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92)
- 2023(9371)
- 2022(7617)
- 2021(7244)
- 2020(5815)
- 2019(13312)
- 2018(12859)
- 2017(24032)
- 2016(13158)
- 2015(14784)
- 2014(14723)
- 2013(14506)
- 2012(13726)
- 2011(12765)
- 2010(12690)
- 2009(11592)
- 2008(11558)
- 2007(10429)
- 2006(9435)
- 2005(8776)
- 学科
- 济(62906)
- 经济(62856)
- 管理(33522)
- 业(29522)
- 企(23263)
- 企业(23263)
- 方法(22863)
- 中国(20803)
- 数学(19847)
- 数学方法(19703)
- 地方(15423)
- 农(14684)
- 财(13567)
- 贸(12973)
- 贸易(12963)
- 制(12830)
- 业经(12807)
- 易(12595)
- 学(12531)
- 银(10194)
- 银行(10184)
- 行(9843)
- 融(9832)
- 金融(9829)
- 环境(9602)
- 农业(9597)
- 地方经济(9567)
- 体(9241)
- 理论(9050)
- 产业(8807)
- 机构
- 大学(193826)
- 学院(192606)
- 济(86105)
- 经济(84499)
- 研究(72412)
- 管理(64990)
- 中国(56683)
- 理学(54577)
- 理学院(53758)
- 管理学(52905)
- 管理学院(52510)
- 京(42571)
- 科学(42136)
- 财(39559)
- 所(36567)
- 研究所(32914)
- 财经(31457)
- 中心(31354)
- 范(29459)
- 江(29369)
- 师范(29240)
- 经济学(29145)
- 经(28661)
- 北京(27595)
- 院(26395)
- 经济学院(26198)
- 农(25929)
- 师范大学(23787)
- 州(23679)
- 财经大学(23219)
- 基金
- 项目(120895)
- 科学(96508)
- 研究(92134)
- 基金(88846)
- 家(77433)
- 国家(76833)
- 科学基金(65166)
- 社会(60940)
- 社会科(57917)
- 社会科学(57903)
- 基金项目(46126)
- 省(44415)
- 教育(42518)
- 自然(38637)
- 划(38594)
- 自然科(37710)
- 自然科学(37701)
- 自然科学基金(37037)
- 编号(36333)
- 资助(36027)
- 成果(30926)
- 重点(28301)
- 部(28130)
- 发(27781)
- 国家社会(26685)
- 课题(26606)
- 中国(25938)
- 创(24578)
- 教育部(24386)
- 性(23610)
共检索到302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是任何区域在经济、社会大转型时期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在转型时期共同研究的热点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全面进入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研究成为目前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探索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的创新并将其指导我国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实践,是学界的新任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以及中国实施全球观战略的要求,正在、也必将使全球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出现大转型(societyandeconomyshift),由此必然要求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以适应这种大变局。同时,中国的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担负着纠正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而被扭曲的空间结构的重任。
关键词:
空间结构重组 全球观发展战略 世界体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淑虎 任云英 马冬梅
首先以特征—问题—对策—机制为技术路经,述评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研究体系;其次,通过与西方相关研究阶段的对比分析,总结研究不足,展望研究趋向。研究表明,本土化的理论研究、"问题求解"的内容研究、"自下而上"的方法研究成为研究趋向。
关键词:
转型期 城市社会空间 结构 评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白杰 李秀敏
数字经济时代,网络空间结构优化是承上启下推进"数字生态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单元载体,也是深度落实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内在需求。结合我国"十四五"规划有关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在急速增长平台型经济、推陈出新颠覆性技术、覆盖全面生态位竞争的影响下,数字网链价值关系扁平化、高渗透性和高效率性成为数字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布局的重要特征。剖析中国数字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发展所面临挑战,应从内到外重构秩序,加速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切实落地网络强国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秩序与规则制定,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施行"以网治网"策略,打造国家网络空间治理新体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胡彬 谭琛君
从经济转型中区域空间结构动态演进过程的角度,分析了长江流域区域空间差异形成的多重因素,认为促进长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积极推进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针对引起长江流域空间结构差异化的具体原因,提出现阶段应结合不同层次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关系机制,以城市区域为空间结构重组的基础性功能单元,构建集区域空间价值最大化、空间联系优化、空间竞争力重塑和空间创新能力挖掘等目标于一体的区域空间政策体系。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宪建
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的函数。科学谋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必须重组福建区域空间结构,这是今后福建区域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之一。
关键词:
福建 海峡西岸经济区 区域空间结构 重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是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对空间结构惯性、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等理论问题的探讨,明确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被动性和阶段性等一般规律;八大动力机制的系统分析为空间结构重组提供了理论依据;区域空间结构组成的五大要素的优化是实现结构重组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 杨青山 马延吉 刘勇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和产业一体化,目标是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这就要求作为组织和运行载体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和重组。文章以长吉一体化区域为实证案例,探讨一体化区域的产业空间结构重组动力包括政策推动力、空间牵引力、经济拉动力、社会驱动力和生态约束力,并针对目前长吉一体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以一体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重组的多元动力为切入点,对长吉一体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产业跨区域融合和地域分工提出重组和优化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子江 张剑锋 冯长春
大部分国家政府和学者都在鼓励通过规划和发展高密度的单中心城市来提高交通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当给定城市内部与城市间的人口分布,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因为平均通勤距离的缩短而更加环保。然而,当考虑到高人口密度会改变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式时,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互作用,发现提高人口密度的政策同时也会影响到商品价格、工资和地租,从而鼓励厂商和劳动力的迁移,而这种城市体系的经济地理重塑过程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交通污染。一项针对单中心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政策在多城市的区域尺度下产生的空间均衡效应可能是不利于生态环境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彬
本文认为长江流域区域板块结构的形成与分异是各地区不同程度的市场化进程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非对称影响的结果,并论证了制度的创新与协调将有助于区域板块常规动力的耦合与外生动力的内在化。为促使长江流域区域的板块融合,应结合不同层次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和重组驱动力,制定与技术变革和全球化现实背景相适应的、以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相协同为目标、以区域治理体制为保障的空间结构政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秀山 徐瑛
本文针对空间经济学所关注的区位锁定效应,提出了产业空间结构变动"过程"和"结果"的度量方法;应用制造业数据计算发现,1996—2005年期间,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过程和结果都同时表现出聚集和扩散两类特征,其中聚集占绝对优势。另外,在改进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基础上,重新计算了1996—2005年区域产业结构冲突指标,以及各行业对该指标贡献率,发现扩散过程对于区域产业结构冲突的贡献远大于聚集过程,接受扩散且被聚集的地区产业结构冲突性最强。
关键词:
锁定效应 空间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冲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年猛 孙久文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战略转变和新规划实施,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打破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国平 吴爱芝 孙铁山
从区域空间组织构架与模型构建、区域差异和区域分工以及区域结构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归纳,分析认为:未来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应着力完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尤其是微观机理的研究以及促进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政策体系研究、全面展开对区域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等。
关键词: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分工 区域差异 中国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刚强 李映辉
文章运用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近年来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其总体特征也在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不同空间层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中国旅游规模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具有较强的正空间集聚性,且存在不断增强的趋势。局部区域的空间集聚表现了较强的规律性,并以人口地理分界线为临界区域,沿主要铁路干线发展,且空间扩散作用具不断增强趋势。东中西部及主要城市地区之间的空间差异明显,但区域之间及其内部的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受旅游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陆玉麒
自古典区位论开创空间结构分析的先河 ,空间学派已成为现代地理学的四大学派之一。从理论上考察 ,归根到底是由地理学的特性 ,即区域性所决定的。区域性决定了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但区域性本身与理论模型的提炼确实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冲突。因此 ,从区域性中剥离出空间性 ,就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模型提炼的前提。然而 ,仅有空间性并不解决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全部问题。可以认为 ,正确协调空间与区域的关系是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性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地理学界一方面已有数十年的实证分析积累 ,另一方面也充分意识到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在空间结构模型的归纳与提炼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对此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对今后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空间结构模型、空间思维、分析技术、区域应用等 ,构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四大领域。参照自然地理学空间结构模型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认为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的提炼可在水平至垂直谱系、空间至区域谱系等两个基本层面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学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