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39)
2023(12792)
2022(10387)
2021(9683)
2020(8077)
2019(18249)
2018(18080)
2017(34269)
2016(18789)
2015(21222)
2014(21107)
2013(20759)
2012(19668)
2011(17952)
2010(17905)
2009(16751)
2008(16640)
2007(15003)
2006(13291)
2005(12300)
作者
(54843)
(46171)
(45793)
(43644)
(29198)
(21741)
(20755)
(17824)
(17450)
(16456)
(16066)
(15538)
(15028)
(15023)
(14897)
(14192)
(13702)
(13496)
(13149)
(13115)
(12005)
(11288)
(11233)
(10618)
(10335)
(10320)
(10218)
(9910)
(9281)
(9234)
学科
(79949)
经济(79838)
管理(53869)
(49626)
(40975)
企业(40975)
方法(30427)
数学(26235)
数学方法(25986)
中国(24647)
(21389)
(21339)
(21231)
业经(18991)
(17991)
(16142)
(15647)
贸易(15640)
(15260)
地方(14630)
(14499)
银行(14462)
(13965)
(13706)
金融(13698)
农业(13241)
产业(13033)
体制(12567)
(12248)
财务(12216)
机构
大学(274720)
学院(271806)
(119437)
经济(117259)
研究(103191)
管理(97898)
理学(83447)
理学院(82412)
管理学(81064)
管理学院(80550)
中国(79451)
科学(60896)
(59512)
(56858)
(52655)
研究所(47877)
(46237)
中心(45471)
财经(44428)
(41500)
(40474)
经济学(38730)
业大(38395)
北京(37897)
(37635)
农业(36306)
(35997)
师范(35579)
经济学院(34806)
财经大学(33034)
基金
项目(180645)
科学(143541)
基金(133348)
研究(132210)
(117940)
国家(117075)
科学基金(98747)
社会(86453)
社会科(82110)
社会科学(82092)
基金项目(69431)
(67824)
自然(61663)
自然科(60216)
自然科学(60194)
教育(60080)
自然科学基金(59168)
(58677)
资助(54482)
编号(51014)
成果(43344)
重点(42356)
(41835)
(40328)
(37727)
国家社会(37428)
(37155)
课题(37119)
教育部(35748)
创新(35598)
期刊
(134460)
经济(134460)
研究(86614)
中国(58839)
学报(44909)
(44034)
(42815)
科学(42542)
管理(38389)
大学(34320)
学学(32482)
教育(28913)
农业(28897)
(26437)
金融(26437)
财经(23255)
经济研究(22893)
技术(21803)
(20271)
业经(20066)
问题(18094)
(16041)
(15842)
世界(15007)
国际(14505)
(13351)
技术经济(12756)
科技(12275)
现代(11895)
统计(11762)
共检索到420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冯琦  
中国改革开放 2 0年来 ,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可粗略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 1 978年至 90年代中期为产业结构扩展阶段 ,二是 90年代中期以来的产业结构优化阶段。转型经济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特征表现为 (1 )产业结构调整中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影响 ;(2 )中央政府影响力的弱化与地方政府影响力的强化 ;(3)“过度竞争”与“冷反应” ;(4)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替代”的“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蒲艳萍  
文章通过1997~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显示: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转型期的中国就业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就业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与就业负相关;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破坏效应,产业结构变动的净结果使就业增加;转型期的就业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冀福俊  焦斌龙  
产业结构和制度变迁都被认为对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所发挥的结构效应非常明显,制度的合理配置和变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起了很大作用。但究竟是结构效应还是制度效应还是二者的合力作用带动经济的增长,不能简单割裂或简单结合。文章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制度分析有机结合,阐述了从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发挥所需要的制度基础,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结构效应进行分析,认为结构效应的发挥是与之紧密联系、相互牵制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同时结构变化又会促进制度变迁,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一种互为机理的反馈系统。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捷  徐林清  张媛媛  
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均属于经济转型期,前者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后者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本文比较了这两个转型时期的产业中间组织的制度变迁。在前一时期,传统行会通过变革趋新,逐渐与新型商会和同业公会融为一体;在后一时期,体制内的官办协会与体制外的民间商会也出现了合流的趋势。本文还通过对地区产业中间组织最新截面数据的检验,发现行业组织的发展与工业化水平正相关,与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负相关,这些经验证据加深了我们对中国行业组织制度变迁规律的认识。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俞晓晶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沿海较发达地区。因此,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入手,分析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我国1978-2011年的数据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导致1978-1992年以及1993-2011年两个阶段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基于制度创新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比基于渐进改革的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更显著。随着经济系统向更高层次的转变,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在逐渐减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霞  单德朋  
利用结构变化值和结构调整速度对民族地区1978-2010年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符合配第-克拉克产业演进规律,但对第一产业倚重较大,对外生政策冲击敏感度高。未来产业与就业结构动态优化的关键在于,政府继续主导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升;反思并调整当前重工业化的第二产业结构现状;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增加产业结构总体就业吸纳力。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辛冲冲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的强力支撑,而贸易开放则是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根据产业结构变迁所表现出的矢量特征,从数量、质量和合理化三个维度刻画了中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状况,并基于空间β收敛模型,利用1999—2018年中国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收敛特征及贸易开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在数量、质量和合理化三个维度下的转型升级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贸易开放促进了产业结构在质量维度下转型升级的收敛,但加剧了数量和合理化维度下转型升级的发散;贸易开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主要对产业结构在数量维度下转型升级的收敛具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收敛速度在东部地区的质量和合理化维度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数量维度下更快,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维度下的收敛速度均有明显加快;贸易开放的收敛效应主要在东部地区的质量维度和金融危机之前的质量维度下更为显著,贸易开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收敛则主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质量维度下更为显著。因而,应加快全局性战略举措的制定,增强地区间的空间联动性,充分发挥贸易开放的扩散效应,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朱琴华  斯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是比较优势原则。要使按比较优势调整后的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实现其比较利益 ,就必须考虑怎样把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 ,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 :一是正确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 ;二是正确认识农产品自由贸易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安果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产业组织演变的特征。指出中国产业组织演变过程中的特殊现象是与中国的传统体制紧密相关的。因此 ,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仍然是实现中国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的关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宜勇  
21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这个时期的经济社会特征可以分解为本体因素和外部因素来描述:本体因素指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经济水平、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分层、社会细胞、人力资本、发展阶段等特征,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技术进步不断加速、和平呼声高涨;这个时期的变动取向则是:制度、工作不断创新,系统转换风险加大,政府机构面临最大冲击,先进生产力和第三部门发展最快,行政性垄断集团和权力寻租集团损失最大,广大人民群众将获得最大实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何大安  
产业结构失调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探索产业结构失调的真实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的战略思路,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从现有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量文献来看,人们主要是从体制因素探寻产业结构失调的深层原因,从调整机制或是从资源配置角度探讨产业结构调整所出现的各种疏漏和摩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万晖  饶勤武  
运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理论,从国内与国外经济数据对比的角度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认为只有深化制度革新、推动技术进步与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刘玉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经历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空间重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中国城市人口郊区化速度在加快,城市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空间重构存在明显差别,城市人口空间重构过程的相似性特征减弱而差异性特征增强。对中国城市工业和商业空间重构的分析表明,郊区化和离心化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因子与社会形势密切相关,社会区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区构成则经历了由单一到混杂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典型的同质性特点,带有计划经济色彩,而90年代末的模式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异质性特征突出,而且带有多中心结构特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瑞  丁日佳  尹岚岚  
本文首先给出了1985年以来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然后基于29个省(市)1985-2004年的截面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之间的Paneldata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琦  
本文从实证研究中发现改革开放以后东北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出逆工业化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动的逆工业化,表现是农业劳动力构成没有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降低,反而是工业劳动力构成下降,而从工业中转移出的劳动力不是流向服务业,而是倒流回农业中去;二是农业的发展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乡村工业化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三是工业内部仍然按照重重-轻轻的轨迹发展,重工业内部结构没有改变,仍以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四是服务业是在一种低水平上的扩张。针对东北的这种逆工业化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本文认为不能就单个产业内部谈调整,而是应该将三次产业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总体上的转型,构建一种和谐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