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48)
2023(6898)
2022(5363)
2021(5199)
2020(4168)
2019(9568)
2018(9505)
2017(17450)
2016(9517)
2015(11071)
2014(10989)
2013(10732)
2012(10123)
2011(9414)
2010(9088)
2009(8312)
2008(8095)
2007(7029)
2006(6214)
2005(5758)
作者
(26710)
(22424)
(22274)
(21332)
(14129)
(10559)
(10082)
(8892)
(8565)
(7830)
(7770)
(7438)
(7269)
(7236)
(7192)
(6855)
(6696)
(6449)
(6264)
(6101)
(5767)
(5421)
(5379)
(5150)
(5036)
(4974)
(4893)
(4716)
(4644)
(4509)
学科
(40803)
经济(40755)
管理(23660)
(19429)
中国(16110)
方法(15643)
(14486)
企业(14486)
数学(14210)
数学方法(14137)
(10515)
(10230)
贸易(10224)
(10072)
(9880)
(8875)
(8324)
(8155)
(8057)
银行(8044)
业经(8013)
(7881)
(7469)
金融(7462)
环境(6703)
农业(6404)
关系(6303)
地方(6294)
(6014)
(5699)
机构
大学(135473)
学院(133316)
(63980)
经济(62992)
研究(55229)
管理(46095)
中国(43701)
理学(38889)
理学院(38417)
管理学(37885)
管理学院(37629)
科学(30562)
(30289)
(28132)
(27821)
研究所(25400)
中心(23792)
(22536)
财经(22196)
经济学(21503)
(20529)
(19968)
北京(19878)
经济学院(19325)
(18779)
(17828)
农业(17716)
师范(17630)
业大(17609)
科学院(16666)
基金
项目(88206)
科学(69963)
研究(66241)
基金(65741)
(58405)
国家(57981)
科学基金(48205)
社会(44187)
社会科(41914)
社会科学(41905)
基金项目(33261)
(30821)
教育(30253)
自然(28493)
自然科(27864)
自然科学(27853)
(27547)
自然科学基金(27386)
资助(27318)
编号(25240)
成果(21758)
(21335)
中国(20670)
重点(20464)
国家社会(20009)
(19863)
课题(18697)
教育部(18324)
(18133)
创新(17182)
期刊
(70070)
经济(70070)
研究(45373)
中国(31737)
学报(21724)
(20950)
(20761)
科学(20350)
管理(18352)
大学(16696)
教育(16622)
学学(15605)
农业(14419)
(13953)
金融(13953)
经济研究(13211)
财经(11829)
技术(10746)
(10427)
(10375)
世界(9899)
问题(9558)
国际(9491)
业经(9402)
(8637)
统计(6167)
(6120)
论坛(6120)
技术经济(6074)
(5998)
共检索到212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秋根  
中国古代信用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私人信用,包括高利贷信用与商业信用;二是公共信用,即政府向百姓主要是富商借贷;三是公司信用,近似地说就是商人、手工业者等的合伙经营。在古代资金市场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的筹措主要是以这三种形式进行的。与西方各国相比,中国古代信用尽管未能孕育出近代的国债制度、近代股份公司制度及相应的股票交易制度、市场等,但也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也不乏近代因素的萌芽。这是中西方资金市场发育程度、也可能是类型化差异之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阮兢青  江涌  江赛赛  
商事主体延续转型登记是一项全国性的创新性工作。实施商事主体延续转型的改革,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文章以浙江省温岭市的改革实践为基础,设计了具体的做法,体现了改革的成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建言,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助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建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随着总体性向分散性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治道模式由统治向治理的变革,其所导致的标志性成果便是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组织功能的重塑。作为新兴的公共管理主体,民间商会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产物,在地方治理中发挥着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多项功能,从而有效的弥补着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然而就已有对民间商会的研究成果分析,却客观存在着数量偏少、视角狭窄、深度欠缺和方法单一等弊端,很大程度上难以为民间商会职能运行提供有效地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也与民间商会日益重要的治理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方桂荣  
当前民间资本能否被充分利用于我国经济建设之中,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顺利与否。但在法学领域有效引导民间资本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当今二元资本存在的背景下,民间资本应当在法律许可下得到合理合法的运用,应当立法以保障民间资本的利益。民间资本引导立法应当体现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本增殖效益,同时以提升资本在市场运作中的良好秩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高发  
界定了民间金融的概念,粗略估计民间金融的规模。在分析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和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在条件具备时,有些民间金融机构愿意取得合法身份;政府应该对民间金融机构实行分类管理,达到一定标准的民间金融机构必须合法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霍跃  齐晓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间投资国际拓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民间投资主体如何把握机遇,在国际市场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国内政府相保障、民间自主拓展"的新思路。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程蕾  
一、引言 民间金融泛指个体、家庭、企业之间通过绕开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而直接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的行为。民间金融以其特有的灵活机制和快捷高效的运作方式活跃在中国大地,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温州,目前民营企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凡  卢阳春  
金融努力模型是分析金融努力行为的重要工具。本文在对既有的金融努力模型进行理论拓展的基础上,构建了转型期中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金融努力模型,并运用该模型中的金融努力资本扩展线的构成与变动规律,分析了转型期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动因、制约因素、特殊风险与治理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伟福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认为转型期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发展是制度环境变迁的产物,是克服有限理性的一种制度安排。文章对理性、有限理性等理念进行了梳理,说明转型期中国民间组织在建立与政府的合作互动关系、促进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确保政府公共权力有序、健康运行等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翼  
文章通过对夫妇职业地位和教育获得状况的分时段研究发现,在传统社会婚姻安排过程中存在的“门当户对”式阶层内婚制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然继续延展。随着公有制的建立,虽然一度消解了基于财产占有关系而产生的阶级差别,但基于职业和教育等级而新生的阶层地位等级,却继续影响着人们的婚姻选择。绝大多数人的婚姻对象,都在自己所属的阶层或与自己所属阶层等级地位临近的阶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莉  
我国渐进式的改革路径要求在改革初期保持体制内国有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财政无力向国有经济注资的情况下,国家建立起单一垄断性的金融产权结构,给国有经济以金融资源的支持。随着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单一的国有金融产权格局已不再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民间金融作为一种制度供给,更适于非国有经济多层次的金融需求,而且对整个金融体制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谷海燕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态纷繁的中国民间艺术博大精深,与我国各民族文化心理及民俗紧密相连。中国民间美术以其健康朴实、积极达观的人生观,以及以质朴率真的表现形式折射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魅力,备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由何滢等编写的新世纪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教材《中国民间美术教程》,对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以材料工艺等主要依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晖  张勇  
读书(儒家典籍)、考试(科举考试)、做官(求取功名)是古代中国民间的教育信仰。这种信仰发轫于先秦,成形于汉唐,历经宋明清而最终确立。它植根于民族心理,型塑着国民性。独特的教育诉求在古代统治者文化专断和世人对文化资本的追求中发生发展,逐步形成了国人"自我中心"的世界观、"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对中国人独具特色的国民性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何炤华  
家庭变迁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经现象。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要素共同作用于家庭结构、关系、功能和价值取向。家庭规模变小、代数变少,主要家庭模式趋于稳定,但家庭形式更为多样,家庭关系既亲密又疏离,部分家庭功能社会化,婚姻家庭观念发生改变。尽管如此,基于深厚传统的中国家庭仍有很强的抗逆力,加上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传统的家庭形式对亲代和子代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生、养、教化功能仍多由家庭承担。不过,子女数量的持续偏少,子代社会和地域流动的久盛不衰,婚姻观念的不断变迁,都会进一步改变家庭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并给政府和家庭带来严峻挑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