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33)
2023(13978)
2022(12451)
2021(11835)
2020(9964)
2019(22813)
2018(22954)
2017(44085)
2016(24213)
2015(27467)
2014(27237)
2013(26467)
2012(23618)
2011(21042)
2010(21202)
2009(19486)
2008(18611)
2007(16163)
2006(13913)
2005(11952)
作者
(67450)
(55797)
(55678)
(52800)
(35530)
(26886)
(25326)
(21967)
(21225)
(19988)
(19158)
(18672)
(17628)
(17551)
(17198)
(16973)
(16716)
(16525)
(15921)
(15854)
(13934)
(13636)
(13470)
(12748)
(12493)
(12476)
(12470)
(12280)
(11255)
(11037)
学科
(90973)
经济(90871)
管理(66768)
(60866)
(52150)
企业(52150)
方法(44311)
数学(37587)
数学方法(36876)
(24699)
中国(24240)
(21251)
业经(21042)
(20772)
地方(20502)
理论(18600)
环境(17029)
(16635)
农业(16323)
(15811)
贸易(15801)
(15309)
(14584)
技术(13917)
(13895)
教育(13552)
(13117)
财务(13037)
财务管理(13012)
(12258)
机构
学院(329699)
大学(326139)
管理(130658)
(120994)
经济(118087)
理学(113714)
理学院(112428)
管理学(109924)
管理学院(109350)
研究(106035)
中国(76806)
科学(69596)
(69482)
(53778)
(52941)
(52153)
业大(50710)
研究所(48687)
中心(48141)
(47500)
(45634)
师范(45247)
北京(43699)
财经(43550)
农业(40687)
(39434)
(39433)
(39042)
技术(37335)
师范大学(36108)
基金
项目(231779)
科学(181171)
研究(169755)
基金(164882)
(143657)
国家(142431)
科学基金(122240)
社会(103763)
社会科(98124)
社会科学(98094)
(92958)
基金项目(87652)
自然(80925)
教育(79404)
自然科(78954)
自然科学(78935)
(78015)
自然科学基金(77407)
编号(71540)
资助(68372)
成果(57322)
重点(52101)
课题(49405)
(49350)
(49315)
(48153)
创新(44707)
科研(44088)
项目编号(43575)
大学(42954)
期刊
(131358)
经济(131358)
研究(90903)
中国(61204)
学报(52534)
科学(48409)
(47788)
管理(46907)
教育(43151)
(39469)
大学(39220)
学学(36844)
农业(33452)
技术(30087)
业经(23754)
(23028)
金融(23028)
经济研究(20610)
财经(19499)
图书(18992)
(17762)
问题(16704)
(16597)
科技(16594)
资源(15861)
(15596)
技术经济(15169)
统计(14950)
理论(14946)
商业(14680)
共检索到4661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涛  
伴随着中国"时空压缩"型城镇化引起的生态、文化、空间转向,构建生态文化核心区成为未来集聚生态、文化、社会于一体的空间战略布局。研究所构建的未来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是在满足传统城镇中心区各项功能的基础上,以当今中国"时空压缩"型城镇化引起的转向语境为导向,结合空间营造与生态、文化以及社会等众多理论思想,通过构建生态网络战略斑块、文化生态区活态传承点、公平正义开放空间,实现了城镇生态核心区、文化核心区、公共核心区"三区合一"的耦合发展。该核心区的布局有效地指导了未来新城区中心区布置的基本构建以及已建新城区中心区的转型对策,并以此对未来城镇核心区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借鉴指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木易  岳文泽  冯少茹  蔡接接  
以大别山核心区精准扶贫对象岳西县为研究单元,选择10个生态阻力因子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GIS构建生态阻力面,应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和重力模型对生态安全进行诊断和潜在生态廊道识别提取。研究表明:(1)岳西县生态安全较高及高等级区域占县域总面积37.79%,而较低及低等级区域占51.89%,整体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特征,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偏低。(2)ESDA分析显示,生态安全空间分布全局Moran’s I指数为0.6374,LISA图显示岳西县生态安全等级主要以高高(HH)、低低(LL)两种聚集类型为主,在空间上呈明显的片状集聚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生境良好的自然保护区及大型风景区斑块为生态源,生成累积耗费阻力面,基于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源之间的最小累积耗费路径,提取潜在生态廊道90条,生态节点103个,利用重力模型识别出21条重要潜在生态廊道,其中,一级和二级潜在生态廊道分别为13条和8条。(3)结合岳西县旅游产业空间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环三带"生态网络框架空间布局模式及优化对策,该模式可作为岳西县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格局的有效补充。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华兵  刘红玉  侯明行  李玉凤  
景观过程模型已经成为深化景观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并日益受到重视。海滨湿地是一种高度复杂和动态变化的景观系统,构建景观过程模型能够从机理上解释湿地景观时空动态演变过程。研究中,将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划分为人工管理区和自然湿地区两种模式,根据2000、2006、2011年3个时相的景观资料以及野外生态监测数据,构建海滨湿地景观过程模型,结果如下:①利用空间代替时间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海滨湿地景观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土壤盐度和水分;②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分析了土壤盐度和水分的空间分异,并通过图层叠加和分级统计,得出了土壤盐度和水分的阈值范围以及变化规律;③运用GIS-Matlab-CA...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达锦  胡振鹏  
城镇辐射力研究对于城镇的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发展现状,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2007年城镇辐射力模型,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中存在缺乏辐射力强的超大型城市、区域北片和东片辐射能力较弱与其区位明显不符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发展战略,即树立生态城镇化发展的理念,营造一个适宜的产业体系,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体系,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原则重点打造生态城镇,制定生态导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凤廷  侯云先  胡会琴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可为粮食生产提供巨大的增长空间,而且对粮食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粮食物流运作需要扩展为沿供应链向上游前移与生产环节对接或向下游后移与加工环节衔接的网链结构,寻求供应驱动链、需求驱动链的链内协同以及上下游供应链的对接与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粮食物流成本,提高粮食企业效益,同时更好地推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现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的转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俊  孙宝鼎  
我国具有众多的小城镇,探讨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小城镇生态旅游规划、开发、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尝试构建符合小城镇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34个具体评价指标和因子权重。并以全国首批特色小城镇——红格镇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海丽  
本文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在不同物质需求条件下,城镇居民收入对文化消费影响的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文化消费需求确实是以物质需求满足为前提,且存在双门限效应。同时,线性回归模型放大了增加收入和政府扶持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而降低了文化产品价格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时,应更多关注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对文化产品价格的调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云  余文星  
在生态语境之下,企业技术异化体现为技术本可为人类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生态,但却基于主客体根源而陷入某种异已力量的反向宰制,引发了人类生存的生态负效应。因此,企业作为对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应该注重技术向生态化的转向,即各大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开发、设计、推广、运用的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融生态思想于技术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提升技术本身的绿色系数,保证技术过程的生态安全,确保技术产品的生态效用。基于此,要实现企业技术的生态化转向,则应当以环境伦理意识的引导为根本前提、以生态技术的创新为内在核心、以相关政策或法律的完善为外在保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学刚  方创琳  李君  刘海猛  张蔷  
按照地理学科发展趋势,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研究将由定量描述转入动态模拟。目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呈现多元化。论文系统梳理了其中4类常见的动态模拟模型,包括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以及基于多模型集成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复合模型。主要结论如下:系统动力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复杂系统、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单要素耦合的动态模拟之中,但存在空间解释不足以及忽视系统自适应性等问题;人工智能算法(ANN和BN)在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系统或不确定性系统模拟中具有显著优势,并被应用于城市扩张、环境变化、资源需求以及生态脆弱性的识别之中,但应用面相对狭窄且限制条件偏多;土地利用变化模型(CLUE/CLUE-S、CA和MAS)局限于从土地城镇化视角模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基于多模型集成的复合模型实现了各模型之间的优势互补,已成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的发展趋势。今后,应从技术和理论2个层面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并加强对微观过程的模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曹广忠  刘涛  
在对城镇化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灰色关联分析基础上,从经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中国城镇化驱动机制的理论模型,建立了省区城镇化核心驱动力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协调;服务业的驱动作用已超过第二产业,但工业仍是中西部省区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乡村工业化短期内对城镇化有延滞作用,但对城镇化的平稳推进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具有长期效应;笔者更倾向于用内生的观点看待中国城镇化。文章建立了基于驱动力演变的城镇化四阶段模型,并提出应以科学的区域定位为基础培育区域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黄卫挺  何山  张秀娥  
本文从创业思想史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创业研究经历的范式变迁,即从原子研究范式到哈佛范式再到目前正在兴起的嵌入性研究范式的转向。这三种创业研究范式围绕不同的创业函数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层次性,它们之间的最大分野在于是否具备人格化特征。本文对不同层次的创业核心概念进行了情境化,构建了创业研究的宏观关系模型与微观机制模型,并运用创业者社会资本和微观机制模型成功地打开了宏观模型的"过程黑箱",实现了宏观模型与微观模型的整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贤磊  唐亮  孙萌丽  
城镇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从货币价值视角,采用替代成本法、防治成本法测度城镇土地生态环境效应,并使用LMDI分解方法检验城镇土地规模、人口密度、经济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等因素对城镇土地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9—2014年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土地生态环境效应总量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单位面积城镇土地的生态环境效应呈小幅上升规律,并且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中部地区最低。(2)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城镇土地规模扩张是导致城镇土地生态环境效应降低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建荣  
关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研究日益受到政府和有关专家的重视,但对其评价的方式、方法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基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内涵,构建了城镇化质量与数量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通过对重庆市1 9个行政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得出此模型对于评价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合理且可行的结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潘越  龚健  杨建新  杨婷  王玉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生态重要性”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生态重要性识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以重力模型评价其重要程度,提出基于MSPA核心区的“非源地核心区面积生态网络连接率(C)”和“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E)”指数并结合网络结构分析综合评判生态网络优劣。研究结果:(1)桂江流域含生态源地11处,总面积7 948.50 km~2,占桂江流域总面积的41.20 %。(2)潜在生态廊道38条,总计1 839.95 km,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6条,总计1 278.29 km,包括一级生态廊道12条(515.47 km)和二级生态廊道14条(762.82 km)。(3)以26条重要生态廊道构成最优的生态网络,E处于峰值,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较高;C值更高,生态网络对于研究区内主要生态空间斑块的连通性更好;α指数和γ指数接近等于1,即网络基本达到最大限度回路数且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β指数更高,网络结构比较复杂且结构完善。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评判生态网络优劣和实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惠荣  宋馨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北极渔业资源成为各国焦点。目前依靠相关国际公约及区域渔业组织,并不能对北极核心区渔业提供有效治理。而通过改良现有区域渔业组织、依靠北极理事会或成立一个新的渔业组织规制北极核心区渔业难以实现。未来可通过签订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规范治理结构,保障北极渔业的有序开展。我国作为重要的远洋渔业国家,应尽早介入国际渔业协议的制定,积极参与北极渔业开发与保护,最大程度维护我国的北极权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