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38)
- 2023(7084)
- 2022(5946)
- 2021(5916)
- 2020(4729)
- 2019(11556)
- 2018(11099)
- 2017(21268)
- 2016(11232)
- 2015(12948)
- 2014(12789)
- 2013(12836)
- 2012(11953)
- 2011(10999)
- 2010(10685)
- 2009(9802)
- 2008(9651)
- 2007(8263)
- 2006(7346)
- 2005(6769)
- 学科
- 济(53883)
- 经济(53839)
- 管理(28605)
- 业(26908)
- 方法(23794)
- 数学(21590)
- 数学方法(21470)
- 企(20979)
- 企业(20979)
- 中国(16187)
- 贸(14316)
- 贸易(14305)
- 农(14248)
- 易(13971)
- 制(10519)
- 业经(10302)
- 财(9793)
- 地方(9071)
- 融(8448)
- 金融(8446)
- 银(8352)
- 银行(8352)
- 农业(8205)
- 行(8116)
- 学(7693)
- 体(7452)
- 市场(7387)
- 环境(7380)
- 和(7206)
- 出(6700)
- 机构
- 大学(162304)
- 学院(159428)
- 济(78763)
- 经济(77545)
- 管理(61236)
- 研究(59277)
- 理学(52233)
- 理学院(51608)
- 管理学(51050)
- 管理学院(50720)
- 中国(49724)
- 京(35620)
- 财(34106)
- 科学(31661)
- 所(28660)
- 财经(27688)
- 中心(26954)
- 经济学(26142)
- 研究所(25800)
- 经(25458)
- 经济学院(23526)
- 北京(23161)
- 农(22485)
- 江(22080)
- 院(21383)
- 财经大学(20792)
- 范(20137)
- 师范(20021)
- 业大(19672)
- 科学院(17748)
- 基金
- 项目(103894)
- 科学(83399)
- 基金(79476)
- 研究(77331)
- 家(68862)
- 国家(68400)
- 科学基金(58938)
- 社会(52180)
- 社会科(49634)
- 社会科学(49625)
- 基金项目(41511)
- 自然(36825)
- 自然科(35994)
- 自然科学(35985)
- 省(35841)
- 自然科学基金(35393)
- 教育(34421)
- 资助(33384)
- 划(31375)
- 编号(29586)
- 部(25021)
- 成果(23672)
- 中国(23161)
- 国家社会(23009)
- 重点(22885)
- 发(22600)
- 教育部(22005)
- 创(21089)
- 人文(20756)
- 大学(20360)
共检索到248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凯 赵伟光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市场公平竞争、经济运行效率以及消费者福利的重要因素。但与现实中出现的纵向约束问题和现象相比,针对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较缺乏。本文以中国乘用车市场纵向价格垄断案为背景,基于乘用车车型月度数据,采用新近的"新实证产业组织"(NEIO)范式,对整车制造商实施转售价格维持弱化下游横向竞争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品牌授权流通模式下,上游整车企业为了避免下游4S店价格竞争引发的负外部性,通过实施转售价格维持,消除弱化下游产品间横向竞争,最终实现垄断定价;相比于转售价格维持引发高价格的纵向渠道,本文提出的横向渠道并不需要企业签订约束条款,是企业实施RPM的战略互动结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进一步研究表明:高端乘用车市场竞争弱化的加价能力最高,中端次之,低端乘用车市场加价能力最低;低、中端乘用车市场竞争弱化不具有可维持性,高端乘用车市场存在一定可维持性。本文启示是:消除转售价格维持竞争损害效应不在于禁止转售价格维持本身,而在于改进上下游竞争结构关系;即使确实存在竞争弱化效应,其可维持性也是反垄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中国的政策实践不能照搬欧美,应重视细分市场中整车企业的"相对市场势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兰磊
最低转售价格维持(RPM)是一类广泛使用的商业行为,它具有促进竞争和反竞争的效果。对于这类行为应采用合理原则的分析方式判断其合法性。我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和上海一中院在强生案中判决对转售价格维持均采用合理原则的分析方式。在这一原则之下可以发展出更加专注的结构型合理原则,以此可以提高规则的可操作性和法律确定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甄艺凯
本文以中国汽车行业转售价格维持的典型案例为基础,构建了对主产品和辅产品均实行转售价格维持的双重转售价格维持博弈模型。研究发现,与传统单一产品转售价格维持下的经典结论相悖,双重转售价格维持不但不能产生消除双重加价效果,反而有可能在辅产品上产生新的"双重加价",甚至产生比双重加价更糟糕的福利结果。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双重转售价格维持会明显损害消费者在辅产品市场上的福利,在寡头竞争的市场中,企业通过转售价格维持可以做到将主产品市场上由于差异化而形成的市场势力传递到替代性极强的辅产品市场。中国汽车行业的反垄断政策应考虑禁止整车企业在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市场上对4S店的转售价格维持,破除整车企业限制4S店...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春利 高良谋 安岗
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型网商崛起和消费者多样化偏好的经济现实使买方抗衡势力成为实施转售价格维持制度的重要考量因素。基于Dixit-Stiglitz模型,分析买方抗衡势力对转售价格维持的影响,研究表明:(1)自由定价合约下,大型网商买方抗衡势力使得产品价格降低,产品种类减少,导致种类扭曲,损害消费者福利和社会福利;(2)固定转售价格维持合约下,大型网商买方抗衡势力使得产品价格提升,产品种类减少,导致价格和种类双重扭曲,加剧消费者福利与社会福利损失;(3)无论是在自由定价合约还是在固定转售价格维持合约中,大型网商买方抗衡势力都将导致水床效应和负纵向外部性;(4)通过对图书行业的案例分析发现,大型网商买方抗衡势力导致图书市场的“高定价、低折扣、少品种”,阻碍图书市场的高质量发展;(5)反垄断执法机构需加强对买方抗衡势力与转售价格维持交叉经济效应的评估和分析。因此,应将买方抗衡势力纳入分析框架,利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方式判断实施转售价格维持是否具有正当性及对消费者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为企业战略决策和反垄断执法提供新依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自力 何小钢 潘卫华
在互联网经济条件下,很多产品并不具有"店选网购"特征,但制造商仍然对这些产品的零售价格进行限制(即转售价格维持),这是传统"搭便车"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引入跨期外部性是对传统理论的完善和拓展。在同一品牌被多零售商经销情况下,产品的重复消费特征会引起零售服务跨期外部性,导致零售服务供给不足,这一特征在网络零售条件下更为突出。转售价格维持通过提高零售商在尝试消费阶段的报酬,可以内化零售服务跨期外部性,激励零售服务水平达到最优,且其激励效果优于最低销售数量和固定销售区域等纵向约束手段。在零售服务中考虑跨期外部性的影响,使之前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甚至是冲突的几个经典假说得以协调,为转售价格维持适用合理原则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何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市场运行中转售价格维持现象日渐频显。转售价格维持是纵向垄断协议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意指生产商或供应商要求独立经销商只能以前者规定的价格进行转售的行为。现代反垄断法并不当然禁止转售价格维持,而需对其进行详尽地合理分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孙挥
转售价格维持是近年来反垄断经济学及反垄断法中最具争议的核心问题,至今在反垄断执法中仍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分析方法和结论。我国很多行业中普遍存在转售价格维持行为,但由于我国反垄断立法的缺陷及执法、司法经验的不足,造成对案件的不同处理方式和结果,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反垄断法》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在反垄断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立法和实践经验,提出可行的反垄断分析规则和执法政策,为我国的反垄断立法、执法及司法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曾晶
当今反垄断法在考察转售价格维持时,应适用合理规则,而不是本身违法规则。这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考察转售价格维持的负面效果,如果没有这类效果,则直接推定不予禁止;然后,再对有此效果的行为进行效率考察,如果该行为产生的效率能弥补其负面效果,则也不受禁止,反之则应禁止。2013年我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和上海市高等法院处理的三个转售价格维持案件,均没有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方法,这将不利于我国反垄断法的实践。基于反垄断执法的现实需要,我国今后应结合国外成熟经验和本土实际情况,尽早摸索出可行的规制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志成
本文在一个纵向约束模型中考虑销售努力的横向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了最优的两部收费(two-part tariff)和转售价格维持(resale price maintenance,RPM)合同的特征,给出了两种纵向约束合同的福利影响及其对反垄断执法的政策含义。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RPM总能给上游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但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两种纵向约束方式下努力水平和最终产品销量的比较取决于横向外部性的大小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当横向外部性问题更严重时,RPM下努力程度更高,产品销量更高;当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严重时,两部收费下努力程度更高,产品销量更高。因此,反垄断政策在处置RPM问题时需要权衡...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董峰 王青
2007年乘用车市场供求及价格分析2007年乘用车产销增幅虽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了近22%的增长水平,供大于求的市场矛盾继续存在并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唐要家
数字经济独特的发展规律要求建立更为有效的反垄断实施体制,确保反垄断法的高质量实施。转售价格维持协议的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是互补的关系,都服务于反垄断法高质量实施的目标。在平台经济中,转售价格维持能克服渠道"搭便车"和实现网络效应等效应,但其也会便利寡头企业合谋、实施市场封锁和剥削性定价,因此案件审查应基于平台经济特殊性适用合理原则。中国反垄断执法实践显示,对转售价格维持简单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和缺乏科学的反垄断执法制度保障会严重影响执法质量,增加执法失误风险。中国纵向限制协议反垄断应坚持合理原则为主的基本走向,以合理原则构建为核心、强化保障反垄断法高质量实施的制度体系建设。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骏
反垄断法学界及实务界对于转售价格维持适用的法律原则存在不同的意见,多数学者及法院主张适用合理原则,少数学者及反垄断执法机构则主张适用可抗辩的违法推定规则。基于我国《反垄断法》对转售价格维持的规定是以《欧盟运行条约》第101条为立法蓝本的事实,辅之以比较法、法律豁免等理论认识,主张对转售价格维持适用合理原则的法律依据解读有待商榷。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唐要家
本文针对茅台、五粮液转售价格维持案,构建了转售价格维持促进合谋的理论模型,分析显示茅台、五粮液的最低转售价格维持具有承诺维持高价和促进合谋协议实施的效应。这是企业之间默契合谋的机制,应该受到《反垄断法》的禁止。中国最低转售价格维持的反垄断执法原则、效率抗辩配置、罚金水平确定依据等都需要改进。
关键词:
转售价格维持 合谋效应 反垄断政策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唐要家
图书出版业严格的政府管制导致出版社具有了很强的行政性垄断势力,为了消除网络书店等零售企业价格竞争对其利润的耗散,图书出版企业有激励通过转售价格维持来实现价格合谋,以维持垄断利润。国际经验显示,对图书转售价格维持的保护性反垄断豁免政策主要是产业利益集团俘获政府的结果,它会严重伤害社会福利和阻碍产业组织的优化。因此,对图书转售价格维持应该适用《反垄断法》来进行调整,并通过对图书出版业的放松管制和引入竞争来消除出版社的垄断势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晓丹 王帆
本文基于中国乘用车市场微观数据,应用结构估计方法,结合汽车需求替代和发电结构评价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减排净效应,并模拟“双碳”目标下的减排效果。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较好实现了市场推广的政策目标,贡献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48.72%,但其中仅31.72%的增量来自对燃油车的替代,其余68.28%则来自补贴刺激的额外新增;补贴在减排方面存在双向作用,替代效应通过替代燃油车减少了尾气排放,直接效应刺激了新能源汽车额外新增,增加了用电排放,由于替代效应弱于直接效应,在当前发电结构下最终导致21个样本省市碳排放净增加941.39万吨,可见补贴并不是一项有效的减排政策。同时,补贴政策的减排效果与发电结构密切相关,发电结构达到“碳中和”时补贴政策会净减排1000.05万吨。基于此,本文提出,汽车行业减排的政策设计应关注需求替代与能源背景,适应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促进新能源汽车有效替代燃油车,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碳排放 补贴政策 需求替代 发电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我国乘用车市场影响因素探析——2009年乘用车市场分析及2010年发展预测
多渠道销售中“搭便车”现象与转售价格维持协议的运用
显性价格战维持与合理干预条件研究——以纸质报业竞争为例
忠诚折扣、转售价格维持组合与非对称零售服务投资
汽油价格、税收政策与乘用车市场的微观选择行为——基于需求侧、供给侧和节能减排效应估计
定价权约束下的经销商机会主义行为防范——转售价格维持的新解释
美国最低转售价格维持规制路径研究——“本身违法”与“合理原则”之争
数字经济背景下厂商转售价格维持的反垄断规制研究进展
论我国转售价格维持反垄断法规制的困境及化解
需求侧财政补贴、市场增长与技术变迁——来自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