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26)
- 2023(6634)
- 2022(5112)
- 2021(4952)
- 2020(3922)
- 2019(9163)
- 2018(8595)
- 2017(16321)
- 2016(8580)
- 2015(9640)
- 2014(9188)
- 2013(9317)
- 2012(8700)
- 2011(8163)
- 2010(7771)
- 2009(7195)
- 2008(6852)
- 2007(5619)
- 2006(5107)
- 2005(4629)
- 学科
- 济(42494)
- 经济(42464)
- 管理(18631)
- 方法(16586)
- 业(16171)
- 数学(15578)
- 数学方法(15409)
- 中国(14531)
- 企(10945)
- 企业(10945)
- 农(10026)
- 贸(9955)
- 贸易(9950)
- 易(9779)
- 学(9548)
- 土地(8507)
- 业经(7348)
- 财(6978)
- 制(6952)
- 环境(6700)
- 地方(6654)
- 发(6563)
- 农业(6336)
- 银(6062)
- 银行(6054)
- 行(5939)
- 出(5738)
- 融(5716)
- 金融(5715)
- 关系(5691)
- 机构
- 大学(125114)
- 学院(121745)
- 济(60250)
- 经济(59358)
- 研究(51185)
- 管理(43049)
- 中国(40227)
- 理学(37010)
- 理学院(36469)
- 管理学(35893)
- 管理学院(35672)
- 科学(29612)
- 京(28160)
- 所(25450)
- 财(24499)
- 研究所(23449)
- 中心(21917)
- 农(20953)
- 经济学(20938)
- 财经(20149)
- 院(18950)
- 经济学院(18868)
- 经(18771)
- 北京(18148)
- 业大(17170)
- 农业(16716)
- 范(16611)
- 科学院(16573)
- 师范(16498)
- 江(15886)
- 基金
- 项目(85169)
- 科学(68639)
- 基金(66383)
- 家(59746)
- 研究(59727)
- 国家(59399)
- 科学基金(50144)
- 社会(41971)
- 社会科(40083)
- 社会科学(40070)
- 基金项目(34379)
- 自然(31568)
- 自然科(30872)
- 自然科学(30865)
- 自然科学基金(30334)
- 省(28422)
- 资助(27125)
- 划(26144)
- 教育(26085)
- 编号(20903)
- 部(20526)
- 中国(20153)
- 国家社会(19697)
- 重点(19498)
- 发(18859)
- 教育部(17443)
- 创(17133)
- 成果(16649)
- 创新(16348)
- 科研(16316)
共检索到1847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杨先花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集聚,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压力逐渐加大。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倒逼土地供应结构优化调整。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阶段起步较早,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结合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借鉴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土地利用与管理经验,可从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供给精准度、建立多元化供地机制三方面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有效管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杨先花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集聚,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压力逐渐加大。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倒逼土地供应结构优化调整。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阶段起步较早,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结合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借鉴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土地利用与管理经验,可从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供给精准度、建立多元化供地机制三方面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有效管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贵鹏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是追求用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运用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实证法,从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视角,探讨土地利用及其转型机理、土地利用形态的“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模式和用地转型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作用等。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反映区域各地类的效益产出格局,并决定各地类的效益相对优势区。(2)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机理可概括为“三维原始动力—隐性形态变化—效益函数变化—空间冲突协调—显性形态变化”。土地利用转型追求区域用地隐性形态和“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最佳耦合,以及用地显性形态和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最佳耦合,将各地类在空间上的强冲突化为弱冲突,并趋近实现最大效益总量。(3)土地利用形态“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的上游和驱使环节是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变化,其下游响应是土地利用的最终效益产出,土地利用转型是上述交替演化的长期结果。区域土地利用形态的效益产出量是特定土地利用形态与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挂钩的纽带。(4)土地利用转型在较小区域与尺度上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服务优势,且需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交互衔接进而协同实现优化效应。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龙花楼
研究目的:科学解释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及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现状,厘清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象,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冲突—协调”理论模式,并从三个维度对土地利用转型进行了科学解释: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引起土地系统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土地系统功能的变化,辅以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最终促使土地利用转型的完成。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自引入中国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有力支撑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理论化;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理论创新可有效解决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所面临的复杂关联及多重因果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佑启,PeterH.Verburg,徐斌
通过 GIS建模 ,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的变化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并着重对耕地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 ,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自然与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并且区分不同的规模尺度与不同的区域类型 ,将对提高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的精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术魁 刘琦 李雅楠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时空分异格局和动态变化,为深入理解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发展规律,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管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指数模型,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总体呈平稳波动,省份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差异逐渐缩小,阶段性变化以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下降为主要特征;(2)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且地区差异显著,具有东、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征,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在空间上整体表现出从集中到"分散化集中"的演变过程;(3)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4种状态中,优质均衡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均衡度 时空特征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赫 梁红梅 常学礼 崔青春 陶云
基于研究单元全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碳排放计算模型,估算了中国31个省区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08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从9.67×108t持续上升至32.37×108t。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7.83%以上。林地是主要的碳汇,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0%以上。2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形差异的影响,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显著,重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北部沿海地区,轻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3全局自相关Moran′s I值从1990年的0.1558持续上升至2008年的0.2734,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省级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4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存在较强的规律性。5局域自相关分析表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局部空间差异。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特征,体现为高值集聚区向沿海集中,低值集聚区向内陆迁移。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空间自相关 空间关联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黄宝华
利用Fragstats 4.2景观指数和InVEST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分析山东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耕地是土地类型中转移量最多的,主要转向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土地类型的增加量依次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耕地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平原地区和胶东半岛丘陵区,耕地整体分布较为集中;林地分布相对单一,主要在山地丘陵区,由于复杂地形导致该分布集聚性一般,分离度较高;草地主要分布在东营和滨州等市,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大,因此聚集度一般;城乡工矿用地斑块密度最大。生境质量空间冷热点分布主要由地形引起,热点呈现"两主两次+黄河三角洲",两主热点主要为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地区,次热点主要分布在微山湖和五莲山区域,最后为黄河三角洲。鲁北、鲁西平原为生境质量冷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洁 朱红梅 金卫华
开展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定量地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方法,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原因与机制,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长沙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借助信息论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原理,分析了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间内,长沙市土地利用信息熵持续上升,均衡度、优势度呈波动状态,土地利用职能相对扩张,土地空间利用类型表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信息熵 长沙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玉波 唐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较强的公共政策属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将"公共治理"理论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于公平、有效配置和永续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定性分析法,阐述"公共治理"理论的内涵,论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政策属性,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的含义及功效、主要表现和基本特征。概述我国社会转型期第一、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历程,总结取得的成绩,从转型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定位及实现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论述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的内在要求,从市场化经济、政治民主化进程、全球化和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秀彬
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变化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土地特性自身的变化、土地使用者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及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 ,构成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理论框架。从土地特性考察 ,多宜性和限制性是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结果 ,总是趋向于使土地的多宜性降低和功能类型减少。竞租曲线、转移边际点以及打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条件分析 ,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土地利用 -环境效应 -体制响应”反馈环的作用机制 ,构成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模型 ,目前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地租理论为基础。多视角的探索可能是土地利用变化机理综合分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理论建设 机理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祖慰 杨忠 罗辑
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区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强度,是研究区域发展结构的核心内容之一。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的直接体现,信息熵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的一种度量。借助信息熵理论对藏东地区1992~2004年土地利用结构熵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熵2004年较1992年有所增加,但是增长幅度较小,与全国和西部地区土地利用信息熵水平相比,藏东地区土地利用系统结构熵值较低,有序度较高。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地方政策因素是导致昌都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熵值变化的直接动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对土地系统熵值的时序变化也存在影响。信息熵理论反映某区域系统宏观尺度上的土...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信息熵 昌都地区 西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大全 朱世豪 刘涛
用地指标是我国空间规划实施和国土空间管制的关键政策工具。研究收集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用地指标分配的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省级和市级因素对指标分配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用地指标分配策略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绝对量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而相对量呈现西部和东南高、中部和东北低的空间特征;(2)用地指标分配模式主要受经济发展需求驱动,缺乏对水土等资源环境限制性因素的考虑;(3)快速发展期的省倾向于集中分配策略,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则更为均衡。因此,需坚守资源环境底线,配合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实施差别化的用地指标管理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树平 程从坤 刘友兆 张红梅 於冉
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己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土地覆盖同样在中国得到诸多学者追究,但由于跨学科的综合型研究,研究成果丰富而繁杂,很有必要系统梳理。贯穿土地覆盖的全程研究,从数据资料、驱动机制、演变机制、效应分析4个方面进行综述。研究表明,未来研究发展趋势是统一规范体系下的多维综合研究,加强数据处理研究及数据建库、规范模型构建研究与推广应用、注重人地关系协调及效应研究是未来重点研究领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