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66)
- 2023(18132)
- 2022(15486)
- 2021(14544)
- 2020(12113)
- 2019(28114)
- 2018(27539)
- 2017(53165)
- 2016(28626)
- 2015(32086)
- 2014(31651)
- 2013(31408)
- 2012(28995)
- 2011(26192)
- 2010(25810)
- 2009(23739)
- 2008(23103)
- 2007(19539)
- 2006(17035)
- 2005(14914)
- 学科
- 济(121314)
- 经济(121182)
- 管理(79812)
- 业(75192)
- 企(61826)
- 企业(61826)
- 方法(57180)
- 数学(50455)
- 数学方法(49811)
- 中国(33884)
- 农(30840)
- 财(28795)
- 学(26244)
- 业经(25737)
- 地方(23873)
- 贸(22651)
- 贸易(22641)
- 易(21979)
- 制(20917)
- 农业(20587)
- 理论(18574)
- 环境(18309)
- 和(17876)
- 务(17874)
- 财务(17803)
- 财务管理(17763)
- 融(17255)
- 金融(17252)
- 技术(17159)
- 银(17153)
- 机构
- 大学(410681)
- 学院(405582)
- 济(167949)
- 经济(164633)
- 管理(160138)
- 研究(140097)
- 理学(139969)
- 理学院(138368)
- 管理学(135819)
- 管理学院(135093)
- 中国(103730)
- 京(87683)
- 科学(86410)
- 财(74303)
- 所(69284)
- 农(64450)
- 研究所(63784)
- 中心(62192)
- 财经(61009)
- 业大(60231)
- 江(56768)
- 经(55840)
- 北京(55135)
- 范(54268)
- 师范(53730)
- 经济学(52353)
- 院(51529)
- 农业(50601)
- 经济学院(47322)
- 财经大学(45807)
- 基金
- 项目(285291)
- 科学(226102)
- 基金(210539)
- 研究(205641)
- 家(184603)
- 国家(183183)
- 科学基金(157681)
- 社会(132018)
- 社会科(125252)
- 社会科学(125218)
- 基金项目(111195)
- 省(107756)
- 自然(103076)
- 自然科(100789)
- 自然科学(100763)
- 自然科学基金(98957)
- 教育(94382)
- 划(92555)
- 资助(87260)
- 编号(81273)
- 成果(65411)
- 重点(64307)
- 部(63980)
- 发(60303)
- 创(58714)
- 课题(56237)
- 国家社会(55509)
- 教育部(55033)
- 创新(54942)
- 科研(54794)
- 期刊
- 济(173675)
- 经济(173675)
- 研究(119321)
- 中国(71861)
- 学报(65133)
- 科学(61248)
- 管理(57453)
- 农(56958)
- 财(54578)
- 大学(49723)
- 学学(46883)
- 教育(41332)
- 农业(39667)
- 技术(34277)
- 融(32614)
- 金融(32614)
- 财经(29660)
- 经济研究(29270)
- 业经(26906)
- 经(25442)
- 问题(24185)
- 业(21241)
- 图书(19480)
- 统计(19317)
- 技术经济(19308)
- 版(18819)
- 贸(18764)
- 科技(18723)
- 资源(18699)
- 理论(18233)
共检索到580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金龙 陈雯
城市用地结构演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是已往学者主要关注于单体城市的研究,而对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区或城镇密集地区的研究尚显不足。为此,通过构造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动力分析框架,并基于2000、2005和2010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城市用地结构数据,对中国经济转型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长三角51个样本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演进,长三角城市正经历着以居住与工业用地增长为主导的空间重构;发达地区(或高级城市)凭借先发优势,其城市用地变化动态度逐渐减小,结构趋于成熟稳定;而相对落后地区(或低级城市)由于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其用地结构调整规律也较发达地区滞后。总体上,长三角地区城市用地结构总体变动趋于均等化,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热点区"逐渐由发达地区大城市转向相对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通过对城市用地结构演变规律分析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复杂巨系统中,全球化与城市化共同驱动下的市场、政府和居民的行为共同促进了城市用地结构演变。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冯云廷 张永芳
城市群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分形理论的位序规模法则和异速生长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演化规律及异速增长速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体系齐夫维数接近1,城市体系较为健全,各规模等级城市数量比例较为合理。同时,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异速生长系数与城市规模呈现明确反向变化关系。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异速生长系数分别为0.41、0.98、3.59、8.19和16.7,即城市越大,越应该向高层发展,异速生长系数b值应该越小。应根据异速生长系数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土地供应,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科学引导人口集聚,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全方位提升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小影 杨山 尹上岗 徐晗泽宇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重构着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的空间格局,对其空间特征及驱动机理进行研究能够为区域形成科学、有序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提供支撑。长三角是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最剧烈的地区之一,使用长三角地区40年不透水面数据对41个地级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伴随城镇化快速推进,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的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空间不均衡性逐渐凸显,高扩展强度区演化具有空间交替性,并逐渐在长江沿线城市和浙江沿海城市集聚,形成"Z"字型空间格局;(2)沪宁合杭甬发展带等城市扩展强度相较于全域具有更为剧烈的变动过程,核心城市的集聚规模效应明显,并具有路径依赖特征;(3)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的邻域关系来看,具有较强的时空凝聚性并以正向协同增长为主,其中大多数城市处于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4)人口、经济、行政等因素共同作用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变化,不同时期的主导驱动因素在不断变化,呈现由经济总量向经济质量、经济活动向政府供给政策的转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新飞 陈珊珊 李腾
本文论证表明现有测算跨地区边界效应的文献关于市场一体化的前提假设可能不成立,且实证分析中还存在数据的加总偏误和样本选择偏误等问题。本文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长三角15个城市224个市场37种农产品的161个周度价格及成本数据,在一价定律的框架内重新考虑地区间市场分割情况,运用断点回归方法对省际边界和价格差异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价差变动来源于成本差异和利润差异的变动,跨边界市场分割程度更大;(2)控制了当地市场供给和需求特征后,长三角地区省际边界效应显著存在,上海-江苏、上海-浙江和江苏-浙江的边界效应分别为42%、45%和32.4%;(3)由于跨边界农产品零售市场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程开明
在自组织与他组织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区域内不同规模城市逐步形成具有等级分布特征的城市体系,不同层级城市的功能等级、辐射范围及经济联系存在明显差异。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显示,上海作为区域首位城市,城市流强度突出,经济辐射范围较广,与周边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联系强度。熟悉城市体系的分布特征及功能联系,对于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无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杜建军 刘学华 张军伟
改革开放后,在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同城化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中各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不断的逐渐演变。本文首先考察了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变并分析了其演变的动力机制;然后运用空间偏离—份额模型方法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具有产业结构效应;大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了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大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了空间区位效应。因此,长三角城市群应进一步推动同城化的深化,以此推动要素的自由流动,城市群内部依据要素禀赋发展产业分工,实现多赢。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产业结构 时空演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艳茹 谷人旭
依据全国经济普查企业名录数据,构建长三角地区企业总部—分支机构联系的有向加权城市网络,据此分析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变,从中心性—控制力角度看城市网络节点的功能及其重要性。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内部城市联系逐年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立直接联系,但城市间联系呈非对称化趋势;(2)城市网络结构由单核心趋向多核心,城市网络层级结构渐趋显现:初步形成"上海—其他城市"的单层结构至"上海—省会/副省级城市—其他城市"的三层结构,但多数城市联系未突破省级行政区界限;(3)长三角地区中心性和控制力呈不同的空间特征:各城市之间的资源集聚与扩散差异较小,但对资源的控制力则呈显著的极化特点,中心性与控制力总体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也存在着苏州、宁波等二者关系非匹配的"高中心性—低控制力"型城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潘辉 郎永峰
本文从三类外部性的视角阐述了城市集聚与外部性的相互作用机制,采用长三角城市圈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此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类外部性对城市集聚作用机制显著存在。此外,固定资产投资与非公经济发展对城市集聚影响作用显著。最后,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地方政府应制定出有利于城市集聚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政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金露露 王子晨
文章根据绿色创新的动因,将绿色创新分为技术推动型、市场拉动型和环境规制型。分别分析区域一体化对不同类型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一体化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绿色创新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据此作出区域一体化能促进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假设。随后利用2009-2017年长三角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区域一体化是否能促进城市绿色创新水平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显示,长三角26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但是作用不明显,说明长三角城市间还需要加强沟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畅通要素流通渠道,通过最大化区域一体化效应,促进城市绿色新水平的提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响 严广乐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例,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结构属性和网络微观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关联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内部各城市间联系不均衡性特征明显,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网络分析进一步提出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皓 黄健元 贺斌
基于环境响应的视角,本文分别测算差别环境响应下长三角16个城市2005—2014年的工业用地效率值,并采用Malmquist(简写为ML)指数分析法对不同模式下的工业用地生产效率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企业作为工业用地的使用者,对不同环境约束做出的响应会对工业用地效率产生影响,且事前响应模式下的工业用地效率值低于事后响应模式的工业用地效率值;事前响应模式下的ML指数值高于事后响应模式下的ML指数值。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事前响应模式测算能真实地反映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用地效率的变化。
关键词:
环境响应 长三角城市群 工业用地效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皓 黄健元 贺斌
基于环境响应的视角,本文分别测算差别环境响应下长三角16个城市2005—2014年的工业用地效率值,并采用Malmquist(简写为ML)指数分析法对不同模式下的工业用地生产效率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企业作为工业用地的使用者,对不同环境约束做出的响应会对工业用地效率产生影响,且事前响应模式下的工业用地效率值低于事后响应模式的工业用地效率值;事前响应模式下的ML指数值高于事后响应模式下的ML指数值。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事前响应模式测算能真实地反映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用地效率的变化。
关键词:
环境响应 长三角城市群 工业用地效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陶德凯 唐凯旋 罗吉
环境约束条件下建设用地效率成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空间发展研究的焦点。文章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与全局参比法测度各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动态分析长三角区域整体及各城市的建设用地效率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SBM-Undesirable模型与全局参比法相结合可以解决Malmquist指数时空特征定性评价的局限性;(2)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呈提升态势,但变化趋势呈U字形的演化特征;(3)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空间格局演化较为剧烈,低效率区域呈现“面状—零星点状”发展,高效率区域呈现“零星点状—反K字形网络状”发展;(4)根据非有效城市的投入产出冗余程度可进行相应比重调整,推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最后,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提升优化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浩 姚星垣
本文运用了比较先进的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作了详细、全面、客观的分析。针对城市金融辐射力提出了合理的指标体系,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长三角城市接受上海辐射的程度,首次将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用来度量各中心城市接轨上海的能力以及各自的金融影响力.并计算出了它们的辐射半径。
关键词:
长三角 金融辐射 经济地理 辐射半径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晏清 贺超飞 郭焕修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之下,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否有利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碳达峰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碳达峰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5—2019年的二氧化碳核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碳达峰预测。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二氧化碳排放聚集效应明显。总体而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素市场一体化、外商直接投资、公共财政收入和科技支出显著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碳达峰。如果充分考虑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地区将提前7年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就如何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上述地区尽早实现碳达峰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城市边界效应的“一价定律悖论”:来自长三角的证据
数字贸易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实证研究——基于长三角样本的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空间相关性研究——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实证
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机理及其空间交互效应研究
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的实证分析
高速铁路知识溢出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长三角金融发展影响城市群空间经济演变的时空异质性分析——基于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双重维度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