈坤荣  
本文基于经济学文献探讨了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发现,不论从整体还是从区域层面来看,中国的金融发展主要是通过加速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而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及TFP增长率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因此,这种金融发展模式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本文进一步指出,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是造成金融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困难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夏祥谦  周国富  
本文首先通过改进资本存量、劳动收入份额等指标和参数的测算方法,对中国自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资本深化现象在不断加剧,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高投入,相应地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而TFP(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中国经济增长的粗放特征愈益明显。然后,在考察政府在资本深化中所发挥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构建TFP对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制度变迁、技术进步、财政支出结构的演进等因素对TFP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虽然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偏向并不是导致中国资本深化的主要原因,但是政府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仍可以在削弱资本深化的力量...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俞晓晶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沿海较发达地区。因此,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入手,分析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我国1978-2011年的数据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导致1978-1992年以及1993-2011年两个阶段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基于制度创新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比基于渐进改革的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更显著。随着经济系统向更高层次的转变,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在逐渐减弱。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何诚颖  徐向阳  翁媛媛  
资本市场国际化与经济转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资本市场国际化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而资本市场的全球资本配置能力决定了一国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文章在资本国际流动的基础上重新阐述了"不平衡性增长"这一概念。资本市场国际化通过引导资本的合理流动,形成促进经济平衡性增长的资本流动机制。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应该积极借鉴新兴国家的经验并吸取其教训,以货币兑换自由化、取消外汇管制为前提,深化改革、强化监管,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涂舒  周宇  
现代理论研究与经验事实表明,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的转变都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我国长期依赖的资源红利、人口红利与制度红利影响逐渐减弱,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时刻,探寻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源泉及其作用机制就变成一个重要而充满挑战的课题。该文从新型人口红利的视角探寻其作为经济增长新源泉的内涵、动力与作用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冀福俊  焦斌龙  
产业结构和制度变迁都被认为对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所发挥的结构效应非常明显,制度的合理配置和变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起了很大作用。但究竟是结构效应还是制度效应还是二者的合力作用带动经济的增长,不能简单割裂或简单结合。文章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制度分析有机结合,阐述了从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发挥所需要的制度基础,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结构效应进行分析,认为结构效应的发挥是与之紧密联系、相互牵制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同时结构变化又会促进制度变迁,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一种互为机理的反馈系统。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庞英  王伟  孙巍  
尽管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进入规模的扩大和领域的放宽,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日渐突出,面对开放近30年的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显著变化的今天,如何看待FDI对转型期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民族资本还是FDI?本文基于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在对转型期中国民族资本与FDI企业生产效率测度的基础上,具体研究其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民族资本的效率优于FDI,可见,民族资本是推动转型期中国未来经济持续高效增长的主要动力。这就意味着,中国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培育民族资本,使民族资本更好地发挥促进转型期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作用;同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卫斌  陈彬  蒋松荣  
中国过去30多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10余年高速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基础上,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由于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支撑力瓶颈和环境承载力约束,能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亟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能源环境视角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本文运用DEA方法构建一个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以定量地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为0.10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是由当前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价格体系决定的,能源...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璇  宋经纬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赖于市场机制的利益杠杆、调节机能及与此相关的各种保护经济主体合法权利的制度安排。而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关键在于创新,即要通过制度体系的协调、制度内容的调整、制度的改革,以新的高效率的制度代替旧的低效率的制度,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指出制度障碍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症结所在,并据以提出以制度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石磊  
1.中国经济自1991年底进入新一轮增长波动。自上而下的动员、各地的恢复性调整和过去10多年积蓄的增长潜力加速释放,使经济增长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达到经济体系所能承载的峰值。强劲的增长反弹、存量结构调整与增量扩张速度的不对称、投资扩张的乘数效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高度关联,和中央对种种“过热”信号的积极反应,引起经济学界对此次波动作了多角度的判断。我们的问题是:80年代中期以来始终困扰经济稳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通货膨胀都属于增长型膨胀,是否意味着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仍在重复80年代的循环程式?在市场具有充分弹性条件下,最终需求扩张一般不会导致持续的通货膨胀或“过热”,而中国的此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鲁  樊纲  刘鹏  
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的转换,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率(TFP)呈上升趋势,最近10年约在3.6%左右。TFP的来源在发生变化,外源性效率提高的因素在下降,技术进步和内源性效率改善的因素在上升。在要素投入方面,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正在替代劳动力数量简单扩张的作用。目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正在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不良影响,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实证分析发现,行政管理成本的膨胀和消费率的持续下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内在因素。如果能够克服这些负面影响,中国经济在2008—2020年间仍然可能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卫兴华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的转换卫兴华一、中国经济的落后与跨越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中国曾经有过处于领先地位的辉煌历史。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特别是纺织、造船、制瓷、造纸、印刷、火药和火器、建筑等行业的成就,都曾为世界各国望尘莫及。中国有过灿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华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型,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选择和具体措施。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文东  杨美寅  
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障碍和对策李文东,杨美寅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十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内集约型转变。同时从略上对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铸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