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76)
2023(4849)
2022(4041)
2021(3789)
2020(3229)
2019(7094)
2018(6899)
2017(12500)
2016(7366)
2015(7856)
2014(7892)
2013(7726)
2012(7456)
2011(6769)
2010(6819)
2009(6070)
2008(6398)
2007(5634)
2006(4828)
2005(4378)
作者
(25641)
(21782)
(21664)
(20614)
(14201)
(10627)
(9586)
(8344)
(8154)
(8042)
(7738)
(7374)
(7370)
(7276)
(6892)
(6717)
(6575)
(6434)
(6369)
(6269)
(5773)
(5484)
(5477)
(5213)
(4927)
(4900)
(4779)
(4699)
(4656)
(4632)
学科
(24610)
经济(24572)
管理(17597)
(17581)
(14217)
企业(14217)
方法(11917)
(10739)
数学(10263)
数学方法(10077)
(6880)
(6286)
中国(6131)
(5117)
业经(4741)
(4656)
(4655)
金融(4651)
财务(4647)
财务管理(4638)
(4603)
银行(4560)
企业财务(4521)
理论(4515)
(4374)
技术(4218)
农业(4206)
(3983)
贸易(3981)
(3859)
机构
大学(110659)
学院(108230)
研究(44268)
(36420)
经济(35603)
管理(33811)
科学(33701)
(31501)
中国(29963)
理学(29601)
理学院(29068)
管理学(28174)
管理学院(27981)
(25933)
农业(25555)
研究所(24397)
(24117)
业大(23764)
中心(18708)
(17845)
(16992)
农业大学(16492)
(16489)
(15912)
(15611)
实验(15339)
实验室(14822)
(14680)
财经(14679)
科学院(14556)
基金
项目(79638)
科学(61365)
基金(59131)
(56489)
国家(56108)
研究(48239)
科学基金(45316)
自然(33662)
自然科(32978)
自然科学(32961)
自然科学基金(32414)
(31572)
基金项目(31044)
社会(28833)
(28089)
社会科(27279)
社会科学(27269)
资助(24414)
教育(22774)
重点(19257)
计划(19002)
科技(17243)
(17028)
科研(16631)
(16504)
编号(16429)
(16303)
创新(15587)
专项(15032)
(14749)
期刊
(36591)
经济(36591)
学报(32749)
(28912)
研究(27455)
科学(25559)
大学(22547)
学学(21826)
中国(21248)
农业(19362)
(13645)
管理(11972)
业大(10388)
教育(10312)
(10156)
(9055)
金融(9055)
农业大学(8584)
(8443)
林业(7710)
财经(7573)
技术(6609)
(6459)
科技(6358)
中国农业(6116)
经济研究(6054)
自然(5774)
业经(5047)
自然科(4958)
自然科学(4958)
共检索到154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冰玉  苏晓华  李义良  张永安  曲良建  王玉珠  田颖川  
Transgenic poplar(Populus alba?P.glandulosa cv`84k') plants with the coleopterous insect resistant genes (BtCry3A and OC-I)were obtained. The transgenic nature of these plants was confirmed by PCR amplification and dot hybridization. The transgenic poplar's toxicity towards the Anoplophora glabripen...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冰玉  苏晓华  李义良  张永安  曲良建  王玉珠  田颖川  
培育抗鞘翅目害虫的杨树新品种是防治光肩星天牛等高危害蛀干害虫的有效方法之一.该研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抗鞘翅目害虫基因(Cry3A)导入银腺杨基因组中,获得了再生植株.PCR及Southern点杂交的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杨树基因组中.室内抗虫生物学鉴定表明,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BGA--5对光肩星天牛具有一定的毒杀和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其杀虫率达30%,对幼虫的生长抑制率达78.46%;其他转基因株系对光肩星天牛幼虫无明显的毒杀和生长抑制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燕树锋  铁双贵  岳润清  韩小花  齐建双  卢彩霞  
为将改造合成的抗虫基因(Cry1AC-w)导入玉米基因组,以玉米杂交组合PA×PB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外植体,用双丙氨磷作为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剂,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82个再生植株。经标记基因(BAr)和目的基因(Cry1AC-w)的PCr检测,其中19株为阳性,即为推断的转Cry1AC-w基因抗虫玉米。对其中2株(w1和w2)进行目的基因单酶切的Southern杂交分析,发现w1和w2分别为单位点和双位点插入,这也进一步证实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入玉米基因组中。用Bt-Cry1AB/AC金标免疫试纸条进行蛋白质表达的检测,初步证实目标Cry1AC-w蛋白在玉米中得到表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燕树锋  铁双贵  岳润清  韩小花  齐建双  卢彩霞  
为将改造合成的抗虫基因(Cry1Ac-w)导入玉米基因组,以玉米杂交组合PA×PB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外植体,用双丙氨磷作为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剂,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82个再生植株。经标记基因(bar)和目的基因(Cry1Ac-w)的PCR检测,其中19株为阳性,即为推断的转Cry1Ac-w基因抗虫玉米。对其中2株(w1和w2)进行目的基因单酶切的Southern杂交分析,发现w1和w2分别为单位点和双位点插入,这也进一步证实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入玉米基因组中。用Bt-Cry1Ab/Ac金标免疫试纸条进行蛋白质表达的检测,初步证实目标Cry1Ac-w蛋白在玉米中得到表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东全  杨向东  包绍君  郭三堆  康岭生  尹爱萍  钱雪艳  赵桂兰  
【目的】将抗虫基因转入栽培大豆中,提高大豆的抗食心虫能力。【方法】利用大豆未成熟子叶体细胞胚发生系统高效转化体系,将携带有人工合成的CryIA杀虫基因和CpTI基因的高效双价杀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GBI121S4ABC转化到大豆主栽品种吉林20与吉林27中。【结果】GUS活性分析、PCR、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基因组中。T1代转基因大豆抗虫测定表明,转基因材料虫食率比对照显著降低,抗虫能力显著提高。【结论】T3~T5连续3代接虫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株系0-195和0-150的虫食率均比对照低大约30%,其抗虫能力已基本稳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桂容  张维  杜文平  宋军  陈谦  徐利远  
以优良玉米自交系综31的幼胚为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来自微生物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抗旱基因irre转入玉米幼胚组织细胞中,转化后的细胞通过抗性筛选,分化再生成苗。结果表明,经特异Pcr检测,42株植株转入了irre基因,有29株收获种子。T_1代在温室大棚控制水肥试验及脯氨酸等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表明,转基因植株具有良好的耐旱特性,为抗旱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了较好的亲本材料。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聪芬  沈晋良  须志平  陈进  
采用喂饲法 ,测定了转双价基因棉 (中棉 4 1、SGK32 1)、转单价基因棉 (中棉 2 9)及常规棉 (苏棉 12 )对抗性和敏感棉铃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 :转双价基因棉主茎叶片对抗性和敏感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抗虫性明显高于或稍高于转单价基因棉 ,且随棉花生长发育期的推移抗虫性下降速度较慢 ,如第 8叶后中棉 4 1(ZM4 1)对抗性和敏感初孵幼虫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80 0 %~ 4 0 0 %和 10 0 %~ 85 6 % ,而中棉 2 9(ZM2 9)分别为 30 0 %~ 15 6 %和 84 0 %~ 71 1%。转单、双价基因棉生长中后期主要受害部位对抗、感棉铃虫...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越  刘秀霞  李丽莉  官赟赟  张举仁  
【目的】培育抗玉米螟、抗草甘膦、抗旱的转基因复合性状玉米种质。【方法】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茎尖遗传转化法,把重组到同一植物表达载体的cry1Ac M、epsps、GAT和Zm PIS转入玉米骨干自交系9801和齐319(Q319),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逐代除草剂筛选、分子检测和抗虫性鉴定,从大量转基因株系中优选出6个优良玉米株系。在此基础上,以非转基因自交系9801、Q319为对照,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对6个转基因株系进行抗虫、抗除草剂和抗旱性检测。由于不同生长时期植株对玉米螟危害的敏感程度有差异,在抗虫性检测试验中,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转基因玉米的抗虫性,分别进行了田间和室内玉米螟接种试验,并以灌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南芝润  侯磊  刘霞  焦雄飞  焦改丽  吴慎杰  
培育抗除草剂和抗旱的转基因玉米种质,通过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花粉非组培法将拟南芥抗旱基因At HDG11导入玉米自交系昌7-2中,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逐代除草剂筛选、分子检测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检测,获得5株转基因株系。在此基础上,以非转基因自交系昌7-2为对照,对5个转基因株系进行抗旱性鉴测;对苗期和十叶期玉米植株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转基因植株生理活性物质和光合参数。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玉米叶片的Pro含量高于非转基因玉米,MDA含量低于非转基因玉米;不论在正常生长条件下还是干旱条件下,转基因株系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都明显高于对照植株;而转基因株系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则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宁  许铭  王建锋  王浩庭  韩德俊  康振生  韩青梅  
以小麦生产品种小偃22、科农199和西农1376为受体品种,植物抗菌蛋白基因LTP作为目的基因,构建pAHC25-LTP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法转化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获得转LTP基因T0代小麦1247株。经草铵膦(Phosphinothricin,PPT)抗性筛选及PCR分子检测,获得阳性再生植株209株,转化率1.87%。阳性再生植株接种条锈菌CYR29、CYR31和CYR32混合小种后进行抗条锈病鉴定,获得抗性植株74株,其中抗性显著提高的抗病植株11株。本研究初步证明抗菌蛋白基因LTP在小麦抗条锈病菌的侵染中有一定作用,为获得转抗菌蛋白基因的抗条锈病小麦品种奠定基础,以期获得育种中可应用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均宝  梁海永  高宝嘉  王永芳  田颖川  
用部分改造BtCryl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 (API)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 741毛白杨 [PopulusalbaL .× (P .davidianaDode +P .simoniiCarr .)×P .tomentosaCarr .]。本文报道了选择转化植株的条件。在含卡那霉素 (Km’)的生根培养基中初步选择到转化植株 ,PCR检测表明 80 %的植株呈现阳性反应。对初步选择的转基因植株用杨扇舟蛾 (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和舞毒蛾 (LymantriadisparLinnacus)幼虫进行饲虫试验。其结果按照死亡率划...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利艳  孙毅  崔贵梅  
为明确双价基因chitinase-BmkIT对鳞翅目害虫的作用机制,以美国白蛾为供试虫源,用转双价基因(烟草天蛾几丁质酶基因和东亚钳蝎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基因)杨树叶片饲喂其幼虫,至3龄时,采用石蜡切片法,对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其头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杨树叶片的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不完整,中肠细胞出现排列不整齐、脱落等现象;而取食非转化杨树叶片的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完整,中肠细胞排列整齐紧密。转基因杨树叶片还显著抑制了美国白蛾幼虫头部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p<0.05)。取食转chitinase-BmkIT基因杨树叶片抑制了幼虫的生长,并使部分幼虫身体溃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科友  樊军锋  赵忠  李玲  朱海兰  
在建立以银腺杨(84K)叶片为外植体的再生系统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把Cry I A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导入银腺杨(84K)基因组中。转化杨树叶片,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和诱导生根,获得了400株卡那霉素抗性转化再生植株。抗性植株经PCR检测,有70株呈阳性。通过Southern杂交和ELISA检测进一步证明Cry IA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已整合到银腺杨(84K)基因组中,拷贝数1~2个,并得到了表达。转化植株用杨扇舟蛾幼虫进行饲虫试验,结果表明昆虫幼虫的死亡率高达60.0%~80.0%。同时,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也受到了明显抑制。本研究结果为杨树抗虫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明亮  张辉  胡建军  韩一凡  田颖川  
虫害是杨树造林生产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通过农杆菌介导 ,将经过人工改造的苏云金杆菌杀虫结晶蛋白 (Bt)基因转化杨树 ,得到杨树再生植株 ,然后 ,再将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PI)导入已含Bt基因的转基因杨树 ,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 ,最终获得既含有Bt基因又含有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转基因杨树植株。利用这种杨树叶片饲喂舞毒蛾幼虫的杀虫试验结果表明 ,转基因杨树具有明显的杀虫活性 ,同时表明含有Bt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双基因的植株其抗虫能力明显高于仅含单一Bt基因的植株。为探索培育高抗虫性杨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牛小云  黄大庄  杨敏生  李晓芬  付新爽  
转Btcry3A基因741杨(Populus×aldatomentosacl.741)目前已进入中间试验林阶段,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对转Btcry3A基因741杨不同株系的抗虫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和野外测定,研究了转Bt基因741杨对目标害虫产卵、生长发育及致死率的影响(甄志先等,2007;王彦平等,2008;王永芳等,2002)。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不同株系对目标害虫表现出一定抗性。笔者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