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18)
- 2023(21778)
- 2022(18174)
- 2021(16926)
- 2020(14138)
- 2019(32114)
- 2018(31675)
- 2017(59365)
- 2016(32827)
- 2015(37248)
- 2014(37569)
- 2013(36926)
- 2012(35333)
- 2011(32319)
- 2010(32729)
- 2009(30722)
- 2008(30820)
- 2007(28182)
- 2006(25119)
- 2005(23382)
- 学科
- 济(146403)
- 经济(146231)
- 管理(92804)
- 业(86271)
- 企(69707)
- 企业(69707)
- 方法(55730)
- 数学(47710)
- 数学方法(47087)
- 中国(43551)
- 农(38724)
- 财(37047)
- 学(34967)
- 地方(33722)
- 业经(32011)
- 制(31816)
- 贸(26581)
- 贸易(26562)
- 易(25710)
- 银(25677)
- 农业(25619)
- 银行(25611)
- 融(24786)
- 金融(24776)
- 行(24647)
- 理论(22786)
- 体(22097)
- 环境(21616)
- 和(21371)
- 务(21290)
- 机构
- 大学(486479)
- 学院(483117)
- 济(200461)
- 经济(196071)
- 研究(179121)
- 管理(172284)
- 理学(145581)
- 理学院(143670)
- 管理学(140855)
- 管理学院(139932)
- 中国(137128)
- 科学(110618)
- 京(106643)
- 财(96142)
- 所(94453)
- 农(87379)
- 研究所(85204)
- 中心(79782)
- 江(76766)
- 财经(74389)
- 业大(71380)
- 农业(68507)
- 北京(68416)
- 范(67537)
- 经(67261)
- 师范(66777)
- 院(64289)
- 经济学(62663)
- 州(60444)
- 经济学院(56052)
- 基金
- 项目(309962)
- 科学(242195)
- 研究(224351)
- 基金(223166)
- 家(197017)
- 国家(195368)
- 科学基金(164184)
- 社会(141975)
- 社会科(134414)
- 社会科学(134375)
- 省(120516)
- 基金项目(116048)
- 自然(104711)
- 教育(103869)
- 划(102499)
- 自然科(102256)
- 自然科学(102220)
- 自然科学基金(100431)
- 资助(92575)
- 编号(89578)
- 成果(76161)
- 重点(71724)
- 发(70120)
- 部(68892)
- 课题(64864)
- 创(63034)
- 国家社会(59418)
- 创新(59217)
- 科研(59055)
- 教育部(58258)
- 期刊
- 济(236127)
- 经济(236127)
- 研究(151443)
- 中国(109018)
- 学报(84260)
- 农(81057)
- 财(76067)
- 科学(74942)
- 管理(66624)
- 大学(62902)
- 教育(59112)
- 学学(58988)
- 农业(54468)
- 融(50100)
- 金融(50100)
- 技术(42132)
- 财经(38525)
- 经济研究(37984)
- 业经(35954)
- 经(33345)
- 问题(30685)
- 业(29642)
- 贸(26368)
- 版(25146)
- 技术经济(24028)
- 图书(23785)
- 国际(23742)
- 世界(23557)
- 统计(23357)
- 科技(21585)
共检索到763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费太安
学者们从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的激励和竞争角度很好地解释了中国向市场化过渡过程中经济保持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另一特征是随着改革开放和财政分权,地区间差距逐渐扩大。考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区域微观主体三方在我国制度变迁中的目标追求、约束条件以及不同作为,结论为:由于三类主体的不同目标和偏好组合构成了区域的不同发展路径,并因此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刘炳胜 陈晓红 薛斌 房宁
区域建筑业发展水平的变动与影响机理的研究对国家建筑业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引入中国区域建筑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时序多指标模型测量建筑业发展水平并划分其梯度,在此基础上分析2005~2010年间各省份建筑业发展水平的梯度变迁。结果表明,中西部部分省份建筑业发展水平变化较大,东部省份建筑业梯度发展变化并不明显。最后,在梳理建筑业区域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广义排序选择模型系统分析不同发展水平下制约建筑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不同梯度下中国区域建筑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机理各具特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广海 冯英梅
文章在构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及区域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两者综合指数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耦合关系进行量化测度和系统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两者耦合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整体水平滞后于区域发展综合水平,但两者正相关水平显著;两者耦合度高但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依据耦合-协调度将区域划分为三种耦合类型;区域社会发展是影响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主要因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左停 余蕾 齐顾波
本文运用二阶段泰尔系数,根据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人口等区域经济指标,分析了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聚类、程度、趋势、来源和构成。同时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区域差距总体上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区域差距的持续上升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的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内部省际差距对全国的整体差距贡献率最高,但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西部地区虽然对总差距的贡献率相对东部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区域内各省内部差距状况来说,对总体区域差距贡献率最高为省内差距。
关键词:
二阶段泰尔系数 区域差距 差距结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杜宾宾 白雪
交易成本和效率制度的概念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为其他应用经济学科提供了新的视角。区域制度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政府所提供制度的效率,这是现阶段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硬约束和瓶颈。本文从制度效率的角度探讨我国目前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内在原因,以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验证,并据此提出提高制度效率的途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曾海鹰 何计文
区域差距是我国发展的现实,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将促进区域差距的改变。本文主要用单一指标和系统指标法考察全国31个省市区在2006~2010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差距,通过聚类分析法找到欠发达地区的集合,并进一步分析欠发达地区与我国发展水平产生的差异的主要方面,为下一步制定欠发达地区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
区域发展水平 区域差距 欠发达地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严成樑
文章估算了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发现,1978~2013年,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再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25.37%。近年来,服务业部门劳动力占比提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上升。在此基础上,作者考察了产业结构变迁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研究发现,相对于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人口增长和技术差异而言,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力度更大。文章认为应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以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区域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涛 黄宇菲 冯奎 吴华清
本文采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熵值”非线性规划法、TOWA-GA混合算子方法,首次以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视角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β收敛方法揭示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稳步向好的趋势,但仍存在总体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总体差异水平不高且呈波动上升趋势,北部沿海经济区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大西北经济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对八大综合经济区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八大综合经济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全国层面和东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大西北、大西南、长江中游、黄河中游7个综合经济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北部沿海经济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本文研究内容对制定八大综合经济区差异化政策,落实八大综合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蕾
文章构建包含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网络应用、数字科研支撑共四个维度的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黄河流域九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数字经济内部的四个维度在不同省份表现悬殊。耦合协调分析发现,流域内各省份数字经济四个维度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但协调性较差,属于数字科研支撑滞后型失调。因此,各省份要积极建立数字经济区域合作平台和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加强流域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熵权法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大立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地困扰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东中西经济协调发展,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然而,通过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非但没有明显缩小,反而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造成这种差距持续、加速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就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差距呈强正相关性。从而证实了有些学者所提出的“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的本质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论断。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彭新一 王春梅
为探讨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联系,以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5—2014年面板数据为例,建立两者耦合协调模型,并从时空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率先进入优质协调,区域整体跨越5个等级;在空间上,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高于中西部,西部地区处于劣势。随后通过SPSS22.0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影响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爽
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长期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制约着国民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流通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之间协调性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流通业和人口理论,创建区域流通业发展水平和人口集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指标权重,之后构建空间耦合协调性评价模型,获取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港澳台除外)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发展水平和人口集聚在省级尺度上有较高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地区呈阶梯状分布,空间上与东、中、西部划分保持基本一致;东部地区协调度较中西部有明显优势。最后,针对不同区域耦合协调性差异,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流通业 发展水平 人口集聚 耦合协调度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超 余静文 胡继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变异系数在波动中处于大体增加的趋势。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学视角解释中国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形成差距的原因。我们认为,其根源于政府理念的调整和由之形成的政策差异。这一基本趋势的形成根源于政府理念,政府理念的调整导致了不同区域政策制度的形成,以致于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政策。改革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主要包含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总体战略和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政策等。不同时期的政策导向处于变动中。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87-2007年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数据考察了各地区的变异系数,并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差距变动的原因从政府理念和政策制度变迁的角度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刚 许跃辉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既不符合"华盛顿共识"标准,也无法使用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被称为"中国增长之谜"。这里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市场、制度和利益集团等组织在内的分析框架,并引入准中性政府的概念,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增长之谜。准中性政府是一个在短期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有偏向的政策,但是利益集团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化,导致政府无法在长期内偏向某一固定集团。也就是说,准中性政府具有短期内有偏、长期内无偏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机制,而准中性政府通过制度变迁的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获得强大
关键词:
准中性政府 制度变迁 包容性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