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47)
- 2023(18310)
- 2022(15652)
- 2021(14808)
- 2020(12350)
- 2019(28868)
- 2018(28220)
- 2017(54618)
- 2016(29440)
- 2015(33366)
- 2014(33092)
- 2013(32635)
- 2012(29872)
- 2011(26879)
- 2010(26855)
- 2009(24772)
- 2008(23984)
- 2007(20482)
- 2006(18000)
- 2005(15793)
- 学科
- 济(124252)
- 经济(124113)
- 管理(83457)
- 业(78334)
- 企(64176)
- 企业(64176)
- 方法(58908)
- 数学(52271)
- 数学方法(51449)
- 中国(34757)
- 农(32092)
- 财(29638)
- 业经(26015)
- 学(25524)
- 地方(23661)
- 贸(23290)
- 贸易(23279)
- 易(22618)
- 农业(21363)
- 制(21285)
- 理论(19748)
- 环境(18516)
- 务(18460)
- 财务(18370)
- 财务管理(18326)
- 和(18043)
- 技术(17870)
- 银(17703)
- 银行(17668)
- 企业财务(17350)
- 机构
- 大学(417420)
- 学院(415843)
- 济(170023)
- 经济(166476)
- 管理(165256)
- 理学(143677)
- 理学院(142065)
- 管理学(139211)
- 研究(138957)
- 管理学院(138470)
- 中国(105266)
- 京(89561)
- 科学(85343)
- 财(76003)
- 所(68474)
- 农(64024)
- 中心(63485)
- 研究所(62388)
- 财经(61955)
- 业大(60868)
- 江(58874)
- 北京(56783)
- 经(56566)
- 范(55120)
- 师范(54652)
- 经济学(52213)
- 院(51115)
- 农业(50068)
- 州(47774)
- 经济学院(47167)
- 基金
- 项目(287404)
- 科学(227514)
- 基金(210638)
- 研究(208765)
- 家(183714)
- 国家(182270)
- 科学基金(157674)
- 社会(133036)
- 社会科(126227)
- 社会科学(126194)
- 基金项目(111032)
- 省(109738)
- 自然(103152)
- 自然科(100857)
- 自然科学(100835)
- 自然科学基金(98989)
- 教育(96857)
- 划(93355)
- 资助(88127)
- 编号(84298)
- 成果(67508)
- 重点(64110)
- 部(63911)
- 发(60437)
- 创(59288)
- 课题(58070)
- 国家社会(55404)
- 创新(55348)
- 教育部(55235)
- 科研(54797)
- 期刊
- 济(178323)
- 经济(178323)
- 研究(121778)
- 中国(77284)
- 学报(63305)
- 科学(59705)
- 管理(59575)
- 农(57562)
- 财(56768)
- 大学(48744)
- 学学(45673)
- 教育(45278)
- 农业(39996)
- 技术(37146)
- 融(34121)
- 金融(34121)
- 财经(29817)
- 经济研究(29666)
- 业经(28629)
- 经(25524)
- 问题(24606)
- 统计(21450)
- 业(21170)
- 图书(20998)
- 技术经济(20126)
- 策(19292)
- 贸(19280)
- 理论(19060)
- 资源(18904)
- 科技(18815)
共检索到601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论文分析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制度转型如何影响中国城市的空间扩张过程,并基于1998年、2002年、2004年和2006年中国地级市建成区数据对Muth-Mill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人口城市化、交通改善、服务业发展是中国城市空间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分年度的回归表明,近年工业化对城市空间规模的影响不显著;受国家对土地空间规制的影响,城市对农村的相对效用未能影响城市的空间变化。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城市扩张 土地 工业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颜
基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社会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对中国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扩张是一个动态过程,且呈典型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传统市场因素对城市空间扩张的驱动作用明显,由于中国独特的财政制度和土地管理体制,土地财政成为推动城市空间扩张的显著因素。因此,地方政府应不断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加快土地财政转型,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同时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力度,在区域层面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城市扩张 动态 空间计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刚 王猛
文章利用1999~2011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市级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法,检验了土地财政对中国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财政对城市空间扩张存在倒U型的动态影响,就现阶段而言,土地财政带来了明显的城市扩张效应,但长期来看,将以损害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为代价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和时序差异,土地财政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城市空间扩张,但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随着土地财政规模的增加,2004以后土地财政的城市空间扩张效应更加显著,同时,还发现土地财政与城市空间扩张之间存在非对称的正向互动关联。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城市空间扩张 系统GMM估计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汪浩瀚
在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居民消费的宏观制度环境和微观选择行为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变迁。文章在制度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基于居民消费行为的分析框架,分别建立了城镇与农村居民宏观消费与储蓄模型,并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消费 储蓄 城乡二元经济 协整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谭锐
本文建立了一个关于住房投资性需求和城市规模的空间均衡模型,用以解释中国大中城市房价不断攀升的同时伴随着城市规模持续扩大的事实。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投资性需求不断扩大时,城市的房价上涨、人口和地理规模扩张。与此同时,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工资、总产出的水平也会上升。这一结果的内在机制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一方面推高了房价,增强了城市的拥挤效应;另一方面使得城市政府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收入,这些收入大部分转化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城市设施的改善降低了通勤成本,从而抑制了拥挤效应。只要城市集聚经济不变,那么拥挤效应的相对减弱就使得城市净集聚经济增加,从而城市扩张。
关键词:
住房投资性需求 城市规模 城市经济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治国
本文通过改进的方法估算了我国资本存量,改革开放以来的资本存量已经翻了不止两番,积累极为迅速。随着中国经济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型,我国资本存量调整的动机也转向需求一方,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需求导向的资本存量调整机制和投资行为已经在中国的转型经济中基本形成,产出水平与资本成本均为资本调整与投资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孟禹 张可云
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本文构建了新的城市规模综合度量方法,界定了城市扩张,并建立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利用中国1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城市扩张的空间竞争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城市扩张在空间上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竞争行为;第二,中国城市扩张的空间竞争存在"竞争向上"现象,且规模小的城市会对空间释放更强的竞争信号;第三,城市群对城市扩张的空间竞争有一定抑制作用;第四,省会及以上城市间的空间竞争强度与其他普通城市间的竞争强度无显著差异。本文研究结果对完善城市扩张控制政策、改善城市扩张空间失衡格局和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项本武 张鸿武 王珅
本文使用中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积累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研究发现,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增加1%,城市人口规模会增长1.15%;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增加1%,则城市人口规模增长0.17%。这表明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存在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积累的溢出效应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张。由于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存在,家庭及城市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因而中央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
关键词:
人力资本积累 溢出效应 城市规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何春 刘荣增
基于2005—2016年我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我国城市更新对城镇贫困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更新通过就业创造、提升人力资本和增加生活成本影响城市贫困;不同地区的城市更新水平呈现出差异性特征,东部地区的城市更新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中国省区之间的城市贫困呈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特征;城市更新有利于城市贫困的减少,主要是通过就业创造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的,产业结构升级、失业保险水平、医疗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城市贫困的减少。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机制,丰富住房救助制度,加强对城市贫困居民就业培训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减贫效应 空间计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艳飞 刘再起
基于1997—201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采用System GMM计量模型,剖析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扩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结果显示:土地财政扩张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当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土地财政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由负转正,影响曲线呈正U型;土地财政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正好相反。进一步研究得出:土地财政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路径是土地财政扩张可以同时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其中对前者的影响程度更大。指出:硬化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考核可以减少能源浪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效应 条件收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说明经济落后的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更快,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经济增长满足条件收敛规律。研究还表明,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区域内宏观变量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即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第三方效应。分地区研究还表明,东部及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但后者较前两者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相对更快。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促进城市经济互动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效应 条件收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垚 年猛
本文采用多期Differences in Differences(DID)估计方法分析了2007-2010年中国高铁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铁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由2007-2009年的负效应转变为2010年的正效应,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充分发挥高铁的城市功能,必须与城市的服务业发展相结合;同时,为避免高速铁路对落后城市发展的负面效应,应率先选择具有分工明确、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之间发展高速铁路网,从而构建协调、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格局。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规模 人口增长 DID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单玉红 朱欣焰
借助GIS技术,本文构建了包含微观智能主体和环境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的多主体模型,旨在探讨城市居住空间增长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消长规律。模型分析总结了城市居住空间增长过程中城市居民、住宅开发商和城市政府的目标函数,认为城市空间扩张形态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取决于土地市场发育状态的不同阶段及城市政府的土地利用决策。通过调整城市政府主体的土地利用和环境政策设定了城市居住空间扩张的紧凑型、松散型和适度型3种情景类型,以ArcGIS和VC为运行环境实现情景模型,为城市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政策提供事前指导。以武汉市的洪山和武昌两区为实验区,分别模拟了基于3种规定情景下1998-2008年期间的居住空间演化情况,并与实验区居住空间的实际演化情况进行了形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社会效用的概略对比分析,结论为实验区1998-2008年的居住空间扩张基本属于适度型,但尚需要加强城市的内城市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强 邓宏兵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城市创新只是区域创新地理边界的缩小,忽略了城市的空间特性——城市的关联和互动作用,这一缺陷随信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而凸显。以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的收敛性和溢出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创新活动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均质性突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条件收敛却不强收敛,收敛速度为7.274%;同时,城市创新还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教育投入、信息化、工业化水平对本城市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工业化水平的贡献率最大。但除了工业化水平之外,其他3个影响因素空间锁定效应极强,对其他城市并不存在空间溢出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
转型期中国城市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及其机理——基于长三角51个样本城市的实证研究
财政分权、土地融资与中国的城市扩张——基于联立方程组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地方政府间土地优惠竞争关系研究——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
出口贸易外溢效应与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中国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动态面板数据检验
基于空间变换的产业集聚计量模型及实证检验
中国转型期城市空间规模的决定因素——统一的单中心城市模型的理论研究与实证
基于CA-ABM模型的福州城市用地扩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