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36)
2023(3273)
2022(2764)
2021(2610)
2020(2042)
2019(4946)
2018(4556)
2017(9007)
2016(4922)
2015(4860)
2014(4819)
2013(4706)
2012(4448)
2011(3913)
2010(3924)
2009(3540)
2008(3375)
2007(2956)
2006(2679)
2005(2398)
作者
(14032)
(11917)
(11913)
(11340)
(7424)
(5852)
(5413)
(4554)
(4544)
(4122)
(4088)
(4014)
(3833)
(3801)
(3778)
(3695)
(3559)
(3460)
(3456)
(3390)
(3010)
(2896)
(2889)
(2667)
(2635)
(2604)
(2601)
(2389)
(2358)
(2354)
学科
(24187)
经济(24177)
管理(10679)
(10430)
地方(9413)
方法(8913)
数学(8384)
数学方法(8232)
(7334)
企业(7334)
中国(6617)
(6458)
地方经济(5248)
结构(5130)
(4818)
(4597)
农业(4507)
产业(4433)
业经(4391)
(4335)
(3432)
环境(3409)
(3087)
金融(3085)
(3052)
贸易(3050)
产业结构(2987)
体制(2932)
(2851)
城市(2833)
机构
学院(67691)
大学(67570)
(28711)
经济(28064)
研究(25770)
管理(23663)
理学(20833)
理学院(20438)
管理学(19964)
管理学院(19840)
中国(17672)
科学(17030)
(14669)
(12945)
研究所(11977)
(11950)
(11725)
中心(11333)
业大(10454)
(10308)
师范(10174)
财经(9914)
(9759)
(9587)
经济学(9446)
农业(9203)
北京(8990)
(8989)
经济学院(8590)
师范大学(8432)
基金
项目(50110)
科学(40110)
基金(37765)
(34001)
国家(33785)
研究(33553)
科学基金(29010)
社会(22635)
社会科(21653)
社会科学(21647)
基金项目(20737)
自然(19562)
自然科(19126)
自然科学(19123)
(19059)
自然科学基金(18779)
(16640)
教育(14955)
资助(14918)
编号(12202)
(11775)
重点(11696)
(10750)
国家社会(9946)
(9942)
计划(9644)
科研(9566)
创新(9448)
成果(9254)
发展(9209)
期刊
(31340)
经济(31340)
研究(20328)
学报(11786)
科学(11484)
中国(10661)
(10533)
大学(8808)
学学(8535)
管理(8371)
(8191)
农业(7024)
技术(5434)
经济研究(5317)
财经(4864)
(4771)
金融(4771)
问题(4673)
业经(4662)
资源(4554)
(4284)
教育(4233)
(3882)
地理(3755)
(3624)
现代(3402)
城市(3364)
统计(3356)
(3278)
技术经济(3233)
共检索到956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潘海啸  
我国城市发展面临快速城市化,机动化的问题,传统超高密度单中心的城市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如何构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所关心的一个重点问题。世界各国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一定得启示。由于城市发展的特殊性,有必要对我国城市发展的规律加以总结。本文以上海为例,通过常年的调查研究,从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站点周边土地使用,交通出行的响应和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轨道交通与大都市地区结构的优化的策略和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道勇  运迎霞  董艳霞  
新城是大都市区多中心、高密度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单元,是促进城乡空间紧凑布局、集约一体发展的新城市空间,轨道交通则因其快速、准时、大容量的特点能有效提升新城的通达性而成为区域客流空间联系的首选。选取新加坡作为研究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个案,分析其空间体系发展的特点,探讨轨道交通引导下城市空间的组织特征,对其如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轨道交通的作用解决城市空间发展问题的根本手段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大都市区的空间整合与新城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晓萍  赵坚  
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我国主要大城市已经呈现出大都市区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大都市区多中心格局的形成,体现人口、产业城市功能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的过程,空间规模的扩大能够提供专业化分工所需的市场规模。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与完善为多中心结构提供了空间支撑,在扩展城市集聚经济边界的同时,提高了大都市区多个集聚中心的可达性与连通性,维护了市场的完整性,为多中心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通勤铁路在建设成本、运行速度、运送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经济特性和经济优势,使之成为连接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最理想的交通方式。东京大都市区的通勤铁路系统在其空间组织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明  杨涛  凌小静  邬岚  
分析都市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特征,在借鉴国外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体系构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层次体系与技术特性建议。综合考虑大都市区的用地布局、客流分布以及走廊特征,以扬州市为案例,提出带状用地布局的大都市区市郊轨道不适合直接穿越中心城区,而应该在中心城外围设置终点站与城区轨道衔接的模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道勇  贾东  任利剑  
"多中心"空间体系是应对持续快速城镇化、高密度、连绵发展带来的发展压力的重要手段,而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建设是构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关键。文章选取东京、新加坡、巴黎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其空间体系发展的特点,探究轨道交通与新城成长的路径,从空间战略整合、投资建设运营及规划实施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基于此提出对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启示,以期为当前的政府决策和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道勇  贾东  任利剑  
"多中心"空间体系是应对持续快速城镇化、高密度、连绵发展带来的发展压力的重要手段,而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建设是构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关键。文章选取东京、新加坡、巴黎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其空间体系发展的特点,探究轨道交通与新城成长的路径,从空间战略整合、投资建设运营及规划实施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基于此提出对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启示,以期为当前的政府决策和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汪海  
随着中国进入城市化加速期,长江三角洲有条件建设世界级巨大都市带。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现代化轨道交通,是引领巨大都市带经济社会一体化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先进运输方式。以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开工建设为标志,未来长三角将建成拥有多条现代化轨道交通走廊的发达轨道交通体系,形成以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为主轴的"1小时交通圈",人流和物流的规模、速度、频率、效率都会远超过原有基于高速公路的"3小时交通圈"。长三角将真正进入高度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新时代,进而构造以现代化轨道交通体系为主框架的世界级巨大都市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道勇  运迎霞  任晶晶  
新城作为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实现城市空间增长与区域经济转型的新途径,引领了以建设轨道交通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热潮。文章选取巴黎大都市区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总结轨道交通与新城成长的路径,并对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龚锐  王文静  王宏  
大运量、便捷高效的轨道交通系统,对于大都市郊区交通发展和土地开发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推动郊区融入大都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支撑郊区的社会经济和客流通勤联系。在分析轨道交通建设对大都市郊区发展作用的基础上,总结了钟摆型布局、串珠型布局、环线+放射布局、网络型布局四种郊区轨道交通布局模式,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以重庆綦江区为例,综合分析确定其轨道交通建设模式选择和发展策略。本研究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大都市郊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沈体雁  魏海涛  劳昕  李京京  
本文基于北京市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5号线、13号线以及八通线为对象,研究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线站对周边一定辐射范围内就业空间结构的影响趋势及程度,分析两个时间截面间的轨道交通线站周边产业集聚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剖析轨道交通线站周边分产业的就业空间结构变动趋势与特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官莹  黄瑛  
从轨道交通线网、轨道交通站点与空间形态、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轴、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等四个方面讨论了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文静  陆化普  
轨道交通在平衡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三大要素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轨道交通与城市形态如同树枝与树干一样,大都市区的空间扩张和要素集散需要高效率的轨道交通系统支持,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基于对都市圈的空间发展演化理论的研究定义了轨道交通、都市圈和耦合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都市圈发展阶段性划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都市圈轨道交通与空间体系的阶段性耦合规律;以定性分析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研究轨道交通网络、线路、站点与都市圈空间结构体系互馈关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崔学刚  王成新  王雪芹  
我国大都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雾霾危机却暴露出大都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多重矛盾。该文从雾霾影响机制分析入手,通过空间结构诸因子的视角重新审视雾霾的形成机理。结果发现,雾霾的产生在空间结构范畴内是人口、产业、土地、交通等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后果。反思雾霾危机下大都市空间结构中表现出的问题,以人为本的背离、落后产业的滞留、功能布局的偏离、土地利用的粗放以及生态空间的干扰均产生了负面效应。最后,基于雾霾危机背景总结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战略,提出偏重居住空间、重构产业空间、规整土地空间、强化生态空间四类空间结构优化新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卞显红  
文章基于城市旅游轨道交通建设视角,以上海为例,从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在旅游发展水平上逐渐趋同;城市旅游核心区与旅游边缘区的空间发展关系互补、均衡、协同发展;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可达性差异缩小;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产品价格差异缩小;日益壮大的乡村旅游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旅游用地一体化;城市旅游边缘区人口与游憩需求增加;城市轨道交通旅游带的形成等八个方面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旅游核心与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及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荣朝和  闫星祎  
随着国内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都市区化已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是城市集聚经济的重要表现,而城市空间低密度、无序蔓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桎梏。东京大都市区的发展历程表明,提高城市时空转换能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视角和方式。尤其是大都市区轨道通勤体系的建立,能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压缩通勤时间距离,提高城市就业可达性,从而拓展城市集聚经济边界。回顾了东京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二战"后数十年间的积极转型,认为轨道通勤体系在提高其时空转换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东京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