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44)
- 2023(12279)
- 2022(10004)
- 2021(9435)
- 2020(7810)
- 2019(18050)
- 2018(17793)
- 2017(33949)
- 2016(18248)
- 2015(20878)
- 2014(20472)
- 2013(20094)
- 2012(18217)
- 2011(16575)
- 2010(16675)
- 2009(15652)
- 2008(15355)
- 2007(13368)
- 2006(11903)
- 2005(10869)
- 学科
- 济(79661)
- 经济(79557)
- 管理(53195)
- 业(46578)
- 企(38608)
- 企业(38608)
- 方法(34819)
- 数学(31547)
- 数学方法(30989)
- 中国(25398)
- 财(19237)
- 制(18555)
- 农(18263)
- 业经(16468)
- 贸(15406)
- 贸易(15394)
- 易(15018)
- 学(14384)
- 地方(13754)
- 银(13050)
- 银行(13040)
- 环境(12760)
- 体(12659)
- 行(12544)
- 融(11956)
- 金融(11952)
- 农业(11421)
- 理论(11174)
- 划(11029)
- 务(10920)
- 机构
- 大学(261316)
- 学院(258754)
- 济(113817)
- 经济(111534)
- 管理(98253)
- 研究(92458)
- 理学(84526)
- 理学院(83503)
- 管理学(81920)
- 管理学院(81438)
- 中国(72563)
- 京(56452)
- 科学(53546)
- 财(53053)
- 所(45147)
- 财经(41972)
- 中心(41335)
- 研究所(40841)
- 经(38372)
- 江(37387)
- 经济学(36792)
- 农(36235)
- 北京(35959)
- 院(34261)
- 业大(33913)
- 范(33830)
- 师范(33557)
- 经济学院(32993)
- 财经大学(31424)
- 州(29364)
- 基金
- 项目(174527)
- 科学(140506)
- 基金(131395)
- 研究(126632)
- 家(114995)
- 国家(114210)
- 科学基金(98939)
- 社会(84422)
- 社会科(80363)
- 社会科学(80342)
- 基金项目(68750)
- 省(64117)
- 自然(63229)
- 自然科(61883)
- 自然科学(61871)
- 自然科学基金(60738)
- 教育(58393)
- 划(55773)
- 资助(54058)
- 编号(48493)
- 部(40178)
- 重点(40136)
- 成果(39596)
- 发(37110)
- 国家社会(36658)
- 创(36229)
- 制(36018)
- 教育部(34967)
- 课题(34596)
- 创新(34234)
- 期刊
- 济(122557)
- 经济(122557)
- 研究(82111)
- 中国(53521)
- 财(40722)
- 管理(37816)
- 科学(37052)
- 学报(36003)
- 农(32369)
- 大学(28681)
- 学学(27074)
- 教育(25514)
- 融(23927)
- 金融(23927)
- 技术(22096)
- 农业(21916)
- 财经(21374)
- 经济研究(21059)
- 经(18466)
- 问题(17366)
- 业经(17254)
- 贸(14298)
- 统计(13795)
- 世界(13184)
- 业(12909)
- 策(12635)
- 国际(12571)
- 技术经济(12521)
- 资源(12171)
- 现代(11890)
共检索到3895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刘玉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经历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空间重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中国城市人口郊区化速度在加快,城市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空间重构存在明显差别,城市人口空间重构过程的相似性特征减弱而差异性特征增强。对中国城市工业和商业空间重构的分析表明,郊区化和离心化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因子与社会形势密切相关,社会区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区构成则经历了由单一到混杂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典型的同质性特点,带有计划经济色彩,而90年代末的模式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异质性特征突出,而且带有多中心结构特点。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郑建锋 陈千虎
本文以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特征、分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体呈多中心化发展态势,且遵循:东部-中部-西部、超大-特大-大-中-小城市和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的梯次演变规律,但其间穿插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和一般地级市、中小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转换、加速等阶段性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分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常态,这主要缘于中东部地区城市、中小型城市内部多中心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及不同行政等级间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的分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周一星
在介绍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与研究过程的基础上,从人口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结构以及郊区化研究4个方面,回顾了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章最后分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中西差距,并指出:第五次人口普查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伴随着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正在转变;中国城市郊区化理论与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理论等需要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人口分布 城市形态 郊区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军波 乔伟峰 刘彦随 陈昆仑
伴随着城市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国迈入了"邻避时代",邻避效应及邻避冲突致使邻避设施建设进入困境,阻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服务需求的满足。基于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案例解析,发现邻避困境本质源于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内部及其之间利益关系的不协调,唯有基于差异化功能定位的利益协商才是解决邻避冲突的根本路径,通过确立邻避设施建设以增进公共服务为目标,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主体网络,构建嵌入式网络化的供给机制,重构出转型期邻避设施建设的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给政府、社会、市场搭建一个开敞、互动、协商的载体和平台,引导不同主体的诉求表达、利益协商和服务治理,以超越转型期城市邻避设施建设困境,实现邻避设施有效供给。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淑虎 任云英 马冬梅
首先以特征—问题—对策—机制为技术路经,述评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研究体系;其次,通过与西方相关研究阶段的对比分析,总结研究不足,展望研究趋向。研究表明,本土化的理论研究、"问题求解"的内容研究、"自下而上"的方法研究成为研究趋向。
关键词:
转型期 城市社会空间 结构 评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淑虎 任云英 马冬梅 肖轶
自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处于剧烈转型与重组中,并呈现计划经济路径依赖下的特殊性。在此背景下,相关研究数量不断增多、内容逐步加深。为明晰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和相关问题,以便与国际相关研究接轨,文章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述评研究进展,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文章首先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为切入点,阐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历程与理论流变;其次,以特征-问题-模式-机理为技术路径,述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最后,通过与西方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总结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趋...
关键词:
市场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进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高生 熊小彤
转型期,由于本身具有的经营条件以及正规、非正规制度的约束,决定了中国企业不能像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企业一样选择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经营模式,而必须从强化生产作业管理出发,给予中、基层经理人员相应的权限和利益激励,采用集约经营模式中的企业内部市场化运作模式,从而达到提高经营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
内部市场化 制度 经营战略 组织结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邹璇 杨旭 刘晨
【目的】中国城市化已经处于由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城市内部多中心结构正在加速演化,探究其对碳排放强度存在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可从空间规划视角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方法】以2006—2020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及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多中心结构的碳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结果】(1)2006—2020年,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具有“核心-边缘”结构与省际边界现象,东西差距的变动较小而南北差距有所上升。城市多中心结构呈现上升趋势,地理分布的聚类特征较为稳定。(2)多中心结构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其碳减排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城市高于中部城市,南方城市高于北方城市;此外,该效应仅存在于经济高水平或人口规模大的城市。(3)影响机制表明,多中心结构能够通过促进服务业更快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吸引高生产率企业区位选择3条途径降低碳排放强度,但企业区位选择最终呈现分类集聚还是混同集聚在不同城市间具有异质性。【结论】面向城市化新阶段,需要支持城市多中心发展策略,但同时应把握多中心结构碳减排效应有效发挥的前提条件以及畅通传导渠道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清裕,张文尝,王先文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可分为单中心、多中心和网络型三种演变类型。不同类型对城市交通影响不同。现阶段,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正处于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时期,集聚与扩散并存。大城市中心城过分集中给城市交通及生态环境等带来诸多问题,需要加速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疏解大城市中心城过度集中状况,解决中心城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是解决大城市中心城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城市交通 综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景岭
合作主义理论特别重视协调与整合,这一理论基点恰好顺应了转型社会尤其是政府主导的转型社会的根本需求,从而成为中国城市治理的理论诉求。面对个人"原子化"、社会"破碎化"等矛盾重重的城市社会现实,本文首先论证了中国语境下合作主义的正向维度,然后借鉴西方国家有益的做法,提出了当代中国转型期城市社会治理的路径:建立城市空间中的网络联盟。在网络联盟的框架下,通过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参与、协商、协作,改善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实现转型期城市的"善治"。
关键词:
城市治理 转型社会 合作主义 网络联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论文分析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制度转型如何影响中国城市的空间扩张过程,并基于1998年、2002年、2004年和2006年中国地级市建成区数据对Muth-Mill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人口城市化、交通改善、服务业发展是中国城市空间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分年度的回归表明,近年工业化对城市空间规模的影响不显著;受国家对土地空间规制的影响,城市对农村的相对效用未能影响城市的空间变化。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城市扩张 土地 工业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飏 王士君 杨艳茹 高翯
从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基本历程出发,总结了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独特的内在问题、外部形势、动力机制与空间重构的方向选择。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呈现如下基本特征:城市圈层结构比较明显;城市核心区进一步强化,"多中心"格局尚未形成;"退二进三"彰显成效,"工业包围城市"痕迹严重;正在进入一个城市迅速外延的发展阶段;空间扩展呈现多元化特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涛
本文研究在制造业外部性与服务业作用下,城市内部不同地理位置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影响,具体探讨企业到城市中心地理距离(中心距离)与企业TFP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GMM方法,研究发现:中心距离对企业TFP影响显著。制造业外部性和服务业共同作用,促使城市内部不同地理位置对企业TFP影响有所不同。本文采用城市几何中心以及国有企业和出口企业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结果稳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晓燕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齐心 鲁黛迪
依托2008年对北京全境的一次大规模电话调查所获取的数据,首先讨论了北京城市居民迁居距离的数量特征、阶段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接下来讨论了北京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迁居数量特征,最后研究了跨区县人口迁居的空间模式特征,不仅刻画了跨区县人口迁居流场的总体特征,并在对比不同时期迁居流场的基础上总结了人口迁居在空间模式上的变化趋向。
关键词:
居住迁移 空间模式 北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