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93)
2023(9490)
2022(7962)
2021(7037)
2020(5565)
2019(12746)
2018(12587)
2017(23988)
2016(12873)
2015(14407)
2014(14573)
2013(14808)
2012(14278)
2011(13322)
2010(13736)
2009(12789)
2008(12423)
2007(11438)
2006(10693)
2005(10076)
作者
(39812)
(33356)
(33122)
(31561)
(21158)
(15912)
(14963)
(12996)
(12771)
(11935)
(11714)
(10984)
(10874)
(10846)
(10490)
(10235)
(9733)
(9641)
(9527)
(9411)
(8721)
(8207)
(8084)
(7770)
(7688)
(7542)
(7288)
(7274)
(6891)
(6574)
学科
(81981)
经济(81919)
管理(32094)
(31614)
地方(24937)
方法(23821)
中国(23429)
(22601)
企业(22601)
数学(20743)
数学方法(20522)
(19139)
业经(16371)
地方经济(15729)
(13871)
农业(13613)
(11928)
(11873)
金融(11873)
(11471)
(11224)
银行(11206)
环境(11114)
(11045)
贸易(11035)
(10985)
(10897)
(10518)
(9927)
产业(8939)
机构
学院(195684)
大学(194015)
(94154)
经济(92334)
研究(78333)
管理(69829)
中国(59438)
理学(57851)
理学院(57139)
管理学(56257)
管理学院(55898)
科学(44971)
(42984)
(40840)
(39846)
研究所(36554)
中心(34056)
(32353)
(31374)
财经(30664)
经济学(29736)
北京(28390)
(27927)
(27582)
(27401)
师范(27171)
经济学院(26231)
业大(25992)
(25028)
农业(24794)
基金
项目(119312)
科学(93471)
研究(89218)
基金(83965)
(72740)
国家(72107)
科学基金(60642)
社会(58079)
社会科(55116)
社会科学(55099)
(47850)
基金项目(43205)
教育(39578)
(39558)
自然(35858)
编号(35427)
资助(35190)
自然科(34969)
自然科学(34961)
自然科学基金(34292)
(32924)
成果(29639)
重点(27513)
发展(26977)
(26511)
课题(26482)
(25919)
国家社会(24101)
(23934)
创新(22554)
期刊
(119982)
经济(119982)
研究(67350)
中国(47983)
(30991)
管理(28933)
(28822)
学报(26904)
科学(26784)
(22060)
金融(22060)
教育(21654)
农业(21236)
大学(20661)
经济研究(19994)
学学(19414)
技术(19013)
业经(18280)
财经(16076)
问题(15192)
(14143)
技术经济(12156)
(11658)
世界(11588)
(11495)
统计(11152)
国际(11068)
商业(10068)
(9906)
经济问题(9898)
共检索到328083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钱雪亚  叶焘  肖馨  
从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衡量,我们仍然拥有劳动密集的相对比较优势,但是,这一比较优势是建立在低劳动生产率与更低的劳动工资报酬的"双低"基础上,不仅未来的市场空间有限,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了政策层面的目标冲突。化解目标冲突的有效路径是改造劳动密集优势的"双低"基础,积累高劳动生产率和高劳动报酬基础上的劳动密集优势。从要素结构的变化看,我们已经具备推动这种转变的一定的要素条件。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力  
在目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讨论中,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变劳动力密集型经济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经济。以此为依据,外贸领域内抑制和否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观点日渐突出。本文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否定劳动密集型经济,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需大力发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赵明霏  
通过对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梳理,本文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深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一主线出发,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成与发展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把日益专业化的知识要素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引入到商品生产部门的载体,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增强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带动制造业升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曾国平  刘渝琳  
中国加入WTO后,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就业压力大的特征,产业选 择既要符合中国实际又要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内生优势与外生优势的产业比较, 发展内生性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较好选择。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裴瑱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具有积极的作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伴随着产业链的重新分化和组合;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顺应了低碳经济对产业竞争力的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重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作用,文章在对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英  
"荷兰病"并不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也可能因任何一种造成外汇大量流入的事件所诱发。在对"荷兰病"和中国式"荷兰病"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协同学原理计算了中国经济发展系统的有序度,并且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1990—2007年间劳动密集型出口经济、FDI依赖和中国经济发展系统有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验证中国式"荷兰病"的存在性。回归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和外资流入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系统有序度的提高,中国式"荷兰病"效应目前并不存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邓良  王亚新  
金融危机后,中国应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制定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战略?从经济学思想和经济模型的角度出发,讨论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得出的结论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两者可以协调发展;金融危机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加强产业转移的力度;必须提高教育和技术水平,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对人力资本的开发投入,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勇  
本文研究主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研究。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比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高度更高,具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服务的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漂流型产业,配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有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而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大致经历原产地产业衰落、新产地产业后发、新产地产业聚集三个阶段。但在转移的不同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随劳动密集型转移的次序和程度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规划资本密集型产业时要考虑本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中建  
传统的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长期低廉的劳动力,表面上看,劳动者地位的提升和劳动者报酬的提高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难,但在当前却是规避外贸摩擦、降低我国企业过高离职率的有效途径,能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并进而通过扩大内需的方式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和第二次分配中使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构建城乡平等的劳动力市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爱英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强大的生命力,当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从中国国情出发,通过分析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经济贸易理论,从比较优势和赶超型、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内需增长型、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战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湘桂  
广西正处在工业化初期,与此相适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表现出较低水平,存在较大的发展障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全球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国内产业也出现转移的趋势,加上广西原有的基础,广西也面临着新的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研究,以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保障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曲玥  
在分析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和劳动力成本冲击的基础上,采用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测算并分析在刘易斯转折点前后,制造业以及其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转变,并分别分析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制造业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正经历在从二元经济模式向新古典经济模式的转变,优先发展的沿海地区会更早地经历劳动供给的短缺而面临"用工荒",吸引制造业向沿海地区集中的产业集聚效应已然式微;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人口红利较东部沿海地区可能维系更长的时间,引导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要素成本效应则逐渐增强;目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