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70)
2023(10188)
2022(8041)
2021(7338)
2020(5802)
2019(13464)
2018(12764)
2017(24756)
2016(12670)
2015(14292)
2014(13724)
2013(14023)
2012(13354)
2011(12352)
2010(12114)
2009(11334)
2008(10725)
2007(9347)
2006(8654)
2005(8106)
作者
(35685)
(30160)
(30038)
(28993)
(19275)
(14255)
(13497)
(11629)
(11422)
(10797)
(10475)
(9779)
(9720)
(9708)
(9576)
(9435)
(8879)
(8634)
(8542)
(7897)
(7603)
(7142)
(7027)
(6990)
(6920)
(6815)
(6381)
(5962)
(5939)
(5922)
学科
(83969)
经济(83911)
管理(31633)
方法(29514)
(28222)
数学(27351)
数学方法(27250)
中国(22025)
(19976)
企业(19976)
地方(18954)
(18117)
贸易(18109)
(17686)
(16158)
(14149)
业经(14013)
地方经济(13295)
(12742)
(12559)
环境(11352)
(11205)
农业(11037)
(10487)
金融(10486)
(9950)
银行(9939)
(9722)
产业(9636)
(9587)
机构
大学(193576)
学院(190618)
(105476)
经济(104079)
研究(74857)
管理(68867)
理学(59259)
理学院(58543)
中国(58203)
管理学(57849)
管理学院(57488)
(44581)
(40442)
科学(39309)
经济学(37384)
(36505)
财经(36000)
经济学院(33754)
(33149)
研究所(32945)
中心(31901)
财经大学(26983)
(26951)
(26462)
北京(26077)
(25576)
(23617)
师范(23460)
科学院(23022)
业大(22135)
基金
项目(124496)
科学(101210)
基金(96859)
研究(90865)
(84410)
国家(83872)
科学基金(72319)
社会(66055)
社会科(63166)
社会科学(63154)
基金项目(50095)
(42983)
自然(42862)
自然科(41973)
自然科学(41963)
自然科学基金(41258)
资助(39750)
教育(39586)
(36988)
编号(32010)
国家社会(30552)
(30000)
(28487)
重点(28026)
中国(27826)
教育部(26581)
成果(25435)
人文(25422)
(25184)
发展(24245)
期刊
(116768)
经济(116768)
研究(67314)
中国(37013)
(32286)
管理(26968)
科学(25737)
学报(25293)
(23010)
经济研究(22339)
大学(20217)
财经(19723)
(19311)
金融(19311)
学学(19279)
(17305)
(16889)
问题(16110)
农业(15926)
国际(14828)
技术(14507)
业经(14216)
世界(14084)
技术经济(11604)
统计(11190)
教育(10785)
(9468)
(9394)
经济问题(9364)
现代(8535)
共检索到2988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彦云  王康  邢炜  
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市1979—2012年的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转型期中国省际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形成机制,得出结论如下:经济波动在淘汰本地区低效率投资项目和企业、优化投资结构、从而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直接效应的基础上,因受中国地区间激烈竞争和产业同构的影响,会吸引邻近地区的优质资源,对这些地区的投资结构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从动态视角的检验发现,相比于短期,两种效应在长期的作用更大。本文关于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对于解释中国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机理,以及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快国内市场一体化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彦云  王康  邢炜  
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市1979—2012年的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转型期中国省际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形成机制,得出结论如下:经济波动在淘汰本地区低效率投资项目和企业、优化投资结构、从而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直接效应的基础上,因受中国地区间激烈竞争和产业同构的影响,会吸引邻近地区的优质资源,对这些地区的投资结构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从动态视角的检验发现,相比于短期,两种效应在长期的作用更大。本文关于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对于解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段莉芝  李玉双  
文章构建了一个采用时变引力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自滞后模型(SLX),探讨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地资源错配能够减缓邻近地区的经济波动,即土地资源错配会对经济波动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密度边际波动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三类不同等级城市间,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尽相同:在自上而下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并不是每类高等级城市都对低等级城市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在自下而上的空间溢出效应中,每类低等级城市都对高等级城市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等级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则并不显著。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磊  
本文基于1981—2002年的季度数据,考察了在经济转轨的不同阶段我国信贷波动的特征,并通过时差相关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总体上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基本同步,信贷扩张和收缩是产生经济周期波动的显著影响因素,但这种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下降,同时,信贷波动的内生性开始显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董冠鹏  郭腾云  马静  
区域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1978-2007年中国省级区域横截面和面板2种数据格式,运用相应的计量模型对我国区域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①我国区域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在时间—空间2个维度上均显著,但随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呈逐渐减小趋势;②金融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有利于减小经济波动对增长的负作用,各地区金融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造成了波动—增长关系的地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强度上;③控制经济波动的内生性后,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有被放大的倾向,考虑经济波动内生性时,中国经济波动程度提高1%,会导致经济增长率降低0.125%。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纪明  刘志彪  
本文从动态的角度构建了需求结构合理化和需求结构高级化两个指标测度需求结构演进,并运用中国31个地区1998-2011年平衡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需求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及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需求结构合理化水平和需求结构高级化水平的适度降低均能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而需求结构合理化和需求结构高级化的推进能够有效地抑制经济波动。现实条件下,为了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政府应充分考虑需求结构合理化和需求结构高级化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机制的异同,在努力创造需求结构高级化经济环境的同时,应更多地考虑需求结构合理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俞晓晶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沿海较发达地区。因此,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入手,分析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我国1978-2011年的数据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导致1978-1992年以及1993-2011年两个阶段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基于制度创新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比基于渐进改革的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更显著。随着经济系统向更高层次的转变,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在逐渐减弱。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高远东  宫梦瑶  
关于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既有研究均未得出一致结论,至于出口贸易作用于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区域特征则更未有研究。为此,文章以Feder (1982)的两部门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出口内生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出口贸易对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表明:(1)出口对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而不是自身的相对要素生产率;(2)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具有显著的动态性和区域性,在转型初期,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显著; 1992年进入转型加速期后,中国沿海和内陆区域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均显著发挥,其中,沿海地区的技术外溢效应更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鞍钢  刘生龙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验证交通运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溢出效应。通过一个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交通运输正外部性的存在。并收集中国1985—2006年28个省份的数据,运用较为前沿的空间经济计量手段对这一正外部性进行验证。通过建立一个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笔者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这一模型进行了估计。根据理论模型和实证结果,本文的结论:①交通运输的正外部性的确存在;②从1985—2006年我国交通运输投资所带来的GDP增加平均每年为248亿元,而其中的196亿元来自交通运输投资的直接贡献,另外,52亿元则来自交通运输的外部溢出效应;③交通运输投资的直接贡献与外部溢出效应之和对经济增长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秋灵  张小勇  
文章从金融市场波动这一内在属性出发,利用2003年1月至2012年9月的月度数据,采用PCA-GARCH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金融市场协同波动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信贷市场波动对实际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同业拆借市场、汇率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波动则分别对实际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2)同业拆借市场、汇率市场、股票市场、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协同波动对实际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且正效应表现的更为强烈。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金全  王大勇  
增长性和波动性是增长型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如果增长水平与波动程度之间负相关,则降低经济波动程度有助于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如果波动性对于增长水平存在"溢出效应",则适度经济波动将促进经济增长。实证检验表明,增长性与波动性之间的关联依赖于经济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因此应该继续保持积极经济政策的顺周期方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卢二坡  曾五一  
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间的关系是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前沿和方向,二者的关系如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首次在经济增长收敛回归框架下,使用跨地区面板数据,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转型期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的影响,以及由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些制度环境的改变可能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波动对增长的影响具有非线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减轻波动对增长的负面影响,各地区波动对增长的影响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同而具有异质性。文章最后还对经验研究的结果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明  
本文借鉴Lucas(1987)、Alvarez和Jermann(2004)的研究模型,将非平稳的消费序列分解为周期波动成分和增长趋势成分,估算中国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总福利成本和边际福利成本,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经济波动还是经济增长,边际福利成本均为总福利成本的两倍左右;中国经济波动与增长的福利成本在1952~2010年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1952~1990年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显著大于1991~2010年,而后一阶段经济增长的福利成本则远远大于前一阶段。宏观调控应增强中国经济的稳定性,着重防范内外部因素对经济增长趋势的不确定冲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涂巍  王治国  邹恒甫  
本文使用1978—2013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从总需求、产业、生产力、就业与工资、价格水平、货币与利息6个方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的规律。不同于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发现中国经济波动具有明显的"转型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周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0年和1991—2013年。前一阶段,主要是供给面因素造成经济波动,且波动率较大。后一阶段,经济波动表现为需求驱动型,波动幅度明显减弱。二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之和的比值具有明显的反周期特征。这反映了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空间上频繁迁移的特点,即宏观经济景气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反之,则迁移回农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