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83)
2023(12384)
2022(10257)
2021(9834)
2020(8105)
2019(19235)
2018(18702)
2017(35731)
2016(19488)
2015(22288)
2014(22458)
2013(22455)
2012(21145)
2011(19369)
2010(19606)
2009(18305)
2008(18461)
2007(16886)
2006(14919)
2005(13485)
作者
(56483)
(47700)
(47366)
(45366)
(30110)
(22928)
(21581)
(18585)
(17978)
(16994)
(16416)
(15905)
(15063)
(14971)
(14869)
(14709)
(14503)
(13838)
(13769)
(13526)
(11887)
(11729)
(11595)
(11024)
(10821)
(10778)
(10632)
(10427)
(9707)
(9682)
学科
(89768)
经济(89681)
(55647)
(49473)
管理(46449)
方法(35180)
农业(33124)
数学(31691)
(31682)
企业(31682)
数学方法(31454)
中国(28449)
业经(21375)
(19409)
地方(18983)
(18261)
贸易(18252)
(17824)
(17816)
(15786)
(14180)
(13771)
银行(13747)
(13195)
环境(12816)
(12454)
金融(12452)
(12201)
收入(11746)
(11421)
机构
学院(286333)
大学(282645)
(126917)
经济(124323)
管理(104645)
研究(102803)
理学(89252)
理学院(88185)
管理学(86811)
管理学院(86268)
中国(80963)
(64299)
科学(60863)
(60650)
(55007)
(52650)
农业(49476)
中心(48015)
研究所(47453)
业大(45537)
(44262)
财经(43409)
经济学(40074)
(39500)
(38515)
北京(38514)
师范(38216)
经济学院(36347)
(35806)
(34949)
基金
项目(183205)
科学(143538)
研究(137839)
基金(132511)
(114818)
国家(113758)
科学基金(96251)
社会(88807)
社会科(83763)
社会科学(83738)
(70781)
基金项目(70072)
教育(61979)
(59091)
自然(58550)
编号(57181)
自然科(57138)
自然科学(57120)
自然科学基金(56090)
资助(53489)
成果(46558)
(41885)
(41873)
重点(41248)
课题(39329)
国家社会(37575)
(37424)
(35731)
(35473)
教育部(35458)
期刊
(147535)
经济(147535)
研究(88242)
(66233)
中国(60171)
农业(44700)
学报(43579)
(41593)
科学(41113)
大学(33492)
管理(32804)
学学(31567)
(30238)
金融(30238)
教育(29282)
业经(28323)
技术(24104)
问题(22504)
经济研究(22413)
(22274)
财经(21410)
(18558)
世界(17045)
(16051)
(15582)
农村(15259)
(15259)
技术经济(14739)
农业经济(14652)
经济问题(14445)
共检索到438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廖桂蓉  
目前人们主要从经济、能力和权利三方面来定义和衡量贫困。在人们对贫困成因的阐释中,个人、社会和自然因素是各有侧重。文章从文化视角,遵循文化-制度-经济的思路,尝试用整合的方法来探究转型期中国城市农民工贫困发生的机理,从而为反贫困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廖桂蓉  
目前人们主要从经济、能力和权利三方面来定义和衡量贫困。在人们对贫困成因的阐释中,个人、社会和自然因素是各有侧重。本文从文化视角,遵循文化——制度——经济的思路,尝试用整合的方法来探究转型期中国农村区域贫困发生的机理,从而为反贫困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姚雪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城市中的贫困人口逐渐增多,而且数量庞大,这些城市贫困群体的出现不仅有悖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而且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实行有效的对策予以救助,保障城市贫困群体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玫瑜  周素红  林凯旋  
首先,总结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不同时期公建配套供给与需求的特点。其次,归纳转型前后公建配套供给与需求变化对公建配套编制标准、城市居住社区组织模式及实施阶段参与主体的影响。再次,从规划编制和实施两个阶段出发,探析现有标准与需求之间的冲突,以及在买施过程中各主要参与主体z间协作的低效性。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周边地区为例,探究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建配套编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敦福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重视。与城市常住居民相比,流动到城市打工的农民无论在居住条件、物质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居于弱势,成为城市相对贫困问题中的特殊社会群体。与职工下岗造成的贫困不同,造成城市农民工相对贫困状况的起因包括户籍管理方面的暂住证制度、城市产权及其收益分配制度等制度性因素,也包括资源配置传统规则的惰性和农民工群体素质等非制度性因素。如果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因素变化不大,城市农民工的相对贫困状况将难以改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永和  
发展中国家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趋势,即贫困向城市的集中。我国的城市化滞后发展表面上避免了贫困向城市的集中,但其背后掩盖的是进城农民工边缘化与贫困化的事实。进城农民工的边缘化与贫困化问题给城市以及农村都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尽快地改变这一趋势,给予进城农民工以“国民待遇”,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而且会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以及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梦娜  
贫困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以后社会网络资本发生断裂与重建:一方面,贫困农民工无法完全脱离迁出地的社会性关联,在农村村域内的原始社会网络资本发生部分断裂;另一方面,他们无法完全融入迁入地的社会生活,在城市空间内的新型社会网络资本只能部分嵌入。贫困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呈现这一特征是由于多重隔离的影响,主要包括空间隔离、制度隔离、自我隔离与社会隔离。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农民工的贫困机理,发现社会资本对贫困发生的作用逻辑在于"资本欠缺"与"回报欠缺",分别是社会资本数量匮乏或质量低下和同等条件下制度性歧视所引起社会资本回报更低,导致农民工所获取的社会支持有限从而陷入贫困。由此,城市农民工反贫困治理对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提升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资本质量;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增强农民工的资本回报能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康  
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农民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农民工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农民工自身却面临着贫困的威胁,农民工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各方面素质、建立严格的工资保障制度、引导农民工合理、有序、有效的流动,调整修改户籍制度,是解决农民工贫困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雨林,黄祖辉  
文章利用统计年鉴的分组数据拟合出洛伦兹曲线,计算贫困率指标,再将其变动分解为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农村贫困状况逐渐缓解,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贫困率下降,其贡献随经济波动出现周期性;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不平等加剧农村贫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尚在"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前半段,呈收敛趋势向拐点逐渐靠拢。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宗樾  宋旭光  
本文以CFPS家庭数据为样本,借鉴A-F多维贫困测算框架,重新估计了中国25个省份在教育、健康、医保、就业和收入等五个维度的多维贫困。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入户籍制度变量来解释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原因。研究发现:户籍制度本身隐含着对流入人口的制度性歧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群体的自由流动和迁移,降低了个体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可能性,进而加剧了农民工群体的多维贫困和不平等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是户籍制度影响个体多维贫困的主要途径。具体而言:第一,户籍身份隐含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均等,导致教育回报率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农民工的教育选择与教育投入。第二,劳动者户籍身份的差异导致农民工获取就业机会不均等,但是就业机会不均等的影响深度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将会逐步被削弱。第三,劳动力市场对非城镇户籍劳动者的收入歧视依然存在,导致农民工落入多维贫困的概率更高。这也意味着,现阶段户籍制度所隐含的社会分割在改革进程中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因而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回报差距,是改善就业与收入机会不均等的关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高云虹  
"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的测度与反贫困政策评估"课题组的抽样调查数据反映了我国转型时期城市贫困人口的两大主体,即下岗失业职工和进城农民工在各大城市的区位聚居趋势。无疑,经济社会双重转型背景下的下岗失业、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差距拉大、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等方面因素,是我国城市贫困区位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大超  
中俄两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 ,转型期都经历了此前不曾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尽管两国选择的转型模式不同 ,转型期经济发展速度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但目前两国却共同面临着贫困问题。在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贫困数量与贫困发生率、贫困的地域分布以及基尼系数等问题上 ,中俄两国具有明显的对比空间。反贫困是中俄两国转型期的共同选择。它对于维护两国的政治秩序、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大超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 ,更是制约转型国家顺利转型的障碍性因素。中俄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转型国家 ,转型期都经历了转型前不曾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尽管两国选择的转型模式不同 ,转型期经济发展速度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但目前两国的共同之处是贫困问题都十分突出。在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贫困数量与贫困发生率、贫困的地域分布以及基尼系数等问题上 ,中俄两国具有明显的对比空间。通过对比 ,可反映出中俄两国转型前后贫困问题的新变化 ,进而使人们对转型国家转型方式、路径选择及生产力发展速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小平  候臣  
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城乡收入分配不平等,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认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城乡收入差距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厘清中国在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中的诸多弊端,从根源上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踪家峰  
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作者对天津市近1990名农民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对城市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程度。研究发现:第一,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性别以男性为主,打工时间以2年以上为主,打工收入以每月1200元以下为主。普遍缺乏保险;第二,影响农民工的迁移因素主要有6点,前3位分别是城市房价、收入水平和户口问题,后3位主要是农村土地、工作不稳定和孩子教育问题,城市房价已经上升为最重要的因素;第三,农民工的城市参与和归属感普遍较低,大多数人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工作生活但与城市有隔阂,游离于城市发展之外;第四,教育成为影响农民工政治参与和城市归属感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