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87)
2023(15790)
2022(13027)
2021(12133)
2020(9786)
2019(22429)
2018(21765)
2017(41659)
2016(22280)
2015(25148)
2014(24872)
2013(24637)
2012(23549)
2011(21502)
2010(22156)
2009(20792)
2008(20145)
2007(18210)
2006(16627)
2005(15642)
作者
(63752)
(52805)
(52753)
(50185)
(34152)
(25435)
(23981)
(20524)
(20510)
(19117)
(18131)
(17818)
(17086)
(16909)
(16750)
(16504)
(15758)
(15359)
(15316)
(15221)
(13604)
(12876)
(12823)
(12180)
(12081)
(11993)
(11751)
(11687)
(10751)
(10578)
学科
(100804)
经济(100707)
管理(62043)
(61736)
(48183)
企业(48183)
中国(39852)
方法(34901)
数学(30516)
数学方法(30128)
(28853)
(28611)
金融(28609)
(28163)
银行(28135)
地方(27991)
(27278)
(25495)
(23573)
业经(22799)
(20782)
贸易(20758)
(20189)
农业(19530)
(17896)
(15586)
(15322)
(15192)
环境(15149)
(14530)
机构
学院(319325)
大学(318047)
(142913)
经济(139833)
研究(119039)
管理(116835)
中国(98422)
理学(98213)
理学院(97014)
管理学(95480)
管理学院(94863)
(69694)
科学(67784)
(67303)
(59902)
中心(55295)
研究所(53632)
财经(51766)
(49617)
(49572)
(47009)
经济学(45692)
北京(45384)
(44216)
师范(43801)
(42870)
经济学院(40977)
业大(40841)
(40299)
农业(38206)
基金
项目(201175)
科学(160409)
研究(151654)
基金(146671)
(126651)
国家(125558)
科学基金(107722)
社会(99168)
社会科(94219)
社会科学(94195)
(76551)
基金项目(75590)
教育(68997)
自然(65729)
(65082)
自然科(64283)
自然科学(64271)
自然科学基金(63138)
资助(61138)
编号(60498)
成果(51011)
(48802)
重点(45792)
(45635)
课题(43738)
(41845)
国家社会(41807)
发展(40254)
教育部(39647)
(39632)
期刊
(167382)
经济(167382)
研究(108254)
中国(73166)
(50051)
(48716)
金融(48716)
(47252)
管理(46368)
学报(44158)
科学(43946)
教育(38286)
大学(34882)
学学(32613)
农业(31567)
经济研究(27904)
技术(27391)
财经(26743)
业经(26033)
(23320)
问题(22879)
(19737)
国际(18309)
世界(17499)
(16797)
技术经济(15871)
现代(15155)
统计(14715)
(14612)
(14384)
共检索到518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都阳  
中国转型时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模式 ,既区别于成熟的市场经济 ,也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力量 (如城市的自我融资能力 )和以再分配的方式获取资源(行政级别的影响 )都对城市的发展起作用。计量结果表明 ,由于市场发育水平的不同 ,中西部地区在城市发展模式上显著区别于东部地区。前者仍然具有浓厚的转型特征 ,行政分配资源仍然对城市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而东部地区城市发展的市场导向格局已基本形成。由于一些城市仍然依靠再分配资源发展城市 ,具有阻碍人口流动的动机 ,扭曲了城市化整体格局。因此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 ,有利于加快和完善市场条件下的城市化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石智雷  
借鉴以往关于个人可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结合对农村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过程中能力贫困状况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劳动力个人发展能力形成的多维模型。研究发现:劳动力的个人发展能力是一种可培养的自发展综合能力,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和锻炼的能力积累,这种积累取决于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安排和分配。个人发展能力的贫困是城市中迁移劳动力市民化的根本障碍。能力的贫困一方面是迁移劳动力个人因素导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前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对迁移劳动力的边缘化,使得这一群体失去了应有的资源和权利。能力的提升实质上是个人权利和机会可获得性的增加,其中三个关键环节是技术学习、资源获得和权利赋予。除了人力资本投资...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吴煜  
本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在"政府推动"和"自然演变"的共同作用下,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在形态上表现为城市群的发展壮大,更在质量上逐步实现了"人的城市化"。通过分析城市化现状,本文提出了城市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任媛  安树伟  
劳动力迁移从微观方面分析是一种个体决策过程,从宏观方面分析就是城市化渐进的过程,两者是同一现象在微观和宏观中的不同表现。本文利用局部调整——自适应期望综合模型分析城市化水平与非农化产值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非农化对城市化短期影响较小,长期影响效果却非常显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非农化的响应较慢,存在滞后性。当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是城市化水平短期内不能适应非农产业发展时呈现出的一种短期、局部性现状,具有结构性失业的特点,并不会长久存在。其解决思路在于缩短农民迁移过程中的滞后性,同时促进农民工向合法性永久迁移者转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爱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化道路是一条由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扩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在很长一段时期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政策,户口迁移政策和现实的人口迁移规模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已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20多年城市化的实践表明: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于中国城市化的选择,中国国情决定了应该把体系化城市发展作为城市化战略。政府在推动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中,要从法律、政策、措施方面,保证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战略的实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段敏芳  
从解决人口迁移角度探讨城市化的发展问题,是一个新的边缘学科领域。本文从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预测分析入手,探讨城市化发展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分析不同类型城市吸纳人口能力,从经济效益与容纳人口能力两方面考虑问题,从人口迁移角度探讨应该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文章应用大量的人口普查与经济统计资料,将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任远,王桂新  
文章定量说明“移民城市”是上海大都市的重要特征,人口迁移是城市发展的巨大引擎。近5年来,上海市常住人口迁移数量大约为户籍人口迁移的6.3倍,常住人口迁移比户籍人口迁移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高。作者指出,传统的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人口迁移统计和人口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并将越来越不能适应人口研究、分区域人口预测和城市动态管理的需要;提出完善常住人口迁移统计,需要积极引导人口迁移促进城市发展,需要大力推动城市户籍体制等人口管理制度的改革。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诺  吕拉昌  黄茹  胡海鹏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城市创新受多种因素影响,人口是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的数量和质量会对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专利指标测度创新,基于中国34个主要城市人口2003—2012年的人口迁入、迁出数据,使用stata面板模型,分析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迁移对城市创新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省外迁入人口、省内迁出人口以及高学历和多样化人口迁移对城市创新有积极作用,其他人口迁移因素对城市创新影响则不显著,人口迁移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的差异。研究的政策意义表明:中国需要鼓励高层次的人口迁移,以发挥创新的溢出效应,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史俊宏  赵立娟  
非自愿迁移人口生计转型困境及如何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生态移民为研究对象,借鉴目前较为成熟的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内蒙古达茂旗7个牧区生态移民安置区的移民调查数据,运用生态移民认知方法对非自愿迁移人口生计转型困境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生态移民对外界给予其帮助的期望。结果表明,生态移民面临着资金短缺、非农就业困难、收入来源、农业生产困难、生活困难等生计困境类型。生态移民提出了收入来源、非农工作、农业生产、生活开支、补贴中断等多种未来担忧的问题以及期望获得诸如草场补贴提高、非农工作搜索、畜牧业生产、贷款、继续回牧区放牧等政府的帮助。阐明了从宏观层面重视生态移民创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彭珮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修岩  李松林  
决定城市规模分布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中国城市体系扁平化的形成机制又是什么?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异质性个体迁移决策和房价内生性的城市体系模型,将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的因素分解为效率、舒适度、迁移摩擦和房价四个方面:较高的效率和舒适度会促使城市规模增加,但相伴而生的高房价和迁移摩擦等集聚负外部性会抑制大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张。进而基于结构式估计方法对中国城市的效率、迁移摩擦、房价和舒适度等特征进行了量化,并通过一系列反事实实验模拟了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效率、迁移摩擦和舒适度在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消除城市间的房价差异几乎不影响人口的再配置,而消除迁移摩擦则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重新配置和带来显著的福利增进效应,这意味着迁移摩擦的存在是造成中国城市体系扁平化的关键致因。因此,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开城市的落户限制,进一步降低人口迁移中的空间摩擦,才能有效发挥市场的内生化力量,促进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优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修岩  李松林  
决定城市规模分布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中国城市体系扁平化的形成机制又是什么?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异质性个体迁移决策和房价内生性的城市体系模型,将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的因素分解为效率、舒适度、迁移摩擦和房价四个方面:较高的效率和舒适度会促使城市规模增加,但相伴而生的高房价和迁移摩擦等集聚负外部性会抑制大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张。进而基于结构式估计方法对中国城市的效率、迁移摩擦、房价和舒适度等特征进行了量化,并通过一系列反事实实验模拟了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效率、迁移摩擦和舒适度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峻慧  
本文阐述了人口外迁对三峡库区城市化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即:人口外迁减少了人口过多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压力;三峡库区人口外迁呈现出人口结构性外迁的特点,这对三峡库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据此,本文指出,当前三峡库区人口的非均衡性结构性迁移,即大量的年轻型和技能型优质劳动力的外迁,使得非优质人口沉淀在三峡库区,这会造成未来三峡库区城市的城市化畸形发展。最后,提出了改善三峡库区劳动力素质、促进库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曹清峰  倪鹏飞  
中国城市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有必要以全球城市为坐标系考察中国城市体系结构。以全球1 007个城市为总体样本,基于全球竞争力和全球联系度分析中国292个样本城市的层级结构,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差异较大,大部分城市的全球联系度较低,不存在扁平化趋势;中国已经形成多中心多层级的城市体系,具有明显的四级金字塔层级结构,但大部分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较弱;大部分主要城市已经被纳入各城市群的次级城市体系中,但中心城市在各城市群中的分布不均衡,多中心城市群与单中心城市群并存,并表现出"纺锤型城""哑铃型"和"金字塔型"三种形态的城市层级结构。城市群的发展成为中国城市体系演进的具体形态和主要推动力量,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和聚集作用,以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构建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进而促进整体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陶然  徐志刚  
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农村内部农地调整以及农用土地非农化问题是现阶段中国转轨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三方面问题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需要一个整体思路来进行分析,更需要在此基础上给出系统、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本文在对这些问题及其政策关联性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户籍制度与农地制度改革在一个大国的转轨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并提出一个政策组合,试图在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的同时,通过给予农民在土地和城镇社会保障之间的自由选择权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城市化机制,从而实现户籍制度和农地制度改革的突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