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8.222.35.126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05)
2023(7481)
2022(6255)
2021(5706)
2020(4809)
2019(10844)
2018(10945)
2017(20669)
2016(11276)
2015(12778)
2014(12750)
2013(12481)
2012(11567)
2011(10489)
2010(10411)
2009(9725)
2008(9628)
2007(8841)
2006(7885)
2005(6994)
作者
(30778)
(26160)
(25723)
(24632)
(16522)
(12466)
(11812)
(9945)
(9747)
(9392)
(8841)
(8811)
(8545)
(8132)
(8082)
(7950)
(7593)
(7545)
(7463)
(7417)
(6439)
(6257)
(6246)
(5990)
(5933)
(5855)
(5752)
(5720)
(5129)
(5056)
学科
(42191)
经济(42114)
管理(36984)
(30468)
(25634)
企业(25634)
方法(14150)
(13914)
(13722)
(13436)
中国(12546)
数学(11863)
数学方法(11727)
地方(11561)
业经(11159)
(9389)
农业(8632)
环境(8204)
体制(7882)
(7808)
财务(7773)
财务管理(7755)
(7646)
银行(7638)
(7636)
(7617)
金融(7613)
(7280)
企业财务(7274)
(7204)
机构
大学(153495)
学院(153424)
(60815)
经济(59269)
管理(56984)
研究(51674)
理学(47870)
理学院(47279)
管理学(46569)
管理学院(46252)
中国(40642)
(33464)
(32881)
科学(30009)
(25688)
(24845)
中心(24786)
财经(24385)
(23210)
(21927)
研究所(21903)
业大(21142)
(20958)
北京(20812)
师范(20781)
(19957)
(19578)
经济学(18697)
财经大学(17893)
农业(17811)
基金
项目(100906)
科学(79597)
研究(77972)
基金(71870)
(61596)
国家(61018)
科学基金(52668)
社会(49333)
社会科(46536)
社会科学(46527)
(40515)
基金项目(38453)
教育(36254)
(33396)
自然(32586)
编号(32244)
自然科(31733)
自然科学(31727)
自然科学基金(31119)
资助(28342)
成果(27383)
(24791)
课题(23469)
重点(22752)
(22649)
(21755)
(21221)
国家社会(20166)
创新(19953)
(19949)
期刊
(74455)
经济(74455)
研究(49229)
中国(38356)
(27628)
管理(22399)
(22187)
学报(21038)
教育(20986)
科学(20394)
大学(16878)
(15923)
金融(15923)
学学(15325)
农业(14641)
技术(14443)
财经(12426)
业经(11995)
(10661)
经济研究(10557)
问题(9877)
图书(8950)
(7429)
现代(7347)
资源(7347)
(7304)
(7301)
财会(7129)
(7103)
论坛(7103)
共检索到246088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曹端海  孙艾青  
长期以来,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总体思路。然而从近十年来的耕地面积变化来看,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1998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45亿亩,截至2007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万茂  余庆年  赵登辉  
本文从数量、质量、空间、时间等六方面系统探讨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与外延 ,对其核心数量平衡与质量平衡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实现思路 ,分析了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的初步设想。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西振  
要想让商业游戏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为这个商业游戏建立起平衡机制——一种类似瓦特的离心式飞锤调速器的机制,以确保这个商业游戏能够平稳运行。瓦特获得了蒸汽机发明人的殊荣,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其实在瓦特之前,已经有人制造出了蒸汽机,只是这种蒸汽机工作很不稳定,达不到实用的要求。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其中一项关键性的改进就是为蒸汽机设计了一个平衡机制,让蒸汽机得以平稳运行。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黄小虎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含义,是指通过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开发、复垦及土地整理的力度,使得减少耕地和新增耕地的数量相抵之后,保有耕地的总数量不减少并力争有所增加。199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提出,把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为土地管理工作的首要的战略...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曙光  贺有利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我们土地管理工作者的核心任务之五,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如开源、节流、行政责任、法律手段等。新的《土地管理法》围绕耕地保护这个主题,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战略目标进行了多方位的界定和规定。关于耕地开垦。第四章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付邦道  郑新奇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耕地保护政策和未来发展的极限状态,提出中国耕地保护新的思维框架,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反演思维法。研究结果当中国人口达到16亿时,全国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极限值大约在3.39×106ha~3.73×106ha左右。耕地总量到2020年将达到极限水平。到2030年人口高峰来临,尚有一定的耕地缺口。研究结论变“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变“粮食安全”为“食物安全”,建立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与食物安全监测与预警制度,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草食养殖等途经保证食物安全。做到总体控制,动态监测,提前预警,分区管理,统筹兼顾,逐步实施,整体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克强  杨义群  刘红梅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多个动态因素“动态”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有:(1)各业对土地的需求是动态的,因而对耕地的压力是动态的;(2)各区域内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3)社会对粮食的需求是动态的;(4)各等级农地单产是动态的;(5)各等级农地比例是动态的;(6)复种指数是动态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蒲方合  
建设用地容积率的增加对开发项目税后利润的增加所起的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在制约因素相互作用的各种情形下,在建设用地容积率达到最佳容积率之前,开发项目税后利润随容积率的增加而增加。在出让地块容积率的调整中,应该在开发商和国家之间,在经济利益和其他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进行利益平衡。为了在土地使用权已经出让的建设用地容积率的调整中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收益的流失,可以通过构建开发项目税后利润的数学模型、地价的数学模型,确定开发商应该补交的土地出让金的合理数额。为了在建设用地容积率的调整中维护国家的土地权益,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权已经出让的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的法律程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臧俊梅  张文方  李景刚  
耕地保护问题随着社会变迁而发展,耕地异地代保就是这一过程中的产物。在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匮乏的省区,"吃饭"与"建设"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何既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又保证区域间公平高效地发展是当前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农地发展权的视角,以农地发展权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载体,构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下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试图以农地发展权的产权手段来解决"异地指标调剂"的跨区域耕地保护问题,为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瑞祥,张永勤,丁建中,彭补拙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数量的剧增 ,使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人地关系日益尖锐。本文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 ,以温州市为例 ,建立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模型 ,用模型模拟了该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 ,对缓解耕地人口压力、保护耕地和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该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 ,提出了相应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娄策群  朱青  陈翠芳  
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利弊之基础上 ,提出要建立耕地产出动态平衡制度。耕地产出动态平衡就是以耕地产出数量或产出价值为基础和核心的动态平衡 ,包括耕地绝对产出的动态平衡和耕地相对产出的动态平衡两个层次。实现耕地产出动态平衡有两种途径 :一是粗放式平衡 ,二是集约式平衡 ,耕地产出动态平衡制度应体现区域性和时间性。建立耕地产出动态平衡制度兼顾了耕地的数量与质量 ,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保证粮食安全 ,保障城市化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博资  谭小芬  
201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开始呈现出由"双顺差"向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新常态转变之趋势。跨境资金流动双向波动日益明显,外汇储备增长大幅放缓,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收支的改善总体上属于结构性调整范围,新形成的对外贸易态势不会发生大幅度反弹。但国际收支平衡仍面临着各种体制机制和市场障碍,应该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实现突破,加快建立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动态平衡。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