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01)
2023(7095)
2022(5705)
2021(5390)
2020(4387)
2019(10140)
2018(9688)
2017(18603)
2016(9596)
2015(11202)
2014(10684)
2013(10951)
2012(10339)
2011(9588)
2010(9212)
2009(8534)
2008(8365)
2007(7110)
2006(6321)
2005(5760)
作者
(26426)
(22155)
(22024)
(21160)
(13926)
(10292)
(9987)
(8664)
(8400)
(7689)
(7565)
(7229)
(7213)
(6920)
(6842)
(6725)
(6676)
(6253)
(6229)
(5964)
(5568)
(5327)
(5219)
(5086)
(4937)
(4840)
(4798)
(4580)
(4376)
(4302)
学科
(52225)
经济(52178)
管理(30439)
(28941)
(24313)
企业(24313)
方法(21281)
数学(18526)
数学方法(18487)
中国(15313)
业经(12725)
(12327)
(11021)
贸易(11012)
(10826)
产业(10803)
(9444)
(9256)
地方(8914)
技术(8697)
农业(7995)
(7901)
(7740)
(7279)
(7192)
(7072)
银行(7064)
环境(6994)
(6895)
(6835)
机构
大学(144655)
学院(142745)
(74787)
经济(73982)
管理(58930)
研究(53290)
理学(51282)
理学院(50785)
管理学(50441)
管理学院(50153)
中国(41754)
(30609)
(29965)
科学(27828)
(25289)
经济学(24517)
财经(24507)
中心(23139)
研究所(23110)
(22667)
经济学院(22120)
北京(19574)
(19209)
(18935)
(18500)
财经大学(18496)
(17075)
业大(17051)
师范(16935)
商学(16765)
基金
项目(97239)
科学(79952)
基金(75464)
研究(72948)
(65317)
国家(64909)
科学基金(56620)
社会(52078)
社会科(49756)
社会科学(49749)
基金项目(39577)
(34249)
自然(33757)
自然科(33056)
自然科学(33048)
自然科学基金(32564)
教育(31706)
资助(30192)
(29308)
编号(26236)
(23722)
国家社会(23402)
(22382)
中国(22035)
重点(21903)
(21416)
教育部(21042)
成果(20954)
人文(20183)
创新(20097)
期刊
(79177)
经济(79177)
研究(45332)
中国(27249)
管理(23969)
(21874)
科学(19888)
(17776)
学报(17364)
经济研究(14415)
大学(14032)
学学(13247)
财经(12786)
农业(12692)
(12097)
金融(12097)
业经(11788)
(11349)
技术(11011)
问题(10920)
(10906)
世界(10578)
国际(9618)
教育(8947)
技术经济(8212)
(8112)
科技(6785)
经济问题(6761)
统计(6704)
现代(6703)
共检索到211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勤  余晖  
本文研究转型时期中国产业组织的演化规律。建立以中央政府为行为主体,以产业开放程度、制度环境和产业政策为投入要素三维空间,以产业绩效和产业安全为约束条件的基本模式。本文认为产业组织的演化实际上是中央政府以产业安全和产业绩效为约束条件下,调整产业的开放程度、制度环境和产业政策等投入要素,追求最优产业组织下中央政府的效用最大化的结果。中央政府实现最优产业组织的条件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条件,即各要素边际收益与维持投入要素的支付之比相等。通过调整不同的约束条件会使最优要素组合发生变动,而开放程度、制度环境和产业政策导致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可以与中国转型时期不同产业的产业组织的演化相对应,并据此预测产业...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安果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产业组织演变的特征。指出中国产业组织演变过程中的特殊现象是与中国的传统体制紧密相关的。因此 ,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仍然是实现中国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的关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捷  徐林清  张媛媛  
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均属于经济转型期,前者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后者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本文比较了这两个转型时期的产业中间组织的制度变迁。在前一时期,传统行会通过变革趋新,逐渐与新型商会和同业公会融为一体;在后一时期,体制内的官办协会与体制外的民间商会也出现了合流的趋势。本文还通过对地区产业中间组织最新截面数据的检验,发现行业组织的发展与工业化水平正相关,与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负相关,这些经验证据加深了我们对中国行业组织制度变迁规律的认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万晖  饶勤武  
运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理论,从国内与国外经济数据对比的角度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认为只有深化制度革新、推动技术进步与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问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昌文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要与发达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要与发展中国家在新兴市场展开竞争,产业发展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应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发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联动作用,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促进作用,处理好政府职责与产业特征相匹配、公共政策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补充,以及产业政策与创新政策相适应等问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冯琦  
中国改革开放 2 0年来 ,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可粗略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 1 978年至 90年代中期为产业结构扩展阶段 ,二是 90年代中期以来的产业结构优化阶段。转型经济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特征表现为 (1 )产业结构调整中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影响 ;(2 )中央政府影响力的弱化与地方政府影响力的强化 ;(3)“过度竞争”与“冷反应” ;(4)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替代”的“溢出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祝年贵  
FDI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有重大影响 ,本文从国内学术界对国家产业安全的争鸣入手 ,研究了国际产业保护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在揭示国家产业安全内涵的基础上 ,剖析了FDI对中国的品牌、市场、技术等影响产业安全的负面因素 ,提出了完善法律体系 ,建立监控机制 ,培育主导产业等保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白澎  
首先,在梳理产业安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内外部因素。接着,对我国产业安全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建立起新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最后,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彩慧  陈宇学  孙小泽  
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和加速重构期,以及国际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应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当前我国产业链发展在外面临欧美发达国家对高端领域的阻击、东南亚等后发经济体对低端领域的侵蚀、数字+绿色时代提速产业链迭代升级步伐等环境压力,在内存在支持产业跃升的现代制造业发展不充分、支撑产业竞争的关键核心技术主导力不强、支配产业生态韧性多元的经济双循环不畅等短板。诸多重大变局和“两线作战”的困境给中国产业安全保障带来难题,我国产业发展战略要遵循其中的市场规律、发展规律、竞争规律,探索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独特产业链成长模式,着力化解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与风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金玉国  
本文对我国 1 978-1 999年间的工业绩效变动进行了量化测度 ;从数量上证明了它与制度因素的因果关系 ;测算了各制度变量的影响力、对工业绩效的边际贡献 ,及工业绩效的制度弹性系数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春琦  刘克逸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与实际状况作了总的概括 ,然后从产业组织角度分析了我国市场结构分散化和市场绩效差的主要原因 ,最后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产业组织政策取向的几点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霞  单德朋  
利用结构变化值和结构调整速度对民族地区1978-2010年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符合配第-克拉克产业演进规律,但对第一产业倚重较大,对外生政策冲击敏感度高。未来产业与就业结构动态优化的关键在于,政府继续主导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升;反思并调整当前重工业化的第二产业结构现状;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增加产业结构总体就业吸纳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杨朝峰  
本文应用随机前沿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对转型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结论表明,2005年至2010年间:(1)相对于R&D经费和人员投入,知识存量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作用不突出。(2)国外技术引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明显。(3)国内技术引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R&D产出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经济效益不明显。(4)我国高技术产业中企业规模对创新能力有负面的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玉  
研究目标:测度与比较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国际分工中的经济地位与技术地位演变特征,明确中国产业的发展差距。研究方法:从总值视角下的中国产业出口结构、出口贸易环节的价值获取能力以及基于生产工序的出口技术含量三个维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的中间产品出口占比增长缓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高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高科技产品的加工组装特征明显。第二,从动态变迁来看,2000~2014年中国产业经济地位整体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技术地位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第三,中国低和中等技术制造行业攀升全球价值链比较明显,甚至某些行业近年来已经赶超发达国家,但其出口技术含量低于美、日、德、韩等发达国家。第四,中国高技术制造行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经济地位和技术地位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2008年尤其是2012年以来不断上升,表现出向发达国家弱收敛趋势。研究创新:基于总值贸易与增加值贸易,从经济地位和技术地位角度全面评价了中国不同等级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价值:本文对于决策部门评价中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成效,研判中美发展差距,制定贸易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德成  李昊  
本文采用循环修正思路对中国产业结构演化影响因素进行评价。首先选取了30个影响因素变量,通过单一评价方法对产业结构演化影响因素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排序。之后,对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结果表明,组合评价方法可以很好地弥补单一评价方法结果不一致、说服力不强的问题。同时,据此对产业结构演化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强度进行排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