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34)
- 2023(16511)
- 2022(14337)
- 2021(13535)
- 2020(11364)
- 2019(26614)
- 2018(26744)
- 2017(51870)
- 2016(28511)
- 2015(32418)
- 2014(32637)
- 2013(32604)
- 2012(30165)
- 2011(27283)
- 2010(27440)
- 2009(25382)
- 2008(24915)
- 2007(22346)
- 2006(19579)
- 2005(17014)
- 学科
- 济(120818)
- 经济(120698)
- 业(81139)
- 管理(76278)
- 企(59093)
- 企业(59093)
- 方法(55810)
- 农(52393)
- 数学(49277)
- 数学方法(48626)
- 农业(34671)
- 业经(29412)
- 中国(29363)
- 财(27328)
- 地方(25709)
- 学(25429)
- 制(21426)
- 贸(20637)
- 贸易(20628)
- 易(20001)
- 理论(18538)
- 环境(17335)
- 和(17327)
- 技术(17101)
- 银(16535)
- 务(16521)
- 银行(16476)
- 财务(16442)
- 财务管理(16403)
- 发(15988)
- 机构
- 学院(408720)
- 大学(406853)
- 管理(161151)
- 济(161010)
- 经济(157351)
- 理学(140204)
- 理学院(138639)
- 管理学(135964)
- 研究(135712)
- 管理学院(135234)
- 中国(101696)
- 科学(87010)
- 京(86475)
- 农(84392)
- 财(70507)
- 所(69366)
- 业大(68025)
- 农业(65208)
- 中心(63333)
- 研究所(63316)
- 江(60841)
- 财经(56607)
- 范(54784)
- 师范(54303)
- 北京(54136)
- 经(51347)
- 州(49155)
- 院(48224)
- 经济学(46926)
- 经济管理(43957)
- 基金
- 项目(278843)
- 科学(217586)
- 研究(203056)
- 基金(200059)
- 家(174258)
- 国家(172746)
- 科学基金(147483)
- 社会(125722)
- 社会科(118711)
- 社会科学(118674)
- 省(110947)
- 基金项目(106952)
- 自然(96510)
- 自然科(94187)
- 自然科学(94163)
- 教育(92842)
- 自然科学基金(92405)
- 划(92349)
- 编号(85028)
- 资助(82453)
- 成果(68562)
- 重点(62064)
- 部(61047)
- 发(60003)
- 课题(57781)
- 创(57166)
- 科研(53407)
- 创新(53266)
- 教育部(51527)
- 大学(51474)
- 期刊
- 济(178416)
- 经济(178416)
- 研究(115441)
- 农(83212)
- 中国(77221)
- 学报(68203)
- 科学(62204)
- 农业(56463)
- 管理(53390)
- 财(52808)
- 大学(51303)
- 学学(48409)
- 教育(43892)
- 技术(35709)
- 融(35036)
- 金融(35036)
- 业经(34157)
- 业(27736)
- 经济研究(26259)
- 财经(26259)
- 问题(24921)
- 经(22286)
- 版(22188)
- 图书(21524)
- 技术经济(20659)
- 科技(19848)
- 理论(19250)
- 资源(19190)
- 统计(19162)
- 业大(18448)
共检索到592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城中村”这一新生事物。“城中村”农民也随之急剧分化,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时代特点,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社会发展。本文以陕西省的付村、梁村、彭村、南村、北村和东村6个村庄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实证的角度系统地考察转型时期的“城中村”农民分化及其特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
“城中村”的农民分化是以职业分化为基础的。丧失土地将对农民产生一个推力,即使其职业类型由传统的农业推向非农产业;而城镇的“华灯效应”叉将对失地农民产生一个拉力,将其拉向城镇就业。在这个过程中,职业的分化将直接导致农民群体内部的分化。但是,根据我们对陕西六个“城中村”的调查,农民职业的分化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农民除农业生产外没有一技之长。现阶段,“城中村”农民陷于“种田无地、就业无门”的尴尬境地。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网络,成为“城中村”农民的根本出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春飞 罗小龙 田冬 刘永敬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有现象。在就地城镇化的视角下,以福建省沿海地区晋江市和石狮市的8个典型城中村为例,研究半城镇化地区城中村。研究发现,相比较于珠三角地区,就地城镇化地区的城中村房屋出租率相对较低,移民群体以家庭形式为主,并且呈现出长期租住的趋势。此外,研究还发现,该地区城中村出现了土地利用无序、房屋空置闲置较多、治理过程中的利益难以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就地城镇化下城中村健康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
就地城镇化 城中村 社会空间 问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玲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是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目标中的二级目标。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西安市城中村涉及村落、人口、区域及可耕地面积都在呈递减趋势,但围绕改造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却呈多样化态势。问题的累积表明,城乡之间的开放维度这个结构性背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更,城中村地理空间城市化而社区管理边缘化所引发的农民的悖论心理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具体表现为:农民朝城市单向线性流动与失去土地的困窘焦虑相伴、农民接受城市文化洗礼与心理上的弱势认同并存、融入城市的期望与新身份模糊同在。
关键词:
国际化大都市 城中村农民 悖论心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叶裕民 牛楠
"突进式"的"整体拆除-搬迁-重建",是当前政府部门主导城中村改造的最主要模式,这种改造模式往往会遇到很强的社会阻力,政策效果难以实现。本文通过农民工住宅选择的理论模型,从微观视角解释城中村存在和当前"突进式"改造模式预期效果难以实现的原因。通过对2007年和2009年北京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户籍制度约束下,农民工住宅选择具有就业趋向和租金规避特征,并导致其偏好在城中村居住。从长远来看,转变经济利益导向观念,最大可能地考虑公共利益,由"突进式"整体改造模式向"渐进式"综合改良模式转变,是城中村改造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农民工住宅选择 户籍制度约束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金秋 贾俊民
基于市民身份的社会学视角,以城中村农民市民化的演变效果为焦点,提出了一个市民性的六因子概念模型:市民理性精神、市民职业性、市民生活方式、市民社会保障性、市民社会参与性及市民政治自治性。从保定市薛刘营村抽取267位村民收集数据资料,分别用一阶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对数据资料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村民市民化六个维度的演变呈现出不同步性;同时,这六个因子又共同组成了一个更高级因子——市民性的完整表征。最后提出需要通过市民教育、就业服务、完善市民权制度和建立市民化监测指标体系来进一步促进城中村村民的市民化进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冯锦彩
"城中村"即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作用而产生的"非城非村"的特殊地带。"城中村"改造工作包括户籍转变、撤村建居、土地转性等环节,其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将村集体经济改制为股份制企业,顺利实现原村委会经济管理职能的移交。山西省的"城中村"改造工作从2011年开始进入攻坚阶段,与改造的其他环节相比,集体经济改制工作进展较为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各村在改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观念、技术和政策层面的问题,亟待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
关键词:
“城中村” 集体经济改制 城镇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夏正伟 宋玉姗
基于日常生活的研究视角,对常州市的三个保留型城中村进行了现场调查与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城市视觉秩序角度的城中村空间环境改造,并不能有效塑造多样性的日常生活;居住者基本的居住、家务、交通出行、购物以及娱乐与交往等日常生活仍缺乏必要的空间、环境与行为设施的支持。依托空间句法技术,提出了区位优势下分片区的差异化出租,公共空间的功能优化设置以及优化步行网络等策略建议,从而为更多的自发性和社会性的日常生活创造适宜的空间载体。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志 丁士军 吴海涛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中村居民市民化问题逐渐凸显。研究表明,影响城中村居民市民化意愿的根本性因素还是城乡二元结构分化。因此,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必须合理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完善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居民待遇差距;同时为"新市民"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培训,保证他们拥有稳定收入来源和风险应对策略;并着力营造新老市民间的良好氛围,让"新市民"真正在城市找到归属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解兴宇 谢蕊蕊
城中村是我国特有土地所有制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太原市作为中部省份的省会城市,也夹杂着城市现代化和村庄改造的矛盾与冲突。文章基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试图挖掘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用主体博弈模型的方法来试求均衡解,希望能为城中村改造的实践模式提供启示。
关键词:
城中村 政府 开发商 村民 博弈 调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余航 郑风田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近郊何各庄村城市化改造调研,疏理其对村庄民居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以乡村四合院文化经济的创新做法,分析其能够克服传统历史文化和原始乡村文明保护与农村房地资产资本化后农民增收二者之间矛盾的原因,指出其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文化经济 房地资产资本化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崔艺红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国家二元土地管理和社会管理制度以及政府无度征地政策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地方政府廉租房供应职能缺失的表现,也是城中村相关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更是失地又失业的城中村村民自我救赎的结果。只要城中村产生的制度基础存在,其在可见的未来并不可能完全消失。
关键词:
城中村 城乡二元化制度 利益博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冠军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导致城乡土地二元制结构下的"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城中村"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特有现象,因为其事关广大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共同关注。城中村现象日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症结,如何破解"城中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难题,如何规范"城中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要素得到最大化的利益,如何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得最大的合法利益,成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考察郑州市"城中村"土地改造的基础上,拟对相关难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中村” 土地改造 土地流转 征收补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傅晨 刘梦琴
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用"城市的眼光"看待"城中村"及其问题,把"城中村"归结为城市问题。本文将"城中村"定义为制度意义的农村,将"城中村"作为一个特殊的"三农"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关键是突破"制度瓶颈"。
关键词:
城中村 “三农”问题 研究视角 制度创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章平 唐娟
中国短时期内的经济增长奇迹促使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特别是作为流动人口目的地的大城市,城中村一方面保留着乡村传统接受被动城市化,另一方面成为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主动城市化的低成本生活区和缓冲带。城市化前期政府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缺位,而在建设用地等资源稀缺加剧时政府治理城中村又面临重重困境。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深圳为例,对典型的宝安区城中村城市管理问题进行了追踪观察和实地调研,分析了城中村困境形成的人、财物、组织和体制因素,并给出多中心复合治理模式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中村 治理困境 城市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六个典型城市休闲能耗的调研与分析
农民参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研究——基于五个典型案例
无理型“弱者”上访诉苦的话语建构与真实诉求——基于L城中村失地老人上访行为的案例分析
城中村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存在的困境与对策建议——基于河南郑州某城中村的调研
广州“城中村”改造之谜:基于增长机器理论视角的案例分析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中村”非正规部门与“城中村”改造——深圳市蔡屋围、渔民村的案例研究
ICT对城中村居民居住和就业迁移空间的影响——以北京5个城中村调查为例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和乡村治理绩效提升:作用机制与依存条件——基于4个典型示范社的跨案例分析
城中村成因的探析——以广州市石牌村为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