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02)
- 2023(3646)
- 2022(3123)
- 2021(2913)
- 2020(2565)
- 2019(5584)
- 2018(5400)
- 2017(10396)
- 2016(5987)
- 2015(6326)
- 2014(6369)
- 2013(6303)
- 2012(6030)
- 2011(5422)
- 2010(5357)
- 2009(4812)
- 2008(5006)
- 2007(4362)
- 2006(3715)
- 2005(3342)
- 学科
- 济(18940)
- 经济(18918)
- 业(15835)
- 管理(14122)
- 企(12816)
- 企业(12816)
- 方法(9624)
- 数学(8419)
- 数学方法(8320)
- 学(8165)
- 财(6108)
- 农(5093)
- 中国(4721)
- 制(4666)
- 务(4347)
- 财务(4336)
- 财务管理(4328)
- 企业财务(4231)
- 银(4035)
- 银行(4000)
- 行(3834)
- 融(3808)
- 金融(3805)
- 业经(3695)
- 技术(3691)
- 农业(3451)
- 体(3149)
- 贸(3116)
- 贸易(3114)
- 易(3058)
- 机构
- 大学(87429)
- 学院(86724)
- 研究(35482)
- 济(29683)
- 经济(29014)
- 农(28170)
- 科学(27306)
- 管理(26815)
- 理学(23610)
- 中国(23584)
- 理学院(23237)
- 农业(23001)
- 管理学(22604)
- 管理学院(22452)
- 所(21048)
- 业大(20499)
- 研究所(19835)
- 京(18353)
- 中心(15069)
- 农业大学(14806)
- 财(14744)
- 室(14285)
- 省(13718)
- 实验(13419)
- 江(13120)
- 实验室(12978)
- 业(12975)
- 院(12369)
- 重点(12355)
- 科学院(12261)
- 基金
- 项目(64597)
- 科学(49169)
- 基金(47552)
- 家(46260)
- 国家(45941)
- 研究(37452)
- 科学基金(36815)
- 自然(27836)
- 自然科(27282)
- 自然科学(27270)
- 自然科学基金(26799)
- 省(26365)
- 基金项目(25035)
- 划(23096)
- 社会(22376)
- 社会科(21212)
- 社会科学(21204)
- 资助(19797)
- 教育(17286)
- 计划(16379)
- 重点(15674)
- 科技(15282)
- 创(13604)
- 部(13580)
- 科研(13543)
- 发(13516)
- 业(13208)
- 专项(12862)
- 创新(12854)
- 农(12468)
共检索到120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彦平 李静 杨敏生 梁海永
以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7个株系和转双抗虫基因(BtCrylAc+API)741杨2个株系为材料,从分子生物学检测、毒蛋白的表达、抗虫性检测3个方面,研究转不同Bt基因741杨对不同类型害虫的抗虫选择性。结果表明:2种Bt抗虫基因分别在转基因741杨不同株系中稳定存在。转BtCry1Ac的2个株系毒蛋白含量分别为0.0127%和0.0099%,具高抗虫性的株系pb29的毒蛋白含量高于中等抗虫性的株系pb17。转BtCry3A基因的5个株系毒蛋白含量为0.0678%~0.1521%,不同株系间存在一定差异。BtCry3型的毒蛋白表达量非常高,是BtCry1型的10倍。用对鳞翅目害虫...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均宝 梁海永 高宝嘉 王永芳 田颖川
用部分改造BtCryl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 (API)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 741毛白杨 [PopulusalbaL .× (P .davidianaDode +P .simoniiCarr .)×P .tomentosaCarr .]。本文报道了选择转化植株的条件。在含卡那霉素 (Km’)的生根培养基中初步选择到转化植株 ,PCR检测表明 80 %的植株呈现阳性反应。对初步选择的转基因植株用杨扇舟蛾 (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和舞毒蛾 (LymantriadisparLinnacus)幼虫进行饲虫试验。其结果按照死亡率划...
关键词:
741毛白杨 双抗虫基因 转化 选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军侠 高宝嘉 张炬红 王进茂 姜文虎 李彦慧 周国娜
在室内用转基因741杨叶片连续饲养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以探讨转基因741杨对不同世代昆虫的影响及昆虫种群的持续效应.转基因741杨对连续两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抗虫性高于只第一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只第一代幼虫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而下一代取食CK的幼虫,其死亡率高于两代均取食CK的幼虫.另外,连续两代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的幼虫蜕皮指数、排粪量、化蛹率及羽化率都低于仅一代取食转基因741杨的幼虫,且二者均低于取食对照的幼虫.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的抗虫性具有持续性,可以影响到下一代幼虫的生长发育,使下一代幼虫的死亡率升高,生长发育减慢,降低下一代幼虫虫口密度,进而影响到未来种群的发生与发展,达...
关键词:
转基因杨 舞毒蛾 杨扇舟蛾 抗虫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敏生 高宝嘉 王进茂 梁海永 杜克久
对携带两个外源抗虫基因 (部分改造的BtCry1Ac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API)的白杨杂种 74 1杨的抗虫性、生长特性、木材品质、结实特性及适应性进行多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3个转双抗虫基因 74 1杨株系对杨扇舟蛾、舞毒蛾、美国白蛾等鳞翅目食叶害虫具有高抗虫性 ,幼虫死亡率均在 80 %以上 ,并且还能抑制存活下来的昆虫幼虫的发育 ,使其发育速率减缓 ,不能正常结茧 ,连续 4年饲虫试验未发现其抗虫性有规律下降的趋势。转基因受体 74 1杨具有生长速度快 ,特别是胸径和材积生长在生长后期具有明显的速生优势 ,单株材积生长量平均超出对照 4 0 %以上 ;74 1杨木材品质优良 ,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桂英 杨敏生 霍雪梅 王艳平 李珊珊
以含有Cry3Aa基因的重组质粒pBCC3为基础,利用PCR和DNA重组技术,从pBCC3中克隆出抗虫基因Cry3Aa,将其正向插入载体pCAMBIA1305的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之间,构建成pCAMBIA1305-Cry3Aa植物表达载体,并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Cry3Aa基因转入已转Cry1Ac+API基因的741毛白杨无性系pB29中,获得转双Bt基因的741杨。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多次继代筛选,获得抗性稳定的无性系9个,编号为pCCA1—pCCA9。采用特异引物分别对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Cry1Ac基因稳定存在于pB...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冰玉 苏晓华 李义良 张永安 曲良建 王玉珠 田颖川
培育抗鞘翅目害虫的杨树新品种是防治光肩星天牛等高危害蛀干害虫的有效方法之一.该研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抗鞘翅目害虫基因(Cry3A)导入银腺杨基因组中,获得了再生植株.PCR及Southern点杂交的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杨树基因组中.室内抗虫生物学鉴定表明,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BGA--5对光肩星天牛具有一定的毒杀和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其杀虫率达30%,对幼虫的生长抑制率达78.46%;其他转基因株系对光肩星天牛幼虫无明显的毒杀和生长抑制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雁 郭同斌 潘惠新 黄敏仁 王明庥 诸葛强
以转Bt基因南林895杨株系B1、B4、B17、B21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在室内和野外自然条件下对靶标害虫杨小舟蛾幼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杨树4个株系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株系B21对杨小舟蛾1龄幼虫12 d校正死亡率高达95.3%;虫试表明转Bt基因杨树各株系扦植苗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的12 d幼虫校正死亡率8月份为35.0%88.8%,9月份为40.5%95.3%。用转Bt基因杨树叶片饲养杨小舟蛾,对照植株杨小舟蛾幼虫化蛹率为83.3%96.0%,而转Bt基因株系幼虫化蛹率为8.0%76.7%,二者有显著差异。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饲喂8 d后害虫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建军 刘庆一 王克胜 张宝恩 田颖川 韩一凡
近几年,基因工程发展很快,通过基因工程已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转基因植物,如抗虫转基因农作物的棉花(GosypiumhirsutumL.)、水稻(OryzasativaL.)、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玉米(ZeamaysL.)、小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利艳 孙毅 崔贵梅
为明确双价基因chitinase-BmkIT对鳞翅目害虫的作用机制,以美国白蛾为供试虫源,用转双价基因(烟草天蛾几丁质酶基因和东亚钳蝎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基因)杨树叶片饲喂其幼虫,至3龄时,采用石蜡切片法,对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其头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杨树叶片的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不完整,中肠细胞出现排列不整齐、脱落等现象;而取食非转化杨树叶片的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完整,中肠细胞排列整齐紧密。转基因杨树叶片还显著抑制了美国白蛾幼虫头部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p<0.05)。取食转chitinase-BmkIT基因杨树叶片抑制了幼虫的生长,并使部分幼虫身体溃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科友 樊军锋 赵忠 李玲 朱海兰
在建立以银腺杨(84K)叶片为外植体的再生系统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把Cry I A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导入银腺杨(84K)基因组中。转化杨树叶片,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和诱导生根,获得了400株卡那霉素抗性转化再生植株。抗性植株经PCR检测,有70株呈阳性。通过Southern杂交和ELISA检测进一步证明Cry IA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已整合到银腺杨(84K)基因组中,拷贝数1~2个,并得到了表达。转化植株用杨扇舟蛾幼虫进行饲虫试验,结果表明昆虫幼虫的死亡率高达60.0%~80.0%。同时,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也受到了明显抑制。本研究结果为杨树抗虫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益文 任亚超 刘娇娇 梁海永 杨敏生
【目的】鉴定并分析转双抗虫基因(BtCryl AC和API基因)欧美杨107杨(简称:转基因107杨)中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且筛选出对鳞翅目害虫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具有高抗虫性的转基因107杨株系【方法】以10个转基因107杨株系2年生田间苗为试验材料,未转基因107杨为对照(CK),进行外源基因表达测定,包括PC r检测、绝对荧光定量PC r检测和毒蛋白检测以及鳞翅目害虫抗虫性对比试验【结果】PCr检测结果表明,10个转基因株系均检测到外源基因BtCryl AC和API而对照未检测到,证明BtCryl AC和API基因已稳定插入转基因植株基因组中。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8月份PB1,PB2...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凤霞 沈晋良 周威君 高聪芬 唐灿明
采用喂饲法 ,建立了转Bt基因棉叶片和蕾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抗虫性测定方法及相应的指标。叶片喂饲法 :第 2~ 3展开叶用浸水的脱脂棉保湿放入玻璃或塑料容器中 ,接 5头初孵幼虫 ,用扎孔的塑料薄膜封口 ,在 (2 7± 1)℃条件下饲养 5d后记录死亡率、存活幼虫发育龄期及危害级别。蕾喂饲法 :每蕾接 2头初孵幼虫 ,控制条件同上 ,喂饲 3d后 ,记录幼虫死亡率和存活幼虫发育龄期。以上方法的建立 ,为转Bt基因棉抗虫性的时空规律与害虫抗性选育和遗传规律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简便的方法。
关键词:
转Bt基因棉 棉铃虫 抗虫性测定方法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冰玉 苏晓华 李义良 张永安 曲良建 王玉珠 田颖川
Transgenic poplar(Populus alba?P.glandulosa cv`84k') plants with the coleopterous insect resistant genes (BtCry3A and OC-I)were obtained. The transgenic nature of these plants was confirmed by PCR amplification and dot hybridization. The transgenic poplar's toxicity towards the Anoplophora glabripen...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聪芬 沈晋良 须志平 陈进
采用喂饲法 ,测定了转双价基因棉 (中棉 4 1、SGK32 1)、转单价基因棉 (中棉 2 9)及常规棉 (苏棉 12 )对抗性和敏感棉铃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 :转双价基因棉主茎叶片对抗性和敏感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抗虫性明显高于或稍高于转单价基因棉 ,且随棉花生长发育期的推移抗虫性下降速度较慢 ,如第 8叶后中棉 4 1(ZM4 1)对抗性和敏感初孵幼虫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80 0 %~ 4 0 0 %和 10 0 %~ 85 6 % ,而中棉 2 9(ZM2 9)分别为 30 0 %~ 15 6 %和 84 0 %~ 71 1%。转单、双价基因棉生长中后期主要受害部位对抗、感棉铃虫...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建军 李淑梅 卢孟柱 李继祥 李开花 孙雪芹 赵自玉
1997—2001年,对新疆玛纳斯平原林场的转Bt基因欧洲黑杨试验林进行了食叶害虫(杨尺蠖)和杨梦尼夜蛾危害调查,转基因试验林叶片平均损失率均低于10%,试验林地虫口密度由1997年的18头.m-2降低到2001年的8头.m-2,而对照林地虫口密度却呈上升趋势。2005年,位于北京怀柔的转Bt基因欧洲黑杨试验林受杨尺蠖危害,叶片损失率不超过20%,而当地其它杨树林叶片损失率高达90%。在转Bt基因欧洲黑杨林(新疆玛纳斯)中,寄生靶标害虫的天敌种类、数量和寄生率均高于对照林,对从试验林中采集的靶标昆虫的蛹进行接种试验,与对照相比,寄生蜂出蜂率和数量均无明显差异,寄生蜂也无异常,说明转Bt基因欧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