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89)
- 2023(17051)
- 2022(13965)
- 2021(12813)
- 2020(11086)
- 2019(24849)
- 2018(24964)
- 2017(47995)
- 2016(26392)
- 2015(29766)
- 2014(29944)
- 2013(29680)
- 2012(27726)
- 2011(25057)
- 2010(26177)
- 2009(25098)
- 2008(25005)
- 2007(23082)
- 2006(21249)
- 2005(19566)
- 学科
- 济(130967)
- 经济(130816)
- 业(98274)
- 管理(83569)
- 企(79604)
- 企业(79604)
- 方法(51591)
- 农(48639)
- 数学(42349)
- 数学方法(41646)
- 业经(35312)
- 中国(34026)
- 农业(32222)
- 财(32192)
- 制(26525)
- 地方(25819)
- 学(24533)
- 理论(21404)
- 贸(20832)
- 贸易(20813)
- 务(20780)
- 财务(20729)
- 财务管理(20690)
- 技术(20459)
- 易(20140)
- 策(19826)
- 企业财务(19507)
- 体(19277)
- 和(19270)
- 银(19155)
- 机构
- 学院(395639)
- 大学(391510)
- 济(172139)
- 经济(168730)
- 管理(152224)
- 研究(132039)
- 理学(129425)
- 理学院(128099)
- 管理学(125762)
- 管理学院(125038)
- 中国(105228)
- 京(82569)
- 财(79561)
- 科学(78067)
- 农(75574)
- 所(67862)
- 江(63771)
- 财经(62187)
- 中心(60978)
- 研究所(60591)
- 业大(59817)
- 农业(58164)
- 经(56071)
- 经济学(52774)
- 北京(52256)
- 州(49828)
- 范(49817)
- 师范(49371)
- 经济学院(47272)
- 院(46031)
- 基金
- 项目(245767)
- 科学(193708)
- 研究(180990)
- 基金(177915)
- 家(153768)
- 国家(152312)
- 科学基金(131228)
- 社会(117310)
- 社会科(110892)
- 社会科学(110857)
- 省(97775)
- 基金项目(92563)
- 教育(83335)
- 自然(82680)
- 自然科(80847)
- 自然科学(80827)
- 划(79811)
- 自然科学基金(79404)
- 资助(74088)
- 编号(73881)
- 成果(60808)
- 重点(54684)
- 部(54506)
- 发(53874)
- 创(52055)
- 课题(50818)
- 国家社会(48407)
- 创新(48099)
- 业(47000)
- 教育部(46847)
- 期刊
- 济(207656)
- 经济(207656)
- 研究(121067)
- 中国(83324)
- 农(74501)
- 财(62910)
- 管理(61316)
- 学报(60072)
- 科学(56311)
- 农业(49920)
- 大学(47080)
- 学学(44429)
- 教育(41559)
- 融(41544)
- 金融(41544)
- 技术(37656)
- 业经(36177)
- 财经(32354)
- 经济研究(31976)
- 经(28072)
- 问题(27343)
- 业(26151)
- 技术经济(23325)
- 统计(21803)
- 贸(20507)
- 世界(19978)
- 策(19744)
- 版(19525)
- 商业(18698)
- 现代(18456)
共检索到620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许经勇
关于如何改变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落后状况,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两种不同的要素配置模型。威廉.阿瑟.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过剩,近乎无限供给,因而,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唯一途径就是把过剩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西奥多.舒尔茨则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力过剩,而是人口质量低与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足;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人口质量和向农村输入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与这两种模型相关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呈现两种不同的模式,即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这就存在着如何评价上述两种模型与两种模式的问题。
关键词:
要素配置模型 劳动力转移模式 比较研究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谢维和
引语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 ,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 ,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会有哪些变化 ?高等教育应该如何面对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这一系列问题既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 ,也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组织本次笔谈之初衷在于试图打破某一专业研究的思维定势 ,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 ,因此特邀学科背景不同、学术个性卓尔不群的学者阐述他们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观点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怀。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立新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托达罗人口流迁模型,剖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相关问题,认为经济因素仍然是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浅层次、多渠道、多样化、渐进性是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突出特点;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工人就业并不产生多大消极影响,相反还会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为了促进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健康转移,必须重视农业发展,有效改善农民教育模式,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
托达罗模型 农业劳动力 转移 思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蒋勇 林柏浪 陈泮 冉瑞平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生产力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在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如何思考和对待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理论课题。该文立足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概况、绩效以及深层制约因素等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在政府政策制定、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劳动力就业等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小苏
农业劳动力转移量的宏观测定对研究劳动就业的一般规律、制定劳动就业的长远规划和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评价现有的测定模型出发,以我国现行统计体系和资料可得性为依据,给出一种适用范围较广的简单测定方法。一、现有模型的评价和改进农业劳动力转移量的实际操作型统计模型并不多见,我们仅收集到一种时序资料分析模型,模型如下: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牛若峰
45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按照就业消长特点,大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农村工业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发展应当采行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路线,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亦应采行劳动——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丁美东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立新
首先是政策主张不同。现代国家干预主义都主张国家积极地、全面地干预经济。经济自由主义者则相反,主张国家减少对国家的干预,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其次是对市场认识上的分岐。国家干预主义一般认为市场存在严重的缺陷,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均衡,市场还会忽视掉许多经济目标、经济自由主义一般对市场采取颂扬的态度,认为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许毅 隆武华
在西方经济学中,除了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亚当·斯密的古典学派和马歇尔的新古典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外,资产阶级早期的重商主义、德国的历史学派、美国的制度学派、英国的福利经济学说以及各种“保护关税”的国家干预主张,也在西方有很大的市场,并创造了经济奇迹。凯恩斯主义诞生后,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因此,本文认为,西方经济学中始终存在着“自由放任”和“国家宏观调控”两种学说,它已在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发展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今天,任何想摆脱“国家宏观调控”的言行都是有害的。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自觉运用“看得见的手”去驾驭“看不见的手”,从而使两...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儒刚
对家庭经营制和“企业+农户”两种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进行了制度经济学分析。认为,农业经济的异质性、资产的专用性、不确定性构成家庭经济组织长期存在和效率低下的依据;“企业+农户”的农业经济组织在提高农业经济异质性适应能力、降低农业经济资产的专用性、减少农业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节约农业经济活动的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业经济组织 家庭经营制 “企业+农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卫军
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的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转移出去 ,否则 ,二元制经济结构无法根本改变。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是发展中国家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可供选择的模型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面临着在这两个模型中进行选择的问题 ,根据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现实国情并综合其它因素 ,单纯选择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中的一个而否定另一个是不合适的 ,应根据现实国情 ,对两个模型综合借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唐茂华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户籍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唐洪潜 刘宇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思考唐洪潜,刘宇农业劳动力从种植业领域向林、牧、副、渔业领域尤其是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领域转移和流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性趋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劳动力将作为一般商品进入市场的条件下,其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城...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谢乃文 陈文均
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原因,充分肯定了它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它是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是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加速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这一流动中出现的负面影响,作者认为主要是有关部门认识不统一,管理工作跟不上,城市户籍制度和各种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不完善等造成的,而不应归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本身。为此,文章提出的促进这一流动与转移的对策措施是: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农业劳动力转移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和战略任务来抓;从实际出发,确立农业转移的战略重点;搞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