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58)
2023(7399)
2022(5738)
2021(5283)
2020(4397)
2019(9961)
2018(9609)
2017(18329)
2016(9489)
2015(10913)
2014(10364)
2013(10513)
2012(9787)
2011(9104)
2010(8584)
2009(7617)
2008(7373)
2007(6174)
2006(5402)
2005(4955)
作者
(27038)
(22742)
(22722)
(21844)
(14191)
(10736)
(10225)
(8925)
(8663)
(7968)
(7694)
(7518)
(7307)
(7293)
(7090)
(7077)
(6880)
(6477)
(6438)
(6239)
(5664)
(5488)
(5423)
(5282)
(5171)
(5072)
(4928)
(4580)
(4553)
(4543)
学科
(45193)
经济(45158)
管理(24097)
(21835)
方法(20114)
数学(18910)
数学方法(18816)
中国(14865)
(14696)
企业(14696)
(12496)
贸易(12490)
(12273)
(11630)
环境(9652)
(8826)
业经(8667)
(8317)
农业(7737)
(7152)
(6894)
银行(6885)
(6781)
关系(6388)
(6361)
金融(6361)
(6360)
(6317)
(6221)
产业(6138)
机构
大学(138487)
学院(136633)
(70155)
经济(69344)
研究(55618)
管理(50053)
中国(44060)
理学(43481)
理学院(42993)
管理学(42427)
管理学院(42196)
科学(31902)
(29627)
(28335)
(27985)
研究所(25909)
经济学(24005)
中心(23973)
(23713)
财经(23398)
(21712)
经济学院(21668)
(20146)
业大(19255)
北京(19137)
农业(18821)
科学院(17974)
财经大学(17674)
(17311)
(16889)
基金
项目(96505)
科学(77919)
基金(75224)
研究(67946)
(67646)
国家(67226)
科学基金(56870)
社会(47704)
社会科(45529)
社会科学(45521)
基金项目(38870)
自然(35731)
自然科(34989)
自然科学(34983)
自然科学基金(34397)
(32830)
资助(30542)
教育(29488)
(29427)
编号(23959)
(23249)
中国(22660)
重点(22414)
国家社会(22272)
(21865)
教育部(19992)
(19873)
科研(18928)
创新(18915)
人文(18406)
期刊
(71980)
经济(71980)
研究(43950)
中国(24941)
学报(22198)
科学(22107)
(20740)
(18841)
管理(18516)
大学(16944)
学学(16252)
经济研究(14897)
农业(14772)
(12022)
金融(12022)
财经(11716)
(10296)
(10150)
业经(9964)
世界(9867)
(9824)
技术(9449)
问题(9257)
国际(9028)
教育(8125)
资源(7360)
技术经济(7033)
统计(6744)
商业(6530)
(5745)
共检索到202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强  王晓文  伍世代  李婷婷  徐玲琳  
论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就近30 a来我国物质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费与CO2排放变动关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物质生产部门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CO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②物质生产部门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均衡度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呈现"低水平不平衡—平衡—较高水平不平衡"的变化规律;③物质生产部门能源消费-GDP脱钩弹性系数分布情况与物质生产部门CO2排放-GDP脱钩弹性系数分布情况相似,均表明目前我国物质生产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度趋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经济产出量逐渐提高,但我国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产出与能源消费的弱脱钩关系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强脱钩关系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最后,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辉  董晔  
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CO2增加的约束问题。文章估算出中国1978~2008年存在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是高能耗和高投入,其代价是CO2的高排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低意味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CO2作为环境成本的代理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武元  姚烺亭  
首先对中国1994—2017年不同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CO_2排放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各行业CO_2排放的变化量分解为5个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是促进各行业CO_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耗强度则是抑制行业CO_2排放的主要因素,能耗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在不同行业中对CO_2排放的作用机制不同。总体而言,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的局面,但是对各行业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还比较有限。最后,分别就各行业的碳减排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武元  姚烺亭  
首先对中国1994—2017年不同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CO_2排放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各行业CO_2排放的变化量分解为5个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是促进各行业CO_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耗强度则是抑制行业CO_2排放的主要因素,能耗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在不同行业中对CO_2排放的作用机制不同。总体而言,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的局面,但是对各行业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还比较有限。最后,分别就各行业的碳减排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博峰  
基于中国0.1°CO2排放网格数据分析研究,全局Moran指数为0.27(P<0.01),说明在空间上中国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性。局部Moran指数结果表明,以重点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其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效应。中国CO2排放在空间上受热点城市影响而形成空间集聚格局,一些重点城市直接决定着我国CO2排放空间格局。因此在城市尺度上分析我国CO2排放特征非常重要。在349个城市层面上分析得到城市CO2排放和人口、经济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人口和经济活动强度是影响我国城市CO2排放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了CO2排放EKC曲线的统计显著性,U型拐点出现在一个较高的经济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韶华  范德成  
制造业节能减排是黑龙江省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基于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论文建立了制造业单位产值CO_2排放的分解模型,并以2005年为基年,对2006—2014年黑龙江省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单位产值CO_2排放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制造业单位产值CO_2排放量呈下降趋势;燃料结构和燃料效率均促进了单位产值CO_2排放的下降;燃料效率对降低制造业单位产值CO_2排放的影响较大,但碳排放的进一步降低需要燃料效率和燃料结构的共同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韶华  范德成  
制造业节能减排是黑龙江省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基于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论文建立了制造业单位产值CO_2排放的分解模型,并以2005年为基年,对2006—2014年黑龙江省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单位产值CO_2排放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制造业单位产值CO_2排放量呈下降趋势;燃料结构和燃料效率均促进了单位产值CO_2排放的下降;燃料效率对降低制造业单位产值CO_2排放的影响较大,但碳排放的进一步降低需要燃料效率和燃料结构的共同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少剑  刘艳艳  方创琳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CO2排放是影响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多学科视角,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梳理了CO2排放的估算方法、排放强度、排放绩效、排放影响因素和未来排放模拟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结果表明,CO2排放研究发展迅速并且成果丰富,CO2排放是不同因素众多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多学科融合框架下地理与空间因素重视不足,研究尺度以全球化、国际化为主,多尺度研究逐步凸显并开始关注尺度效应,但省级、城市尺度的面板研究仍匮乏;面板数据逐步受到关注,动态分析对比评价仍待完善。未来研究在变量选取上应更加全面细化,尝试多尺度综合分析,逐步凸显城市碳排放研究,需更加关注理论结合本地化实践,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掌握差异化趋势研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宁亚东  张永红  丁涛  蔡靖雍  
近年来,中国CO2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有效地抑制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研究中国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本文计算了中国1980-2010年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法分析研究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特征,探讨影响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经济的规模效应是影响中国产业部门CO2排放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能源消费强度,CO2的减排效果远远高于降低第一、三产业,结构因素的减排效果要高于效率因素;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因素(富裕度)是民生部门CO...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熊永兰  张志强  曲建升  李燕  曾静静  王勤花  
利用IPCC的参考方法测算并比较分析了2005—200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CO2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综合能源排放系数等重要指标,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利用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将各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不同的CO2排放类型。研究结果表明,省域间各指标差异较大,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也不尽相同。省域减排的政策、途径和措施须充分考虑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等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杨涛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家庭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不断增长。本文以1991年-2010年为样本期,对城乡家庭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城镇和农村户均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以及总量变化,都呈现出以1998年为拐点的先下降后上升特征。原因在于1998年之前,直接能源消费强度下降与家庭规模缩小的节能减排效应大于消费水平提高的增能增排效应,而1998年之后,后者超过了前者。城镇和农村家庭直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促使户均直接能源消费CO2排放增加,原因在于电力的CO2排放不断增加。城镇的户均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一直高于农村,但差距正在缩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梅雪英  史利江  张卫国  俞立中  杨龙元  
草坪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量化其在城市碳平衡中的作用,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上海结缕草草坪CO2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日变化表现为昼高夜低的特点,最大排放通量一般出现在正午前后,最小在清晨,最大日较差为1 187.7mg/(m2.h)(7月1日),最小89.2mg/(m2.h)(1月3日)。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型,夏季7月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1月最小,与温度的季节变化一致。观测期间年平均CO2排放通量为619.4mg/(m2.h)。对上海城市结缕草草坪观测期间,温度是CO2排放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成果不仅可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雪菲  杨华龙  邢玉伟  
近年来中国国际贸易海运量持续增长,海运CO_2排放量显著增加,海运业碳减排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01—2016年的中国海运量数据,运用IPCC清单中"自下向上"的方法,按照实际货物运输类别将海运细分成液体散货运输、干散货运输、集装箱运输三种方式,分别按船型核算以中国为始发地或目的地的国际贸易海运产生的CO_2排放,并对CO_2排放总量进行时序特征分析;应用LMDI模型对中国国际贸易海运CO_2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2001—2016年间,中国国际贸易海运CO_2排放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2)人均GDP和人口始终是加剧CO_2排放的因素,其中人均GDP是CO_2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反映出中国国际贸易海运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3)能源强度因素抑制了海运CO_2排放增加,成为海运业未来强有力的碳减排驱动因素;降低海运强度有助于降低CO_2排放;(4)基于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在没有出台新的针对性政策的情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国际贸易海运CO_2将会保持增长。研究结果可对中国制定海运领域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何小钢  张耀辉  
本文利用拓展的"污染排放需求-供给"模型,选取中国工业36个行业2000~2009年面板数据,从行业特征、环境规制的角度考察了工业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并评价了各因素的影响效应与强度。主要结论是:第一,能源使用、物质资本密度以及外资比重都与行业CO2排放成正相关;第二,企业平均规模、人力资本密度、全要素生产率与行业CO2排放负相关;第三,研发虽然与CO2排放负相关,但不显著,中国工业研发投资未能显著减少排放,需要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投资效率;第四,环境规制对行业CO2排放并未产生显著影响。据此,我们提出了推动节能减排政策实施与提高企业行动响应的治理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敏  胡静  戴洁  李立峰  
碳排放核算是低碳经济研究中重要的基础性研究。该研究以中国经济发达且面临低碳转型的上海市为例,探讨利用能源平衡表核算CO2排放的方法及排放部门特征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与能源平衡表部门分类不一致的交通领域和建筑领域,研究了其排放核算方法和特征分析。研究表明,电力作为一种二次能源,生产地与消费地可能不在同一地区,其CO2排放核算对终端部门排放特征影响很大,此外,交通领域和建筑领域的CO2排放作为快速增长的排放源,CO2排放核算对两个部门的排放特征分析和低碳发展路线制定至关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